<h1><br><br><b><font color="#ed2308"> 内容提要——</font></b><div><br> <u> <b> <font color="#ff8a00">清远的工业改革,早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村改革;<br> 韶关地委积极推广“清远经验”时,中央刚刚批准建立蛇口工业区;<br> 广东省围绕清远改革激烈辩论时,蛇口炸响开山“第一炮”;<br> 习仲勋亲赴清远调研,一锤定音,全省推广“清远经验”。28天后,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br> 蛇口工业区采取计件超产奖励,也引发与清远类似的争议。<br> 从改革的发起时间、规模,影响力等综合因素考量,中国城镇工业改革的源头是在清远……</font></b></u></div><div><br></div><div><br> (日前,由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和清远市史志办公室主办的 “清远经验”学术研讨会在清远召开。本文即是笔者为此次研讨会撰写的论文之一。)<br><br></div></h1> ▲<u style=""><i style=""><b>(</b>图片说明:题名《升》——曾荣获1984年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唯一金奖,作者:周顺斌。发表于《深圳青年报》1984年9月27日国庆专版头条。)</i></u> <h3></h3><h1><font color="#167efb" style=""><u style="font-weight: bold;"> </u>(1)</font><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u>清远的工业改革,早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村改革</u></font></b></h1><div><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u><br></u></font></b></div><div><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u><br></u></font></b></div><br> 清远的改革,最早是1978年10月,始于清远氮肥厂,接着在全县推开。<br> 1978年12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秘密按下手印,签订契约,决定包产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br> 按以上的时间节点,清远县的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的改革比安徽省凤阳小岗村的农业改革,还早了几个月。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br> 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自发行动。而清远的工业改革,则是由县一级的地方政府直接领导推动。如果说,小岗村的改革揭开了中国农业改革的序幕,那么,清远的工业改革,就是揭开了中国城镇工业改革的序幕。<br> 二者的共同点,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极左思想还禁锢着大多数人头脑之时,敢于冲破“禁区”,打破大锅饭的“牢笼”,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br><h3> “清远经验”之所以产生于清远,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与1962年诞生于该县洲心公社的田间承包制一脉相承——洲心公社从1962年就全面实行“固定地段,包工包产,对产负责,超产奖励”的联产责任制。把生产队的土地,包干到每个劳动力,生产队定肥料、定工分、定产量,超额部分留给个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省委向全省推广的这一做法,被认为是修正主义物质刺激的产物,受到批判。到了1977年,干部群众怀念过去的田间管理责任制的做法,个别生产队才自发恢复此项制度</h3> 1978年担任清远县委书记陈国生,“文化大革命”前就是洲心公社的书记。他很清楚:洲心经验,实质是通过“包产到劳动力”,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清远县和其他地方比起来,搞改革有个独特的优势,就是该县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出了一个洲心公社的经验,效果好,深入人心,全县人都明白:不搞一点与经营成果联系的奖励是没有出路的。<br> 清远县最早实行改革的氮肥厂,可以说就是“包产到班”——把洲心公社“联产承包制”的做法,运用到工业生产中来。1978年10月,清远氮肥厂在县经委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最后采纳了计财科一个财务主管的意见,从利润中挤出一点点钱,作奖金发给职工,这就是最初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br> 10月上旬,清远县工业办召集各企业负责人,并邀请劳动局、财政局、银行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到氮肥厂开会,正式提出这个奖励方案。会上多数人表示积极拥护,但也有很多人有顾虑:部分企业领导担心:搞超利润提成奖,会不会受到“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批判。职工群众大多数拥护,但担心领导讲话不算数,奖金不兑现,抱怀疑观望态度。<br> 为了打消顾虑,清远县组织大家学习华国锋关于“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号召;和报刊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文章,通过学习,给人们壮了胆。<br> 根据氮肥厂等4个试点厂的情况,县里马上决定从10月下旬起,在全县17间国营工业企业全面实行这套“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就这样,清远以闪电般的速度,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了从试点到全面推行的工作,新方案实行之后,效果之好,大出意料——试行后三个月的利润,等于试行前九个月利润总和的1.3倍,超额10%完成了原先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利润计划!<br> <h1><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u> (2)1979年春,韶关地委积极推广“清远经验”,</u></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u>中央刚刚批准建立蛇口工业区</u></font></b></h1><h1><br></h1><h1><br><div><br><h3> 1979年3月,地委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正面肯定了“清远经验”。同年4月,韶关地委又在清远召开了一次经验交流会,要求各县先在一两个企业中试行,然后再逐步推广。不少会议代表认为:只要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酌情给予工人一点超额劳动报酬是应该的。与其让地方工业半死不活拖下去,不如搞一点变革,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才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br> 1979年春,由于韶关地委在全区推广,全区有7个县仿效清远的做法,在57个国营企业中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包括清远17个企业在内,共74个企业,占全区当年县属国营企业的40%。</h3></div><div><br></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r></div></h1> ▲<u><i>(图片说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原韶关地委副书记张正甫与当年发现及总结清远经验的原韶关地委工交政治部工作人员合影。)</i></u> 此时,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另一件大事刚刚发生:1979年1月31日,中央批复同意了建立蛇口工业区的请示,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 <h1><b><font color="#167efb"><u> (3)1979年夏天,广东省围绕清远改革激烈辩论时,</u></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u>蛇口炸响开山“第一炮”</u></font></b></h1><h1><br></h1><h1><br><div><br><h3> 清远的改革起初只是低调进行,知道内情的人并不多。半年后,因为韶关地委介入,并积极推广,此事才广为人知。由于“清远经验”触动了沿用多年的计划、财政、商业、外贸等体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震动。</h3></div></h1> 1979年5月至7月,支持“清远经验”的韶关地委与反对“清远经验”的省财政局进行了一轮“隔空论战”:<br> 1979年5月,广东省财政局在内部刊物发表文章,否定清远县实行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批评“地区革委会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作为好的经验,在清远召开会议推广。”<br> 6月省财政局和劳动局联合发文要清远县停止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这个文件的下达,给韶关地委和清远县委带来很大压力。<br> 韶关地委当即派出由工业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组成的工作组到清远蹲点调查。省委工交政治部随后也派了工作组到清远,与韶关地委工作组配合,先后完成了各自的调研报告。<br> 7月30日,省财政局、劳动局、省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当前奖励工作问题的通知》,指示各级人民银行对某些违反规定的企业,可以不准“滥发”奖金为理由,予以拒绝付款。韶关地委于8月5日针锋相对,下发文件,要求将“清远经验”的推广“抓快、抓紧、抓细、抓出成效。”<br> 双方此次交锋,没有面对面发生争论,而是以公文来往为主——你发一个文件叫停,我来一个调研报告反击。此后,争论双方都向其上级——广东省委、省革委递交了正式的报告。<br>1979年8月,广东省召开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围绕“清远经验”的问题,参会代表激烈辩论。南方日报开设《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讨论》的专栏,围绕清远的改革实践进行讨论,向公众展示不同意见的讨论,时间持续了近3个多月。媒体的开放,体现了当时思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朝气蓬勃面貌。<br> 而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也基本公开化,双方通过内部刊物发表文章,在会议上公开辩论。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认真倾听双方的意见,最后由省委做出决定:将“清远经验”作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一种形式在全省试行。<br> 这可能正是毛泽东当年描绘过的情景:“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br> 当围绕“清远经验”的争论激烈进行之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另一件标志性事件发生了——1979年7月,香港招商局在深圳蛇口炸山填海,基础工程破土动工,炸响了改革开放“第一炮”。彼时,蛇口工业区刚刚诞生,深圳经济特区还未建立——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但文件刚刚下达,这两个特区尚在筹建中。<br> ▲<u><i>(图片说明:1979年蛇口工业区开山填海爆破现场 ,史称:改革开放第一炮。)</i></u> <h1> <font color="#167efb"> <b> (4)习仲勋亲赴清远调研,一锤定音;</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28天之后,深圳特区正式建立</b></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h1><div><br><h3> 全省推广“清远经验”28天后,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br>围绕“清远经验”的是与非,韶关地区和广东省有过四次大的争论,争论的层级不断提升,从韶关地区的争论升级到韶关地委与省有关部门,乃至广东省高层内部出现不同意见。“对清远经验,开始省里意见不一致,几经斗争,几经曲折,反复了几次。”<br> “清远经验”经媒体报道后,全国有20多个省,几十个地(市)县,几万人来参观,有的省还正式做出决定在全省推广。然而,“清远经验”出在广东,是广东的土特产,却因为有意见分歧,看法不一致,在广东的推广受到较大阻力。<br> 1980年7月5日,习仲勋同志亲赴清远调研,广东省委于7月29日发出正式文件,“清远经验”才得以在全省推广。</h3> <br></div></h1> 28天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另一件大事也发生了: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h1> <font color="#167efb"> <b>(5)改革先行者们的共同遭遇:蛇口工业区采取计件超产奖励,引发与清远类似的争议</b></font></h1><h1><br></h1><h1><br><br></h1><h3> 1979年10月,蛇口工业区为解决建设进度缓慢问题,对港口填海施工采取定额超产奖励,即:车队每人每天完成40车定额的。每车奖励2分钱,超过定额部分,则每超一车给予4分钱的奖励,这样工程进度明显加快。<br> 1980年3月,这一做法得到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肯定。但国家劳动总局和国家交通部随后相继下发文件,认为这种做法违反了职工每年不得超过一个半月至二个月的工资的规定,是物质刺激,奖金挂帅,要求蛇口工业区停止这种奖励办法。为此,“‘大锅饭’又开始了”,“工地上冷清寂寞,码头建设进度似蚂蚁般爬行”,“四月,蛇口基础工程建设首次出现月度计划未完成的现象“。</h3> ▲<u><i>(图片说明:尚末开发的蛇口海湾,现海上世界的位置。)</i></u> ▲ <u><i>(图片说明:施工建设中的工程车辆)</i></u> <p class="ql-block"> 5月,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向交通部、国务院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广东省特区管理委员会递呈《关于蛇口工业区特区基本建设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定额付酬办法的请示报告》,接着一份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20687号)——《关于深圳市蛇口工业区码头工程停止实行超产奖,影响外商投资建厂》一文,披露了深圳市蛇口工业区码头工程停止实行超产奖,造成延误工期,影响外商建厂的情况。 新华社每天印出的《国内动态清样》,是国内最高级别的内参,通常是单张印刷,一事一议,篇幅不超过3000字。</p><p class="ql-block"> 胡耀邦同志1980年7月30日批示:请谷牧同志过问一下此事。我记得中央讨论奖金时,中央并没有那位同志同意奖金额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工资额的规定。赵紫阳同志是坚决反对这种硬性规定的。我也赞成他的意见。为什么国家劳动总局能这么办,交通部也这么积极。看来我们有些部门并不搞真正的改革,而仍然靠作规定发号施令过日子。这怎么搞四个现代化呢?请你顺便在财经领导小组例会上提一提。</p><p class="ql-block"> 谷牧同志7月30日批示:请剑南、泽民同志考虑,既实行特殊政策,交通部、劳动局这些规定在蛇口就完全可以不实行。如同意,请通知广东。 </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胡耀邦、谷牧两位领导人做出批示的第二天,7月31日新华社发出消息,报道广东决定推广“清远经验”。8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转发了新华社7月31日的消息。8月2日,南方日报似在这天才回过神来,就广东省委推广“清远经验”一事,发出消息和评论员文章,进行连续报道。</p><p class="ql-block"> 蛇口遇到的困境——奖金额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工资额的规定,也正是1980年6月中旬,广东省工交会议上曾掀起轩然大波的同一个问题——与会代表在会上说:“奖金如果限制为一个半月,就不存在清远经验了,现在没有一个人赞成一个半月是好办法。“</p><p class="ql-block"> 历史常常就是这么巧合——当“清远经验”面临中途“夭折”之际,习仲勋考察清远,一锤定音。1980年7月29日,省委下发文件,化解广东难题;事隔一天之后,1980年7月30日,蛇口工业区也因胡耀邦的批示,而化险为夷。</p> ▲<u><i>(图片说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发建设中的蛇口港。)</i></u> <h1> <b><font color="#167efb"> (6)改革序幕清远起,开放大幕深圳掀</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综上所述,清远改革的启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比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村改革要早。<br> 清远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敢为天下先,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座标中,清远的工业改革始终领先全省全国。清远工业改革引发的风波,与蛇口开山炮声遥相呼应,成就了改革开放初期历史的一段佳话——<br> 发生在1978年至1980年的“清远经验”风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韶关、清远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事件。在此期间,韶关地区及广东省先后为此事经过了四次大的争论。南方日报为此发表了文章18篇,其中社论1篇,本报评论员文章2篇;人民日报同期也发表了文章3篇(其中两篇转自新华社)。<br> 清远以“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为突破口,大胆改革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解决工业企业扩大自主经营权的问题。对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br></div> “清远经验”报道后,当时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新疆、西藏和台湾外,各地先后前来考察者近3万人次。1984年国际银行组织的代表和美国专家也前来清远考察。<br> “清远经验”不仅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而且引起中央和有关部委的重视。1981年2月26日至3月12日,国家经委和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联合召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在会上介绍并肯定了“清远经验”,在汇报提纲中把推广“清远经验”作为一项重要任务。1981年4月1日,国务院专门发文件,批转《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汇报提纲》。要求各地“继续推广清远经验,搞好县(市)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br> 1981年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听取了国家经委有关负责同志关于“清远经验”的汇报后,明确指示1981年全国三分之一的工交企业要学习和推广“清远经验”。1981年6月,国家经委副主任赵荫华专程到清远考察,认为“清远经验”对县级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重大突破。“清远经验”不仅在广东有普遍推广的意义,而且对全国县级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1982年11月30日,国务院总理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亦肯定了“清远经验”。<div> 至1981年2月初,广东省外有125个县(市)参照清远县的做法进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至当年底,全国各地共有363个县和17个小城市学习清远进行工业管理体制。 <br> 据《清远经验史录》一书记载,1982年12月,广东省经委一个副主任在听取清远县负责人汇报后说: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从分配来说是个好形式,但不是最好的形式,以后条件成熟了还是以税代利,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浮动工资比较好。<br>2009年9月,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曾编辑《广东经济发展探索录》一书,书中有位专家对“清远经验”做了以下评论:<br> “清远经验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它是中国县级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清远经验只是适应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从社会主义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转化的过渡形式,它是以政府行为去管理经济,而不是让市场进行调控,还没有涉及工业企业的产权改革等深层次的问题,企业的经营、生产等权力还是统一在县经委手中,企业还只是县经委的加工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附属于政府的,没有真正走上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因此,清远经验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以至于到了1984年以后……与周边的南海、顺德等县相比而落伍了。但毋庸置疑的是,清远经验作为时代的产物,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清远经验史录》第587、588页)<br> 历史事件往往是在尘埃落定后,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更看清其地位、作用和价值。笔者认为:对于如何评价清远改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作用和其历史地位,应该有新的认识。<br> “清远经验”是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地方国营工业改革的尝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40多年前的清远工业改革,其“含金量”并不大,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经验。但在当时,却无异于一声惊雷,在计划经济的铜墙铁壁上炸出了一个洞——它对冲破旧框框的桎梏,对国营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改革的一面响当当的旗帜,有力地推进了广东乃至全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促进了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br></div> 清远人有个说法:改革的源头看清远,开放的潮头在深圳。确实,大潮起珠江——珠江自深圳奔腾入海,珠江的源头之一正是来自清远的北江。<br> 从改革的发起时间、规模,影响力等综合因素考量,可以认定:中国城镇工业改革的源头是在清远……<br> 清远的工业改革开展的最早,引领一代风骚,是中国城镇工业改革第一县!<br>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上演了威武雄壮的一幕。但人们不会忘记,在深圳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之前,粤北山区的韶关(清远)地区的先行者们,就已经在习仲勋同志和广东省委的支持下,吹响了工业改革的第一声号角!拉开了改革的序幕。这光辉的一页,注定将写入史册!<div><br></div><div><br></div> <h1><b>配文图片提供——</b></h1><h1><br></h1><h1> 原蛇口工业区宣传处长 周为民</h1><h1> 原韶关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黄日有</h1><h1> 原深圳青年报美术编辑 李坚</h1><h1> 清远市史志办</h1><h1><br></h1><h1><b>本文资料来源——</b></h1><h1><br></h1><h1>1.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清远市史志办公室、中共清远市清城区委党史研究室编《清远经验史录》</h1><h1>2.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清远市史志办公室、中共清远市清城区委党史研究室著《清远改革创新的历史缩影》</h1><h1>3. 涂俏 著《袁庚传》(作家出版社)</h1><h1>4.《蛇口工业区白皮书》(1979-1993)</h1><h1>5.梅州市党史研究室编《张正甫同志纪念文集》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