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伯忱老师避暑山庄七十二景构成初探 (一)

字铭泽号乐逍遥

<p class="ql-block">热河一村园文苑网络微刊</p><p class="ql-block">2024第八十五期总第(111)</p><p class="ql-block">热河虽小名四海,世界虽宏一村园。</p><p class="ql-block">闲坐笔吟山庄赋,寄情托景志抒安。</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七十二景构成初探 (一)</p><p class="ql-block"> 作者/牛伯忱 </p><p class="ql-block"> 序 </p><p class="ql-block"> 避暑山庄有康熙皇帝四字命名“三十六景”和乾隆皇帝三字命名“三十六景”,合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避暑山庄虽有“七十二景”的名目,但实际上山庄内的景观多达一百二十余处,而且许多著名景观不在“七十二景”之内。为什么许多著名景观不在“七十二景”之内?“七十二景”何以成为七十二景?“七十二景”的命名艺术和遴选活动之于避暑山庄全部建筑的对应关系如何界定?“七十二景”究竟具备哪些特色?“七十二景”在避暑山庄中的地位应该如何评价?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p> <p class="ql-block"> 景与命名 </p><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人对于“景”的认识和我们今天有所不同,我们今天常用景区、景点作为园林学的专用术语,汪菊渊先生说:“景区、景点的概念也不是很明确的,一般地说,景点是景物本身,或一组建筑,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元,或本身无景可言,仅为一亭一榭单体建筑,但可以眺望四周因借成景的,可称谓景点。景区是一个较大范围的境域,或由数个景点联结而成,或因山依水,或因植被景观,或因建筑组群,或三者综合的境域”。古人对于“景”是没有“区”、“点”的概念的,也可能一亭一榭即为一景,也可能一个区域即为一景,有建筑或无建筑都可能成为一景,通常表现为“XX几景”,即所谓“八景”、“十景”、“十六景”、“三十六景”、“七十二景”……都是中国古人习惯上对于某处风景名胜中最有代表性景观的一种集中概括。如杭州“西湖十景”、台湾“八景十二胜”……等。经过主观联想,客观融合的集中概括,赋予其绘声绘色的题额,既突出了景观的形象,使死景活起来,又使景物包蕴了景外的含义,造园学上称之为“点景”。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讲得好:“风花雪月,客观存在,构园者能招之即来,听我驱使,则境界全出。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临池西向,有墙若屏,正撷此景精华,风月为我所有矣。西湖三潭印月,如无潭则景不存,谓之点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由此可见,景是因题而名显的。尽管风景本身很有特色,但无题名可传,景色再好也因默默无闻而被埋没。为景命名,不知从何朝何代开始,“这个做法在全中国都很普遍。对西湖,就有所谓“西湖十景’由来已久,不知是谁凑合的”。①最早记载西湖十景的是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但没说十景从何时而有,也没说命名者何许人,大概是约定俗成吧。一个好的题额,不管命名者是谁,大抵命名者是有一定文化素养,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对风景的命名,就是一种创作,一种艺术活动,命名者就是艺术家。因为命名者很懂得艺术的“迁想妙得”,也正符合绘画艺术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为景命名,历代文人大都有此雅兴。但每个人的身份、性格、爱好、生活经历及当时当地的感受各异,对景物必然各有不同的认识角度和程度,从而题名的出发点也不同。如何命名表现了命名者的意趣。欧阳修:“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是古代迁客骚人对景物赋予主观的认识,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感情发自肺腑。《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很显然,完全出于形式的需要,为“生色”而题名。虽然作品中是为“元春省亲”的特定情节和突出宝玉形象安排的,但也表现了宝玉、元春及其他人物对风景特色的不同体会。帝王中为风景命名者更不乏其人,如金章宗题“燕京八景”等。大规模地而且是为自己花费心血所建园林命名的皇帝中,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可谓集大成者——园,集大成;题,也集大成。</p> <p class="ql-block">  康熙、乾隆两帝为避暑山庄命名是避暑山庄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乾隆两帝(尤其是康熙皇帝)对避暑山庄从总的命名到每个单景及至一楼、一阁、一亭、一榭、一山、一水、一洲、一岛……都颇具匠心,而且无不体现山庄的特征和修建山庄的意旨。可是康熙、乾隆两帝却独选此“七十二景”,基于此则一般认为“七十二景”代表了山庄风景的精华部分,每每谈及山庄时必“七十二景”、“三十六景”如何云云……!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热河志》、《承德府志》等方志书籍,也以“七十二景”为标榜。沈喻、张若霭、钱维城等专为康熙三十六景和七十二景恭绘图册;揆叙等恭注《御制避暑山庄诗》,并说:“标其优者凡三十有六”;乾隆皇帝自己在《避暑山庄后序》中说:“我皇祖于辛卯年成此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绘图、赋诗、为序以行之……。甲戌年又增赋三十六景,盖以皇祖昔曾题额而未经入图、及余游览所至随时题额补定者,总弗出皇祖旧定之范围”。可见皇帝对所题“七十二景”是过于偏爱的。至于其他景观,皇帝虽然也同样一一加以题额,但具体情况只能在《热河志》及《大清一统志》中略见一斑罢了。即使在御制诗中有所反映,却只能屈居于“七十二景”的从属地位。</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现在划分景区、景点同古人为景题名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以今人的态度戴 有色眼镜来看待古人的题名与选定,也不能主观地认为古人的题名与选定就是金科玉律,更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又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偏废哪一面,都不是科学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七十二景”的命名和遴选对于整个避暑山庄来说,具有两重性的关系。一方面是景与名称的关 系,一方面是命名者与名称的关系。景物本身是静止的、被动的;而命名者却是灵活的、主动的;命名者给予景的名称却是主客观的结合,而遴选哪一景入选为“七十二景”的尺度却有很大的伸缩性。这种伸缩性表明了命名者的个别性和局限性,由于命名者的个别性决定了入选景观的个别性;命名者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入选景观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以今人的眼光来分析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就要本着历史的、科学的、客观的态度来评定,既不可厚非,也不能先入为主。 下面我们看看所入选的“七十二景”,都有哪些景观。</p><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所题四字命名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按其顺序如下: 1.“烟波致爽 ” 2.“芝径云堤 ” 3.“无暑清凉 ” 4.“延薰山馆 ” 5.“水芳岩秀” 6.“万壑松风” 7.“松鹤清越” 8.“云山胜地 ” 9.“四面云山” 10.“北枕双峰 ” 11.西岭晨霞 12.“锤峰落照 ” 13.“南山积雪 ” 14.梨花伴月 15.“曲水荷香 ” 16.“风泉清听 ” 17.“濠濮间想 ” 18.“天宇咸畅 ” 19.“暖溜暄波” 20.“泉源石壁”21.“青枫绿屿 ” 22.“莺啭乔木 ” 23.“香远益清 ” 24.“金莲映日 ” 25.“远近泉声 ” 26.云帆月舫 27.“芳渚临流 ” 28.云容水态 29.澄泉绕石 30.“澄波叠翠 ” 31.“石矶观鱼” 32.“镜水云岑 ” 33.“双湖夹镜 ” 34.“长虹饮练 ” 35.“甫田丛樾 ” 36.“水流云在”。 </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增补三字命名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按其顺序如下: 1.“丽正门 ” 2.勤政殿 3.“松鹤斋” 4.“如意湖 ”5.“青雀舫” 6.“绮望楼 ” 7.“驯鹿坡” 8.“水心榭 ”9.颐志堂 10.畅远台 11.静好堂 12.“冷香亭” 13.“采菱渡 ” 14.“观莲所 ” 15.“清晖亭 ” 16.“般若相” 17.“沧浪屿 ” 18. “一片云” 19.“蘋香泮 ” 20.“万树园” 21.“试马埭 ” 22.嘉树轩 23.乐成阁 24.宿云檐 25.澄观斋 26.翠云岩 27.“罨画窗 ” 28.“凌太虚 ”29.千尺雪 30.宁静斋 31.玉琴轩 32.临芳墅 33.“知鱼矶 ” 34.“涌翠岩 ” 35.素尚斋 36.永恬居。</p><p class="ql-block"> 以上加引号者为现存及复建的景观。现今与当年的面貌已有所不同,新恢复的个别景观与原址原貌有些出入。 </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主编:唐永学</p><p class="ql-block">副主编: </p><p class="ql-block">牛伯忱 赵士红 戴俊卿 周保祥</p><p class="ql-block"> 马剑英 刘瑞琴 张文革 </p><p class="ql-block">编委:</p><p class="ql-block">徐福文 马松涛 温天河 唐增虎 </p><p class="ql-block">鲁景华 关胜伶 郭亚斌 韩国占</p><p class="ql-block">艺術顾问:</p><p class="ql-block">宁继东 陈宝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