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的美篇,故地重游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1969年5月30日我们下乡到哈达图农牧场第九生産队,1971年3月我们离开这里,屈指算来已经是五十三年了。</p><p class="ql-block">在人生的青葱岁月豆蔻年华我们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与农牧场职工一起奋力拼搏共迎风雨。九队的田间麦场,到处都留下了我们辛勤的汗水。东方红拖拉机里,我们引吭高歌/我们像草原的骏马🐎/奔驰在草原上/,哈阿哈嘿!……(33)小胶轮成了我们最早练手的机动车。那难忘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放,什么时候再回去看看我们曾经战斗的地方,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4号在春君、晓辉和小刘三个人的策划下终于让我们几个老人梦想成真。</p> <p class="ql-block">早上不到九点我们的车就行驶到两河圣山旅游景点,我们在这里拍几张照片等着和小辉的车会合。</p> <p class="ql-block">春君带我们的九队之行,看来是预谋已久,费劲心思。</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回哈达图九队故地重游的主角是我的师傅——庞大夫</p><p class="ql-block">做为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扎根农收场九队几十年。工作精精业业,医术精益求精,九队的小诊所很小,每天我们都是背着药箱到患者家打针看病。由于医术好服务态度极佳,良好的口碑在哈达图农牧场传颂。九队是农牧业结合队,职工家属比较多,并且山路崎岖离场部相对较远,所以将重任交给医术精湛的医生坐镇把守。几十年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老百姓对庞大夫那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热爱。</p><p class="ql-block">儒雅随和,谦谦君子之风,八十八岁高龄风度仍不减当年。</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位是旧地重游的主角,孩子们为我们出游在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给九队拍张照片</p><p class="ql-block">点开找找还有你熟悉的地方吗?</p> <p class="ql-block">场院里现代化的大型机械据说可以无人驾驶</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老人走马观花的在新场院拍下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新场院上面是我们下乡时的旧场院,那是我们秋收后晾晒小麦,扛着麻袋上跳板将粮食入垛的地方,又累又险因而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新式粮仓与过去的旧粮囤可谓天地之差</p> <p class="ql-block">油菜花开了,一片金黄,今年又遇大旱,油菜长势不太乐观。</p> <p class="ql-block">看八十五岁的李姐多有大将风度</p> <p class="ql-block">幸福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继承父亲的良好基因,春君也是一名不错的医生。</p> <p class="ql-block">两位耄耋老人,(八十八岁和八十五岁)精神矍铄,真可谓神仙眷侣,他们一起走过六十多年风风雨雨,在哈达图农牧场九队他们生活了近三十年之久。在这里有他们思念的朋友和敬重他们的父老乡亲们,所以这次故地重游就更显得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九队领导陈明义,观看今年的油菜花长势。</p> <p class="ql-block">和夫人旧地重游,心情格外高兴。</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明义夫妇一对在九队出生的漂亮帅气的儿子和女儿(左二人)及儿媳,带着孙辈一起重游故里,以示他们对九队的眷恋之情。</p> <p class="ql-block">和我的恩师在九队油菜花地合影,心情格外爽。</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老同学,好像几十年没见面了,是孩子们让我们在九队相聚。</p> <p class="ql-block">我们仨老太太高兴极了,珍惜孩子们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一次难得机会,让我们在有生之年重温旧梦!</p> <p class="ql-block">居住在天南地北的几位老九队们,今天相遇心情格外的高兴,谢谢孩子们的辛勤付出。</p> <p class="ql-block">看看八十多岁李姐多有大姐大风度</p> <p class="ql-block">故地重游我们在油菜花地和两位老人留下珍贵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九队,九队的乡亲们给我讲述这么一个真实故事:是我们离开后一场因春播引起的农田火灾。(实在是时运不佳,被文革整治多年的才智多谋的领导李印堂,好容易平反恢复工作,刚带领大家走致富之路却因火灾要承担法律责任)。当陈旗公安局来队里抓人时,村民们将队领导藏起来,三次抓捕都让旗公安无果而归,大家聚在一起为队领导和公安局抓捕人员据理力争,显示了民心所向。试问这种淳朴的乡情,在如今广大的社会基层,还有多少人能有这样水乳交融般融洽的干群关系?还有多少人敢于为队领导与公安干警斗智斗勇?这不是几个人而是整个一村人为队长报不平。我听后被九队乡亲们的精神所感动,这是毫无血缘亲情关系的农牧场职工家属们,不是农村几代宗亲们的抗法行动。亲爱的朋友们,不知你能否也为这淳朴的乡情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我在寻找我们曾经的知青宿舍,是不是早已拆掉?可我忘不了那没有二层棚顶的简陋房舍,屋子冷的出奇,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只有火炕。好像是老胡书记领我们用报纸糊棚顶,边糊棚顶边鼓励我们,人多好干活,大家齐上阵,不一会棚顶糊好了,大家相视而笑,浆糊是不是太多了,竟弄到我们戴的皮帽子上都是。</p><p class="ql-block">然而新棚顶的舒适是短暂的,没几天功夫,宿舍的棚顶不在安静,棚顶像跑马场一样一到夜深人静就开始热闹非凡,不知道住了几大家族的无名鼠辈,让我们不胜其扰。慢慢的纸棚开始漏出参差不齐的小洞,大洞,大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深怕有一天老鼠会从上面掉下来。但怕归怕,该来的一定会来的,终于有一天,一只大老鼠从上面掉了下来,不知砸到那位身上。哎呀!真是吓死人了!现在想来仍心有余悸,我的胆子是比较大的,只是特怕小老鼠,直到现在仍然如此。</p> <p class="ql-block">这是九队的井泉子,水质特好,清澈甘甜,清凉无比,在炎热的夏日喝上几口真是感觉神清气爽。我远远的给它拍了个照,为的是一段永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那是1970年的二月中旬,北方天气渐渐变得不那么冷洌,我和芳姐轮到食堂做饭,我俩人有个共同特点,都不会做饭。老韩师傅是主厨,我俩是帮厨,由于那年吃返销粮,我们经常做的是熬高粮米粥,我是火头军,像动物絮窝一样往屋里抱扎木棵,芳姐打下杂,偶尔蒸一次馒头,那简直成了人间美味。我俩每天都要到井泉水抬水,一趟又一趟,不亦乐乎。一天记不清是哪位远远的大声问我们:韩师傅在吗?我俩异口同声的说:“在啊!”“他怎么不和你俩一块抬啊?”哈哈哈😁我俩这个笑啊!原来是笑我俩不会挑水。(我们俩家都是送水吃,从没挑过水)</p><p class="ql-block">食堂没有二层棚,天气渐暖,热气一熏,棚顶开始慢慢的滴滴嗒嗒落下水来,戴的皮帽子衣服上都被淋湿。</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星期天中午,喝了一冬天高粮米粥的男青年们嚷嚷饿了让我俩给做饭,显然是见师傅不在想吃点面食。那时星期天好像两顿饭,我们望着那滴着小雨般的食堂,芳姐洗好高粮米下锅,我在炉灶间负责烧火,他们一看又是高粮米粥,一个个面面相觑,无可耐何。大约忙了近一个小时高粱米粥终于熬好了,我们跑到外面敲钟(就是一块铁),然后让他们站成一排,喊着1号2号让他们端着碗上来盛饭,不让我俩休息,我们像招待监狱老犯一样让他们喝高粱米粥。看到他们那无奈的样子,我俩心里这个乐啊!几十年过去了,每次我和芳姐相聚,总会不经意间回忆起这段往事,七十多岁的俩老太太竟会笑出眼泪来。</p> <p class="ql-block">半个月的做饭终于结束了,第二天我俩换上干净的衣服,终于逃脱烟熏雨淋的环境,心情特高兴。找到队长我俩今天的工作竟然是杀羊,天那!这真是开天僻地第一回啊!连杀鸡都怕的我们怎么能承受那血腥的场面。</p><p class="ql-block">宰羊在大大的库房里,队里规定宰羊的头蹄下水归宰羊师傅所有,(在那个生活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这可是个不可多得的肥差啊!)我俩跟的机务上的张师傅真可谓宰羊的行家里手,手脚麻利动作熟练至极。我俩胆战心惊的负责把着羊腿,吓得不敢直视。张师傅熟练的给我们演示着抹脖式宰羊法,掏心式宰羊法,慢慢的我们跟着剥羊皮,倒肠子,胆子越练越大,杀羊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p><p class="ql-block">那次是给齐齐哈尔陆军医院宰的羊,在大车库棚顶上摆了滿满一大片,好像是好几百只。</p><p class="ql-block">春节前也卖给职工家属,我记得知青刘志东买了一只羊,才花十五元钱,这么贱的价格,现在听来是不是得惊掉下巴?当时我犹豫着是不是也给家买一只羊,只是要翻跃那六个山梁的十二里山路才能走到场部坐上大客车回家,实在是扛不动,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知青的工资是每月21.5,买一只羊后就所剩无几,所以人们的购买力还是极有限的。</p> <p class="ql-block">菜还没上齐,我就让女儿给一大桌美食拍了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陈明义帅气的儿子小辉作为此次聚会的策划者,向大家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离开哈达图农牧场二十多年的这对王姓夫妻,(左数第二、三)现在已定居杨洲多年,据说孩子已是大学教授了。和我们一样旧地重游,寻找失去的往日时光。</p> <p class="ql-block">东道主小刘为大家准备丰盛的午宴,一曲巜请喝一杯下马酒》让我们心中备感甘甜。</p><p class="ql-block">谢谢小刘,辛苦了!</p> <p class="ql-block">我向在座的年轻人寻问那些熟悉的老人们,他们都一无所之,最大的是1968年生人,其余都是七零后,我们在时他们还是一二岁的孩子们,真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啊!</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下乡的1969年冬天恰逢中苏关系紧张到极点,九队地处黑山头到海拉尔的简易公路上,可谓边关要塞。队里驻进了1468部队的一个连,民兵训练搞得热火朝天。部队派了尹班长和战士小孙两人负责军训,恰巧冬天队里没有什么活,大家把主要精力用在摸爬滾打投弹上。半个月训练结束了,我们连实弹射击都没捞着,只给每个人发了一小包TNT炸药,我拿着它不知所措,放到哪儿引爆才最安全?我找到战士小孙让他帮忙,我俩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破旧的圆型的木轮子似的东西,小孙帮我引爆了,砰的一声巨响,木制的轮状物东西被炸的粉身碎骨纷纷四射,我俩瞬间同时跳起来,要不然那些飞速的碎木片可能瞬间会击穿双腿。好险啊!小小的TNT炸药威力竟如此巨大真是不可想像。一场虚惊,好在有惊无险,正在庆幸之余,队长找到了我,问我是谁炸的,我说是战士小孙帮我炸的。原以为是一块破木头,没想到它原来是队里的农机具圆—盘—坝!我听队长气愤说:“小陈岁数小不认识,难道小孙也不知道是农机具吗!?”唉……真是罪过啊!我们竟然炸了队里的农机具!我不知道此事小孙是否受到牵连,现在想来真是难为他了。</p> <p class="ql-block">我在打听队里的一位赵畜医,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烧柴断炖时,是赵兽医给我们的葡萄糖盐水瓶子让我们放在被子里当暖水袋取暖。第二天早上醒来我们每人伸出热气腾腾的脚丫(屋里太冷才会见热气)哈哈哈的开着玩笑,饺子(脚子)出锅啦!真得谢谢赵兽医的输液瓶啊!</p> <p class="ql-block">1999年5月30日我们额尔古纳知青与哈达图农牧场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离开第二故乡三十周年,1999年5月30号我们额尔古纳的下乡知青们回到了哈达图农牧场。场里热情的接待我们,迎宾的车竟然开到九五,可见场领导对我们知青重返第二故乡的一片真情。</p><p class="ql-block">上午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大会上,农牧场轩辕书记热情洋溢的讲话,感动着每一位曾经的哈达图人,丰盛的午宴过后是知青们回访曾经劳动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晚上专业歌手们唱响哈达图夜空,晚宴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做为知青的海拉尔电视台记者艾宝杰还邀请了呼伦贝尔广播电台记者做了跟踪随访,我被第二故乡的真情厚谊所感动,为此写了一些小感慨一并符在以下部分送给大家(二十五年前的观点可能已经老道过时。)</p><p class="ql-block">有几张我们重游的图片,现在看来不太理想,可它却显得珍贵无比。</p> <p class="ql-block">讲话稿写的如此精彩,真是钦佩至极!</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我们正值人生的豆蔻年华,怀着一腔激情,我们下乡到哈达图农牧场。</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农牧场场部还是相当贫乏,仅有几栋砖瓦房,几乎没有一棵树,满眼望去到处是低矮的土坯房,泥泞难行的土路。</p><p class="ql-block">已是漆黑的夜晚,一掛大马车将我们拉到九队,乡亲们敲锣打鼓欢迎我们,让我们心里感到安慰。</p><p class="ql-block">艰苦劳动开始了,刨黄土帮助脱坯。难忘的是到莫勒根河剪羊毛,那是最热的七月天,凌晨两点半就起床,磨剪子抓羊,太阳升起来,不大的场地上热烘烘膻腻腻的羊包围着我们,起早贪黑(最热的时间让羊出牧)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浑身上下油腻腻脏得与羊一般无二。让我记忆尤新的是剪完羊毛第二天给羊药浴,那天刚刚下起了小雨,湿漉漉秃光光的羊让队里年轻的小伙子们费尽力气,简直像一场人畜摔跤赛,将上千只羊扔进长长的药浴池里,雨水和着汗水,浑身上下脏得如泥猴一般。</p><p class="ql-block">风雨无阻的放牧,接羔驱虫,让我们知道了肥美的羊肉不知得付出牧羊人多少辛勤的汗水。</p><p class="ql-block">打草,第一次体会到草甸子上的蚊子是世界上最历害的小动物之一,无论你如何抵御,也难免被咬得“遍体鳞伤”。秋收站积草车,一天十四五个小时的劳动,真是累得精疲力尽。</p><p class="ql-block">我们和农牧场职工天天劳动生活在一起,深深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农垦人的不易。后来男知青大多都上了机车,春播夏翻秋收,穿着油腻腻的工作服,神气的象师傅一样。我们女知青则是轮流做饭,看麦场,帮助宰羊,扛着麻袋上跳板给小麦入囤。个个锻炼的又黑又壮,九队到处都洒下我们辛勤的汗水。可是由于天大旱,我们去的第一年冬天竟然吃起了返销粮——高粮米,这对吃面长大的我们是何等的难已下咽。以至到了粗粮又身价百倍重返餐桌时,我对高粮米重不多看一眼,这大概缘于当年一日三餐不变样而吃伤的。</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的是,这里冬天取暖竟然没有煤,室内唯一取暖的是火炕,烧得竟然是扎朩棵、麦秸,有时扎木棵也断了顿,我们只好睡凉炕。凭着年轻火力旺,凭着坚强的意志,我们无视这些困难。十几个人的宿舍里,人手一把娱乐琴,大家都弹得一手好曲,独奏,齐奏,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的乱奏,把与我们为邻的男知青整日搅得无法安宁,一纸“永不消失的蹄琴”,做为抗议书贴到我们女宿舍的墙上,[笑脸][笑脸][笑脸]每当想起这些,我们往往忍俊不禁,这就是我们在最年轻时的自娱自乐。</p><p class="ql-block">说实话,唱唱歌弹弹琴,看看书是我们当时唯一的逍遣,职工家属也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我们,至今大家聚在一齐仍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离开这里,但我们依然还爱着这片土地,想念这里的父老乡親,每当路过这里,我们都会对你深情的遙望。想回家看看,重返第二故乡,一直是我们几十年来最大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今年5月30日是我们上山下乡三十周年纪念日,我们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后第二故乡。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这里变化太大了,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市场繁荣五业兴旺。新颖别致的场部庭院,漂亮的乳品厂彩门,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教学楼,洁白壮观的医院大楼,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家家漂亮的砖瓦房,取代了夕日低矮的土坯房,成群成片的牛羊,把巴尔虎草原点缀的更加漂亮。看到个绿树环抱下的第二故乡,让我想起当时流传的一个真实笑话:一位老奶奶领着孙子到海拉尔玩,孩子第一次看到大树,竟问奶奶“海拉尔的扎木棵怎么长的这么大呀!”</p><p class="ql-block">是呀,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这里的农牧场职工大多富得流油,《哈达图之歌》响彻整个呼伦贝尔大草原,哈达图农牧场在农牧场管理局已排在先进场之首。当然这和场领导班子求真务实提倡优惠的富民政策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场领导热情的接待我们,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并亲自领着我们参观了学校医院、乳品厂和场部花园楼住宅小区。</p><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回到了阔别以久的九队,拜访了当年住在一个宿舍的省级劳动模范杨利君,大家共叙往昔。</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接待我们的九队领导曾是我们下乡时的小学生。看到他们风尘朴朴正战斗在春播一线上,想他们不愧为又是一代新的致富领路带头人。</p><p class="ql-block">我们又去看望了张叔张嬸一家,这位慈祥的老大妈,身体依然康健,当年为知青做碗长寿面,送去母親对儿子生日的祝福,一锅香喷喷的大楂子粥,让大家想起仍格外香甜。大妈提起我们走后接到知青的来信,直到如今仍潸然泪下。看到一家家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上百平米的砖墙大院,家家客厅摆放的大彩电,又让我们回忆起当年为了一场场部的露天电影,我们竟然徒步翻越有六条山梁的十二里山路,散场回到队里,已是漆黑的午夜时分。(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精力确如此旺盛)如今大家来往不再是“11号”卡车开路,而是一天两趟的小客。故乡变得如此陌生,再也找不到当年栖身的低矮的地窨子,暖气液化炉取代了当年的羊粪坯子扎木棵。时间太紧不能久留,乡親们热情的相约,让我们在百花齐放的季节来这里尝尝草原风味的手扒肉。</p><p class="ql-block">晚上场部请了专业歌手,为我们举办了别开生面的联谊会,一曲“常回家看看”道出全场六千多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为家乡人民献计献策,哈达图农牧场今天的辉煌成就,有你们知青当年辛勤的汗水,”轩辕书记真诚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雄壮嘹亮的《哈达图精神》响彻夜空,我为曾是哈达图人而骄傲自豪。</p> <p class="ql-block">哈达图我的第二故乡,虽然我们离开这里,但我依然还爱着你,美丽而多情的巴尔虎草原,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在这里我把这首我最爱的歌献给曾经关怀帮助和爱护过我的每一位故乡的親人们:雄鹰啊,还在高空飞翔,身影啊却是留在地上,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我的心啊,怀念着草原,怀念着家乡。</p><p class="ql-block">三十年过去了,如今上山下乡已成为历史,但是做为历史的见证人,每当回首往事总是感慨万分,近两年的艰苦劳动,不但让我们强健了筋骨,磨炼了意志,增加了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更给我留下了一段宝贵的人生活经历——催我奋进,教我自强,告诫我一生都要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p><p class="ql-block">今昔在经历了人生风风雨雨洗礼,世事万幻变迁磨砺之后,我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但无论何时何地我始终忘不了那段光辉的岁月,因为只有那里,才永远铭记着我们的青春年华,我们的欢乐和痛楚。那是我生命中一段最宝贵的岁月,我为那段岁月而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哈达图乳品厂大楼高端大气,特别是那漂亮的大彩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不能忘记农牧场还送给我们每位知青两袋哈达图优质奶粉,真可谓情深意长。</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哈达图拍得纪念册照片,无沦你是否满意,那可是上世纪末留下的风采啊!</p><p class="ql-block">有谁风采依然,不输岁月?有谁不忘初心,默默相守?有谁认可我的辛苦付出,请你在美篇留下只言片语,我表示真诚的谢意!</p> <p class="ql-block">知青,做为一代人的符号,渐去渐远了。做为历史的见证人,故地重游,又见故乡油菜花海。和乡亲们一起回忆那久远的故事,一件件一桩桩,让我的思绪在往事中徘徊。匆忙中做此美篇,感谢各位朋友们的鼓励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