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过小高山隧道西出口后,我们进入盐源县卫城镇所在的平坝,此时眼前是一望无际,卫城镇、盐源县城都位于这个大平坝之中。我们首先抵达卫城镇。卫城镇是此行的重点,清代及民国年间,盐源县治曾设于卫城。此地至今仍有大量的古寺庙、古民居等遗存,是大凉山腹地一处历史底蕴十分深厚的小镇。我们从卫城镇北门进入,首先看到一处面积约数亩的池塘。下图为卫城镇北门入口附近的池塘。 卫城镇内街道较为狭窄,其街道肌理仍保存了旧时的风貌。我们此行重点考察当地几处著名的寺庙。下图为卫城镇街景。 徜徉于卫城镇老街,随处可见传统时代的房屋。这些古老的建筑,在夕阳的映照下,更加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典雅的气息。下图为卫城镇老街一处传统店铺。 卫城镇万天宫是当地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寺庙,目前是一处花椒加工厂。有几位当地民众正在加工刚刚收获的花椒,整个庙院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花椒味。下图为卫城镇万天宫正殿。 卫城镇万天宫给外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其正殿屋檐下的一尊石狗,其栩栩如生,非常逼真。不得不感慨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杰出工艺。下图为万天宫石狗。 万天宫正殿屋檐下东西两侧墙壁上仍能看到有壁画以及书法残留,这些岁月的痕迹逐渐剥落,终有一天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下图为万天宫内残留壁画。 下图为万天宫正殿西侧偏门。 下图为万天宫正殿内部,考察当天里面堆放着大量的花椒。 结束对万天宫的考察后,我们走出万天宫,沿东侧一条小巷来到万天宫正殿东外墙的墙根处,发现刻有“万天宫”字样的石砖。这些石砖历经风雨洗礼,有些字迹已经斑驳,有些字迹依旧清晰。下图为刻有“万天宫”字样的墙砖。 离开万天宫后,我们步行来到卫城镇南门附近的天主堂。卫城镇地处西南地区交通要道沿线,在晚清民国时期,曾经有一批西方传教士沿茶马古道进入当地。因此我们今天能够在卫城镇见到教堂建筑。下图为卫城镇天主堂。 卫城镇天主堂旁边一处院内还有多座附属建筑,其外观为中式传统寺庙风格。因院大门紧闭,我们未能入内。下图为站在院门处拍摄的天主教堂院内场景。 离开卫城镇天主教堂,我们步行来到南城门遗址。目前,南城门上方已经坍塌,形成一处豁口,城门城墙外表原先的石砖早前被民众用作建筑材料,只剩下黄色的夯土墙裸露在外。下图为卫城镇南城门遗址现状。 下图为卫城镇南城门遗址侧面,其夯土层遗迹清晰可见。 下图为无人机自西向东航拍卫城镇。 下图为无人机自南向北航拍卫城镇。 天色渐晚,我们结束了对卫城镇的考察,之后前往盐源县城住宿休息。下图为盐源县新城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大楼。 下图为盐源县新城区的政务服务中心大楼,充满了民族风格。 7月23日晚上,我们在盐源县老城区一家酒店住下。因当天在卫城镇考察时间紧张,未能采访当地老人关于从卫城镇前往小高山的路线情况。因此,7月24日上午,我们再次来到卫城镇。当天我们抵达卫城镇万天宫附近时,忽然看到一处坍塌的房屋。想到前一日来此地时这栋房屋还完好无损,如今却倒塌为废墟,不由心生感慨。下图为万天宫附近坍塌的房屋。 我们在卫城镇街头采访一位刘姓伯伯(62岁),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离开卫城镇,先经过北门场一带的水库,即我们前一日经过的池塘。之后抵达校场坝一带。目前校场坝周边没有房屋,只有一条机耕道。下图为校场坝一带。 校场坝之后为甲坝桥,古道从甲坝桥一带穿过。目前,此地仍保留有古道遗迹,当地民众利用古道作为核桃种植园的道路。下图为在甲坝桥考察古道。 下图为在甲坝桥使用无人机航拍的影像,其视角为朝向小高山一带。 下图为无人机在甲坝桥上空远拍的卫城镇。 甲坝桥原先曾有一座古桥,后来古桥被洪水冲毁,目前老桥的位置是两处水泥管组成的过河桥。下图为古桥原址的水泥管桥。 结束对甲坝桥的考察,我们将刘伯伯送回到卫城镇。随后向西出发,继续考察润盐古道。下图为卫城镇前往盐源县城途中经过的黄沙沟。目前是一处中等规模的村庄,国道穿村而过,沿公路两侧有许多商店门面。 黄沙沟之后为幺店子,国道同样从此地穿过。过去,幺店子也是卫城镇与盐源县城之间的一处站点。下图为幺店子街景。 幺店子之后为漫坡子,此地没有见到有村庄房屋,是一处缓坡,道路两侧栽满绿树,景色十分优美。下图为在漫坡子拍摄的公路。 离开漫坡子后,盐源县城出现在我们前方。我们没有在县城停留,继续向西出发。下图为盐源县城的定笮大桥,因盐源县在汉代时称定笮县而得名。 下图为盐源县新城区的融媒体大楼,这栋大楼同时也是盐源县档案馆所在地,想要查阅历史时期盐源县的档案资料,都需要来此地。 穿过盐源县城后,我们来到县城西郊的合哨堡。过去合哨堡是从盐源县城(即白盐井)到盐塘乡(即黑盐井)古道必经之地,目前是一处村庄。下图为合哨堡的合哨小学。 下图为合哨人民公社原址,外表已经锈迹斑斑,但五角星和字体仍然能够清晰地辨认。 下图为合哨堡街景。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省地图中,我们发现合哨堡的位置标注在三根桥,而今天的合哨堡与三根桥并不在同一处地方。随后我们离开合哨堡,来到三根桥。下图为三根桥村街头树立的一根电杆。 据三根桥村当地民众讲述,三根桥才是最早的合哨堡,1981年,合哨人民公社搬迁到今天的位置。下图为三根桥老街街景。 三根桥老街呈东西走向,如今依然保留有众多的土坯房。这些古老的建筑,随着风雨的洗礼,逐渐成为危房,许多房子已经无人居住。下图为三根桥老街一栋传统房屋。 下图为在三根桥老街一处老房子墙壁上钉着的“山王宫”牌位,其文字内容体现出当地民众祈求平安的朴素愿望。 结束对三根桥村的考察后,我们继续向西行进,不一会儿抵达梅雨镇。梅雨镇在古代为“梅雨堡”,其交通条件便利,是两条公路交汇处,一条可去往泸沽湖,另一条通向木里藏族自治县。下图为梅雨镇公路分岔处拍摄的交通指引牌。 目前,梅雨镇的新街和老街有少许传统建筑留存,新街与老街呈南北向连接,新街靠北、老街靠南,新街较宽但保留传统建筑数量更多,老街较窄但保留传统建筑数量较少。因此梅雨镇给人一种“新街不新、老街不老”的印象。下图为梅雨镇新街一栋传统建筑。 下图为梅雨镇新街街景。 梅雨镇还有一条粮贸街,与新街垂直,为东西向的街巷。下图为粮贸街与新街交叉处。 下图为梅雨镇老街街景。 梅雨镇地处平坝与山地的交界地带。我们离开梅雨镇后继续向西行进,不一会儿就进入山区。下图为花鱼塘服务区附近的岔河桥。 下图为岔河桥侧面。 穿过岔河桥后,我们继续沿国道行驶了约15分钟,前方出现一处建筑密集的乡镇,这便是今天的盐塘镇。下图为盐塘镇街景。 黑盐井所在的盐塘乡在今盐塘镇以西约七公里的地方,此地在地图上标注为郑家田村。下图为盐塘乡派出所附近街景。 盐塘乡派出所旁边即为原先盐塘乡政府,目前此处已经人去楼空。下图为盐塘乡政府大门。 在盐塘乡依然保留有许多传统建筑,下图为盐塘乡一栋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木屋。 黑盐井遗址位于盐塘乡附近的小山上,我们沿着一条河沟上山,前往黑盐井遗址。下图为小河沟。 沿着小河沟上山后,我们进入一条狭窄的山间小路,随着海拔升高,道路两侧的植被也从原先的森林变成了低矮的灌木丛。下图为前往黑盐井遗址途中。 在即将抵达黑盐井遗址时,道路前方被一片玉米地阻挡,高大的玉米遮盖了行进的视线。我们只好使用无人家对黑盐井一带进行航拍。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黑盐井遗址现状。 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盐塘乡。 结束对黑盐井的考察后,我们离开盐塘乡。本次润盐古道考察暂告一段落。随后我们向东折返,回到梅雨镇,之后向北出发,前往木里藏族自治县。下图为从梅雨镇前往木里途中拍摄的公路。 木里与盐源两地交界亦是高山深谷和平缓山丘交界,我们进入木里县后,公路两旁的景观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图为进入木里县时拍摄的藏式佛塔。 进入木里县境内后,我们沿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行进,公路一侧为陡峭的悬崖绝壁,另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远处则是奔腾不息的卧龙河。下图为前往木里县城途中拍摄的公路。 高山深谷之间弥漫着大雾,给人一种进入秘境的感觉。下图为大雾中的公路。 下图为在盘山公路行驶途中拍摄的远方群山。 沿盘山公路下山后,木里河出现在我们前方。因下游水电站蓄水,木里河河道十分宽阔,河流流速缓慢,碧波荡漾,犹如一块碧玉镶嵌于群山之间。下图为木里河河道。 水电站的修建一方面用于发电,另一方面也为航运带来便利。自从水电站蓄水发电之后,木里境内的木材等资源可经由各类货船运往外地。下图为木里港,同时也是一处渡口。 下图为木里县列瓦镇附近小金河大桥,不远处的崖壁上有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穿过小金河大桥后,我们逐渐接近木里县城。下图为木里县城附近的老虎嘴隧道。 穿过老虎嘴隧道后,木里县城出现在我们视线中。随着我们不断靠近木里县城,其面貌也逐渐清晰。木里县城整体坐落于一处山坡上,在满目苍翠的群山之间显得格外醒目。下图为远拍木里县城。 木里县城没有高层建筑,街道不算宽阔,但是相当繁华。现成所有的建筑都是藏式风格,与内地的县城有着明显的区别。下图为木里县城街景。 木里县城路边随处可见藏式风格的建筑装饰,特别是一些商业街区的廊柱,充分利用各类图案纹饰加以装点。下图为木里县城一处商场旁边使用藏式图案装饰的建筑。 下图为木里县城最显著的一处建筑,金碧辉煌,端庄大气。 香巴拉广场是木里县城晚上最热闹的地方,这里地处县城核心区域,中央是一处宽敞的空地,两侧是蜿蜒的长廊。下图为香巴拉广场长廊。 下图为香巴拉广场长廊内的转经轮。 香巴拉广场亦是当地民众朝圣的地方,树立着一座巨大的金色转经轮。下图为朝圣台阶的介绍。 下图为香巴拉广场的转经轮。 下图为夜幕下的香巴拉广场,各民族同胞围绕着广场载歌载舞,谱写着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美篇章。 夜色降临后,我们在木里县城闲逛,感受这座民族地区县城的独特魅力。下图为县城内的唐卡巷入口。 下图为夜色中的木里县城街景。当天晚上,我们在木里县城一家酒店住宿休息。 7月25日上午,我们从木里县城出发,前往木里县东南部山区之中的项脚乡,寻找此地的汉族移民后代。经过约一个小时的行驶,我们终于抵达项脚乡附近,下图为项脚乡交通指引牌。 项脚乡的典型特征是多民族共同杂居,这里有汉族、藏族、彝族、蒙古族等。下图为在项脚乡一处名叫板板坪的地方采访当地彝族同胞,询问其关于汉族移民后代居住位置。 在当地民众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一位郭姓汉族移民后代,在其院内墙壁上悬挂的相框中,我们看到了早前身着汉族传统服饰的妇女合影。下图为郭家院内相框内的相片。 在我们的极力邀请下,郭阿姨穿上了她母亲生前制作的汉族传统服饰。该服饰的风格与彝族、藏族等都有区别,尤其是使用的花纹装饰等,体现出浓厚的古代汉族特征。下图为我们与身着汉族传统服饰的郭阿姨合影。 下图为郭阿姨裤子上的纹饰图案。 下图为郭阿姨上衣背部的纹饰图案。 下图为郭阿姨上衣袖口处和裙子上的纹饰图案。 下图为与郭阿姨合影。 结束对项脚乡汉族移民后代的采访后,我们离开项脚乡,朝丽江方向进发,我们首先返回到木里县城。下图经过木里县城时远拍县城风貌。 离开木里县城后,我们沿着前一日考察路线,向南返回至梅雨镇。在梅雨镇公路边一家饭店吃过午饭,随后向西出发,再次经过我们前一日去过的盐塘镇、老盐塘乡等地,之后驶离盐源县,向西进入云南宁蒗境内。下图为盐源与宁蒗交界处的垭口(四川一侧)。 进入云南宁蒗后,我们首先经过水草坝村,下图为在水草坝村采访一位彝族老前辈古道情况。 水草坝是一处山间小村庄,其地势较为平坦,村内建筑主要沿公路呈带状分布。下图为水草坝村街景。 下图为水草坝村村委会大门。 离开水草坝后,我们前往宁蒗城区,计划从宁蒗上高速前往丽江。宁蒗坐落于一片山间小盆地中,下图为远拍宁蒗城区。 从宁蒗县驶入泸南高速后,我们首先向南来到永胜县。永胜县城地处一片广袤的山间平坝之中。下图为在泸南高速远拍永胜县城。 我们从永胜西高速收费站驶出高速,之后沿着353国道向西出发,前往华丽高速。下图为永胜西收费站。 下图为在353国道上向北拍摄的三川镇一带。三川镇同样是一处面积广袤的平坝,平坝之中农田占主体,大大小小的村庄如同星星般点缀其中。 沿353国道抵达程海收费站后,我们驶入华丽高速,之后逐渐接近丽江市区。下图为程海收费站。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行驶,我们抵达丽江南高速收费站,之后前往丽江市下辖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下图为丽江南高速收费站。 当天傍晚,我们与在丽江的几位师兄师姐相聚,之后在玉龙县一家餐馆共进晚餐。下图为在餐馆院内合影。吃过晚饭后,我们在玉龙县一家酒店住宿休息。 7月26日上午,我们从酒店出发,先去往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目前已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内保存了数量丰富的传统建筑,融合了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藏族等民族建筑风格,是值得参观的一大胜地。下图为丽江古城南门附近。 下图为丽江古城内的一条小溪流。 下图为丽江古城内建筑、绿植和流水相映成趣的景观。 下图为丽江古城木府附近的“天雨流芳”木牌坊。 下图为“天雨流芳”旁边树立的一通石碑,碑文是对这个词语的解释。 下图为丽江古城内的木府。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创建于明初,之后逐渐兴建。清代曾造战乱焚毁。目前所见到的木府系1998年重建,占地面积三万余平米,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下图为木府大门。 下图为木府议事厅,是木氏土司的议政之殿,为权力的实施中心。 离开木府后,我们又来到丽江古城内的四方街。四方街是一条繁华热闹的街道,这里聚集了许多商家,售卖各类商品。许多来此地游玩的外地游客也纷纷在四方街一带购物,其中亦不乏黄头发蓝眼睛的国际友人。下图为在四方街留念。 在四方街附近有古城内的著名景点——科贡坊,是一座三层小楼,其建筑小巧精致,屋檐高挑。科贡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当时为纪念杨氏一家“一门三举”。1944年科贡坊毁于大火,三年后,科贡坊里面的最后一位进士和庚吉中进士60周年大庆时,乡民们在被火烧过的原址上重建了科贡坊,并升为三层,延续至今。下图为在科贡坊前留念。 结束对丽江古城的考察后,我们走出古城景区,前往古城附近一家米线店品尝云南特色美食——过桥米线。下图为丽江市人民医院一带的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