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大云院——五代三大遗珍</b></p> <p class="ql-block">深藏在浊漳河河谷的大云院又名大云寺,以它那五代时期美观大气的弥陀殿建筑、我国现存唯一一例五代精美的壁画和寺外五代后周时期的稀世石雕七宝塔这三件建筑珍宝久负盛誉。</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大云院位于平顺县北耽车乡实会村北龙耳山中,坐北朝南。据寺中碑文记载,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岩院,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敕令改名为大云禅寺。金、元两代寺院损毁严重,宋、明、清多次修葺增建。现存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山门)、弥陀殿(中殿或称大佛殿)、三佛殿(后殿),一进院东、西两侧厢房。寺外有七宝塔。弥陀殿及七宝塔现存为五代遗构,其它建筑均为清代遗构。</p><p class="ql-block">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门上悬挂“大云禅林”大匾,歇山式屋顶。殿内供奉弥勒佛,东西山墙绘四大天王像,分别掌管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敕赐大云禅院铭记》碑,青石质,螭首,龟趺;通高四米,刊刻于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为大云院现存体量最大,记载内容最多的碑刻,为研究大云院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年代久远,螭首花纹较清晰,文字已经漫灭不清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殿——弥陀殿</p><p class="ql-block">弥陀殿系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建。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墙壁并不支撑殿顶的重量,只起遮蔽作用,具有中国木构古建 “墙倒屋不塌”的鲜明特色。清康熙三十一年夏(公元1692年),山洪将“殿宇僧舍漂流无存”,唯弥陀殿和七宝塔安然无恙。为全国仅存五处五代木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殿内保存的21平米壁画,为迄今我国同期寺庙道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屋架结构上使用普柏枋为国内现存最早实例。</p> <p class="ql-block">这座弥陀殿无论从正面、西侧及侧角看,它都是最美的、大气磅礴的。它的两翼出檐就像神鸟展翅高飞,有着浓浓的大唐遗风。(后两张照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大殿檐角像一把撑开的大伞。(照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大殿鸱吻</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殿</p> <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唐+五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栌斗坐于柱头,不使用普柏枋,阑额在转角处不伸出柱头。</p><p class="ql-block">普柏枋是宋代建筑的构件名称,它位于阑额和柱头之上,用于承托斗栱。这样的结构形式增强了柱间连接的刚度,更具有结构稳定、稳固优势。</p> <p class="ql-block">在大云院弥陀殿阑额上加施普柏枋,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早使用普柏枋的实例。(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的斗栱,普柏枋出头。(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有一组佛像。正中盘坐的应该是弥陀佛。佛祖及待女神态端庄优雅,服饰华丽精致。殿中没有说明牌,应是明清时期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仰望殿内梁架,结构细密复杂,做工精美绝伦,堪称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殿内转角辅作</p> <p class="ql-block">殿内残存的21平方米壁画,为国内仅剩的五代时期寺庙道观壁画。东壁画内容是《维摩经变》图,讲述的是维摩诘假病,佛祖派文殊菩萨探望的故事,两位菩萨辩论引来众仙佛围观,天花乱坠,甚至众多狮子离座倾听。壁画虽斑驳,但是线条优美,唐风犹存。整组壁画承袭了晚唐时期“焦墨薄彩”的风格,是十分珍贵的五代遗作。也可以说这是除了敦煌以外,国内仅存的五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文殊身后的脅待</p> <p class="ql-block">飞天乘云翱翔,身躯优美,衣带飞舞,令人醉心不已。</p> <p class="ql-block">香积菩萨及脅待</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擎花天女(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菩萨和诸天(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菩萨与弟子(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殿栱眼壁和阑额等构件上保存五代彩画达11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这是明天顺年间的题记,这些壁画在明代有过修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佛殿现存为清代遗构,悬山式屋顶。内奉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西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边是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两侧山墙保存清代所绘的“十八罗汉”壁画,是少见的文人写意画法,笔法流畅简洁,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云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贝,就是座落在院墙外西南角10米处的石雕玲珑七宝塔。据专家考证,这座宝塔始建于五代十国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五代石塔为稀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宝塔高6米,分为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各占高度的三分之一。整体图案共五层,下三层平面呈八角形。</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在覆莲座上的束腰部分雕有莲花、麒麟、飞马等,每个角都有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奇巧。</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雕伎乐人,体态轻盈,舞姿优美。</p> <p class="ql-block">伴奏者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正面券门上双龙戏珠,惟妙惟肖。门两侧各侍一位天王。周围转角处雕蛟龙盘柱。</p> <p class="ql-block">正门两侧的天王,神情庄重严肃。</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背面可较清晰地看到塔檐下的飞凤、飞仙变化多姿。中间位置雕假门板,门扉半掩半开,一个妇人欲行又止。这种形式在宋金墓室砖石门上雕刻中屡有发现,称“妇人半掩门”,而在五代佛寺石塔上属于初例。</p><p class="ql-block">注:另有来自网络的信息:这种造型最早来自东汉,与那个时候道教盛行有关。启门造型在隋唐时渐渐式微,国内现存的隋唐五代的启门造型,我只见过两处,七宝塔是其中一处,另一处位于山东长清灵岩寺舍利塔(唐)。</p> <p class="ql-block">假门一侧的天王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其旁侧便是雕龙柱,张牙舞爪的蛟龙,其气势与天王相当。</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有神兽浮雕。(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上面覆盖着大圆盖宝珠顶。</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青石雕造的七宝塔,双层,重檐,八角。据称原为七级浮图,在幸免于清初洪灾之后,却于2000年5月遭盗劫,将塔拉倒并盗走了最精致的最上两层。后部分追回。2004年4月,经与现场残余整合,现为五级,残高6米许。沧桑千载 ,刧后余生,不易。(信息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浊漳河河谷的第三座五代建筑——龙门寺西配殿,距离大云院32公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6、龙门寺——中华古建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龙门寺集五代、金、宋、元、明、清建筑于一体,被誉为中华古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龙门寺 位于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原名法华寺。创建于北齐武定二年(公元550年),五代后唐、北宋时期均有扩建,北宋太平兴国八年,赐额更名为龙门寺。是我国唯一一处保存着六个朝代的古建筑群,堪称一绝。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开车来到龙门寺附近,没找到停车场,将车停在路边,上了小道。曲径通幽,看到一尊藏在杂草中雕有“龙门胜境”大字的龙首石碑。</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座仿古的石拱桥。感受到些许怀旧的气息,向往着这座贯穿六朝的古寺。</p> <p class="ql-block">在庙门的前方,两只雄健的石狮及两棵古松已在此守候800年。</p> <p class="ql-block">寺庙门前全貌。</p> <p class="ql-block">庙门前右下有一通刻有“透明碑前整衣冠”字样的石碑。好奇怪的碑名。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透明碑造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高2.7米,宽1米。初造时石质碑亭构造奇特,碑面光亮如镜,是信众整衣正冠后庄严礼佛之所。碑文刻记了龙门寺的创建及历史沿革,极具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现仅存一座石碑和碑亭的两根柱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代遗构——龙门寺西配殿</p><p class="ql-block">龙门寺西配殿是我国现存唐至五代时期悬山顶建筑的唯一实例,极其珍贵。它是寺内现存建筑中最早的建筑,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屋坡平缓,殿内没有立柱,梁枋规整简洁,几乎完整地保存了唐代悬山式木结构建筑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它是国内现存确定的五座五代建筑之一(山西四座),是唯一一座悬山顶建筑。西配殿是这五座五代建筑中,规制最低的一座。(因为它是配殿,非主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悬山顶,是中国古建筑一种屋顶形式, 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其等级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悬山顶木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山墙</p> <p class="ql-block">檐下精美的彩绘依然可见。</p> <p class="ql-block">陀罗尼石经幢</p><p class="ql-block">西配殿门外有经幢共两通,一通完整,一通为残件。其完整者为五代后汉乾佑三年(公元950年)所立的《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幢为八棱柱形,唐代风格明显,幢上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咒并建寺记。</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前的一棵侧柏已有1450年的树龄了。这是2018年立的石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代遗构——龙门寺山门(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建于金代。虽无确切建年,但具有金代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雄伟大气的天王殿看上去底气十足,没有“年长”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八字型的砖雕影壁,结构复杂精巧,图案中双龙戏珠形态不同、纹路精细、各自神态微妙微肖。上有光绪七年的标记。</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三开间悬山式,中柱一列,分梁架为前后两段,构造灵活,外形秀美和谐。</p><p class="ql-block">各部构件比例适度,梁枋断面不尽一致,尤其明间补间出45°斜拱,凸显金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硕大的斗栱像绽开的莲花瓣,这也是标准的金代建筑遗存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大殿门上方斗栱及梁柱上的彩绘图案。</p> <p class="ql-block">值得欣赏的还有气势宏大的檐角斗栱、鸱吻及山花。</p> <p class="ql-block">在大殿一侧转角的位置上看天王殿,它又有一种典雅的气质。</p><p class="ql-block">大殿檐下摆放着古碑。寺内现存有五代、宋、金至明清建筑10余座,碑刻、经幢、墓塔、题记共计60余处。</p> <p class="ql-block">宋代遗构——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这是龙门寺中位置最高、体量最大、唯一一座歇山式建筑,体现了大雄宝殿中供奉的释迦牟尼至高无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位居寺院中央,建于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是寺内等级最高的一座单体建筑,是一座晋东南地区典型的小型歇山建筑。</p><p class="ql-block">大殿的柱网结构,减去两根前内柱,是减柱法的早期实例。该殿单檐九脊顶,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朴,色泽浑厚,为元代烧制。</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的珍贵之处是壁画,壁画整体规矩,色彩艳丽,人物面部柔和生动,是壁画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有些壁画尚可欣赏,领略其风彩。</p> <p class="ql-block">有些只能依稀可辨,知道它还存在。</p> <p class="ql-block">大殿里的彩绘梁柱斗栱很值得欣赏。</p> <p class="ql-block">院内密集的高大建筑。右侧为大雄宝殿山墙。山墙上也可看到壁画的残体,高处更清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代建筑——燃灯佛殿</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第二进院正面,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p><p class="ql-block">2004年修葺</p> <p class="ql-block">梁架用原始材料稍加砍制使用,利用木材自然弯曲程度完成结构作用,断面极不规整,富有自然的流线形,斗拱疏朗,肥厚墩实,有显著的元代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 殿内壁画残损严重,时代风格不明显</p><p class="ql-block">内奉燃灯古佛</p> <p class="ql-block">燃灯佛殿山墙上弯形的梁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代建筑——东配殿</p><p class="ql-block">东配殿位于前院东厢,与西配殿相对而建。重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公元1478~1504年)。单檐硬山顶 ,前后檐设廊,较元代以前建筑,斗拱比例显著缩小,柱子变细加长,星坡变的更加陡峻。装饰性构件显著增多,斗拱小巧,装饰精美。</p><p class="ql-block">东配殿等皆为明清间陆续修建。</p> <p class="ql-block">多彩精美的装饰性构件。</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墙上的黑板,这里曾经是教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代建筑——东、西路建筑</p><p class="ql-block">西路有五组院落,多为清代的僧舍和库房等建筑,东路有三进院落,主要有圣僧堂、水陆殿、神堂、僧舍等附属建筑,建于明末清初。</p> <p class="ql-block">修缮前的龙门寺门。(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感叹,我国六朝之古建遗产居然能汇集一处保留至今,不易!经过规划整修,使它大放异彩,看到它真是三生有幸,太棒了!</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资料摘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