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制 作: 邓 宝 斌</b> <b>1.噩耗突然传来,犹如晴天响霹雷。</b><br> 在电话里接到噩耗,足足有半分多钟,我听不明白电话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后来好不容易明白了,却怎么也不肯相信,一而再再而三的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好好的人,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 刘新中同志1954年1月3日出生于铜川市,1971年3月参加工作,曾参与襄渝铁路建设,先后在铜川市电瓷厂、铜川市群众艺术馆和铜川市文联等单位工作。工作期间,获得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2002年3月进入陕西省文化馆工作,担任艺术考级办主任,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研究及艺术考级工作。刘新中同志一生钟情于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研究,始终坚持党对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出版文艺理论著作多部、文艺作品集14部,发表各类文艺作品及文艺评论等过千篇,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和扎实的群众文化工作理论基础,在陕西文艺界特别是铜川文艺界享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和影响力,先后担任铜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等职务。 <b>2.战友们从西安、铜川奔来,送新中最后一程。</b> 他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他从不趋炎附势,不阿谀逢迎,始终保持着文化人的风骨;他甘于清贫,耐得寂寞,始终恪守着文化人的操守;战友们有活动,他都能精心组织积极参加。他对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和战友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思想敏锐,文采飞扬。他的多部描述三线建设和三线学兵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折射着深层的思考和独立的人格,从常人不可及的深度和高度敏锐的剖析事物的本质,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和艺术的才华。他的离世,不仅仅是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而且是我们三线学兵中陨落了一颗闪亮的明星,是我们三线学兵巨大的损失。 <b>3.哀乐低徊,悲声阵阵。向刘新中告别的领导和来宾有陕西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邵怡,国家一级作家朱文杰,著名作家、诗人商子秦,著名诗人路友为,陕西省文联原秘书长、二级巡视员刘平安,陕西省文化馆工会主席尹晓宏,陕西职工作协原主席周养俊,陕西省能化作协原副主席第五建平,著名作家、书法家吴川淮,铜川市文联、铜川市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芸,铜川市文联原调研员唐云岗,铜川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井小溪及省文化馆同志,西安、铜川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刘新中同志的亲朋、战友等。</b>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新中被推进告别大厅后边的最后一道门。这道门,就是阴阳两界的隔离门······ <b>4.著名作家、诗人商子秦如是说:<br> 在这一重意义上,我感到,新中是一位严重被低估的重要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化学者。——商子秦</b> 著名作家、诗人商子秦 <b>5.在祭奠区,刚刚点燃香烛摆上供品,忽然,毫无预兆的大雨倾盆而降,硕大的雨滴敲击着祭奠区大棚那薄薄的屋顶,发出巨大的声响,犹如万马奔腾。看看时辰,应该是新中即将化作青云直冲高天之时。老天,也在挽留新中啊!</b> 以上是刘新中的书房。 <b>6.刘新中家属答谢众朋友和战友。</b><div>照片中穿墨绿色T恤者是新中的夫人刘金玲</div> 黑衣者是新中的弟弟。 <b>生老病死,谁也无力回天啊!</b> <b>7.斯人已去,风采依然</b> 1997年,我们第一次回到老地方。 2001年,第二次回到老地方。 20岁时的刘新中。<div><br></div><div>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你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div> <b>8.追忆昔日里新中与战友们共度的时光</b> <b>新中: 西行路上,脚步不必太匆忙;<br> 奈何桥前,驻足慢等众弟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