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

<p class="ql-block">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与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为宫城正门正对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 ,因此这一地带得名“龙门”,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命名还源于“鱼跃龙门”的传说。相传大禹在此地治水时,有一条巨龙跃过了洛阳的龙门,从此洛阳的水患得到了解决。</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p><p class="ql-block">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3年为其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 </p><p class="ql-block">古阳洞内正壁为孝文帝所造的三尊佛像,佛祖释迦牟尼居中坐,两侧侍立二菩萨,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流行的瘦削形的秀骨清像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还创下了多项“之最”。是龙门开凿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发愿造像最为集中、题记最多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龙门书法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二十通碑刻的集合,而这二十品中的十九品都出自古阳洞,足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康有为曾对“龙门二十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余万人次。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这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孝文帝迁都洛阳颁发一系列改革,改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死后不允许北归,而是葬在洛阳北邙山之上。所以此洞窟依稀可以感受到鲜卑族游牧民族的风格穹窿顶马蹄形。</p><p class="ql-block">“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老的敕勒歌生动描绘了草原的壮丽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宏大的规模著称。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有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周围环绕着伎乐天和供养天人。</p><p class="ql-block">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展现了北魏时期以瘦为美的审美取向。</p><p class="ql-block">此外,洞内还刻有佛传故事和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等浮雕,可惜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在上世纪30年代被盗凿至海外。</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堪称国宝的《帝后礼佛图》。这两块珍贵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由文物奸商岳彬和美国人普爱伦勾结,被不间断盗凿长达5年,肢解成六千多个碎片运往美国。</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因宣武帝去世后,年幼的孝明帝继位,其母灵太后胡氏临朝执政。公元520年,主持宾阳三洞工程的宦官刘腾参与发动宫廷政变,把持朝廷大权,导致宾阳三洞的建造工程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后便废弃了。</p><p class="ql-block">南洞和北洞则只凿出窟形及窟顶藻井,未开始造像即停工。因此,南北两洞是在北魏的基础上,唐代造像完工的。</p><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的主尊佛像为阿弥陀佛,端坐在方形座上。本来造像整个手印是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朝上;另一手三指朝下;寓意为天上天下唯我为尊,称之为无畏印的一种。洞窟因常年风吹雨淋、天然风化导致其拇指断裂,最终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做功德所造。</p><p class="ql-block">主佛为阿弥陀佛,面容饱满,肩胸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品味。</p><p class="ql-block">文德皇后一生为李世民生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是隋朝军事将领长孙晟的千金,与唐朝重要宰相长孙无忌是兄妹。文德皇后在世时,李世民几乎可以做到接近完美,从不犯错。夫妻二人,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共同努力,终于将唐朝经营得蒸蒸日上,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局面。</p><p class="ql-block">而文德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却开始逐渐变得昏庸,不复当年的英明神武。</p><p class="ql-block">所以,一个男人的成功还真是离不开一个好太太。</p><p class="ql-block">李泰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之一,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在政治上有着一定的野心。在唐太宗中、晚期,他与太子李承乾各树党羽,暗争太子之位。在这种宫廷斗争的背景下,李泰奏请开凿佛窟,纪念母亲文德皇后。通过开凿佛窟、树立功德碑等方式,希望在民间和朝野中树立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增加自己在皇位争夺中的筹码。</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又称摩崖三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p><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是典型的三世佛题材。然而,与常见的三世佛造像以佛祖释迦牟尼居中不同,此龛中间主尊佛像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两侧为结跏趺坐佛。</p><p class="ql-block">这种以弥勒为主尊,三佛并坐的题材在中国石窟中极为罕见,是武则天时期所独有的新的佛像组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宣扬自己为弥勒下凡,以稳固政权,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p><p class="ql-block">主佛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其他佛像也多为毛坯状态,显示出停工时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由于武周政权末期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这场政变导致武周政权垮台和武则天退位。也导致该窟的开凿工作随之中辍,成为烂尾工程。</p><p class="ql-block">窟中造像多为毛坯,比较粗糙,也为后人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在窟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数量之多,排列之整齐,令人叹为观止。万佛洞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也是唯一一个由女性主持修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洞窟为前后室结构,前室原有的二狮子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幸的是,这两尊石狮子在后来的历史中遭遇了盗凿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北侧的石狮被盗凿后,运往了美国,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南侧的石狮被盗凿后收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对石狮原本在佛前相守了千年,但因一次浩劫被迫分离,成为了远渡重洋、天各一方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在万佛洞左侧洞口处有一尊85厘米高的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观音像面庞丰腴,发髻高束,长颈细腰,左手拎净瓶,右臂自然弯曲,持佛尘于右肩之后。体态婀娜,气质典雅,呈现出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与平时所见端坐莲花宝座、端庄肃穆的形象大不相同,因此也被戏称为“下班之后的菩萨”。她的身体呈“S”型曲线,歪着头扭着腰,扭腰送胯之时将女性柔美窈窕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龙门石窟最美观音”和“东方的维纳斯”,是唐代造像艺术典范。</p><p class="ql-block">据传,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塑造京剧“洛神”形象时,就曾受到这尊观音像的启悟,从而创作出了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内正壁雕造有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佛像高5.10米,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形象庄重伟岸,雕刻整体感强。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因窟顶雕刻着一朵精美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这朵浮雕莲花图案直径超过3米,生动逼真,是龙门石窟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在设计时,借鉴了莲花洞的这一设计元素,将其融入到莲花顶的设计中。</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因窟门甬道侧壁刻有诸多药方而得名。开凿于北魏晚期,历经东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的不断雕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之一。它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智慧,而且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面部略方,神情肃穆,五尊造像均身躯僵直,脖子短粗,身体硕壮,呈现出北魏“秀骨清像”向唐代“丰满健壮”转化的过渡型造像。</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药方,涉及治疗病症五十多种。这些石刻药方可以治疗疟疾、狂言乱言、呕吐反胃、瘟疫、癌症等疾病,分属于内科、外科、皮肤科、神经科、肛疾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科等。</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在制剂方法上有丸、散、膏、汤等,治疗方法包括内服、外洗、敷、熏和针灸治疗。</p><p class="ql-block">所用药物多为常见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其中有些药方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常喝的“复方鲜竹沥”也源自这古老的药方。</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世界最美雕像,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大佛的建造历时三年九个月,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造像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大佛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p> <p class="ql-block">她的微笑神秘莫测,从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同的韵味,极具艺术感染力。被国内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是唐代雕塑艺术的巅峰水平,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以武则天48岁的形象塑造的,是武则天的“报身像”。传说唐高宗和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时,武则天因唐高宗夸赞其有菩萨之仪态,便提出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最终形成了这座壮观的卢舍那大佛。武则天还为此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多万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来,卢舍那大佛,历经朝代更迭与世事起伏,始终微笑如初,而她微笑的背后就是整个盛唐。</p><p class="ql-block">我被这千年前的佛像所震撼,更为满山断壁残恒而遗憾。</p><p class="ql-block">整个龙门石窟近11万尊雕像,没有一尊是完整的。被盗凿的石狮子、帝后礼佛图、以及那不翼而飞的佛头……强盗们简单粗暴的将这些精美石刻直接凿下来。小一点的佛像直接搬走,而大一点无法整体搬运的,就肢解凿碎成几十或上百件甚至几千件碎片再运走。</p><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也未能幸免,那些贪婪的掠夺者,面对这尊无法轻易移动的庞然大物,竟选择了最为残忍的方式——直接砍断了她那双慈悲为怀的双手。</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蓦然昂首,与卢舍那大佛跨越千年的目光相遇,有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蔓延全身。卢舍那眼神庄严而充满悲天悯人之情,令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这跨越千年的对视,让我泪水夺眶而出。面对卢舍那佛像我只有一个念头:严惩历史罪人,将文物奸商岳彬和美国人普爱伦等文物界之蛀虫,打入18层地狱,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他们肆意盗掘、贩卖国宝、罪行昭彰、天理难容!!!</p><p class="ql-block">在这跨越时空的对视中,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愿望:愿世间再无文物之殇,让每一份历史遗产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愿我中华日益繁荣国力强盛!</p> <p class="ql-block">我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那些因历史原因而流离失所的石狮子、帝后礼佛图、佛头……能跨越千山万水,重归它们原本庄严神圣的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