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一直是心中的梦。2018年初,我们终于启程,飞越亚欧大陆和大西洋,来到巴西圣保罗,穿过亚马逊热带雨林,再从伊瓜苏瀑布一路向南,直至阿根廷火地岛省的首府乌斯怀亚。从那里登船,去完成我们的圆梦之旅。</p> <p class="ql-block">(一)等待</p><p class="ql-block"> 乌斯怀亚位于南美洲最南端,火地岛的南部海岸,是地理上的"世界尽头"。而无论对于生活还是旅行,乌斯怀亚都象征着开始的地方,人们从这里起步,探索未知,追求梦想。 </p><p class="ql-block"> 小城依山面海,风景怡人。站在海湾帆船码头放眼望去,山顶散着残雪,天色疏淡空蒙,水光清冽,凉风飒飒,这便是天之涯海之角夏季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比尔格水道在乌斯怀亚形成一个大海湾,西面濒临大西洋,离南极半岛只有1000公里,前往南极探险或考察,这里无疑是理想的起航和补给基地。为等候开往南极的轮船,我们暂且住下 。房前屋后,鲁冰花盛开,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 1520年10月,航海家麦哲伦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时,看到当地土著居民在岛上燃起的堆堆篝火,遂将此岛命名为"火地岛"。火地岛国家公园至今保留着神奇的原始自然景观。一条长长的木质步道,一边是阿根廷境内的湖泊森林,另一边是智利境内的山脉河流,两国一步之遥,山水相连。</p> <p class="ql-block"> 在火地岛国家公园,遇见世界最南端的小邮局。方寸大的木屋里,充满了整个世界的气息。买了明信片,写上美好的祝福,请老伯伯盖上纪念邮戳。</p> <p class="ql-block"> 从住处散步到海边,人烟稀少,偶尔遇见几个当地居民,寒暄问好。得知我们来自中国,便握手致意,随即盛情邀请我们走到水边,坐一坐他们的单人划艇,还拿起手机为我们拍照。小城民风淳朴,待人真诚友好。</p> <p class="ql-block"> 小城有一家中餐馆,门庭若市。老板娘是个精明能干的北京人,菜品很对胃口。当地特色帝王蟹,60美金一只,白菜价,无比鲜美。</p> <p class="ql-block">(二) 上船</p><p class="ql-block"> 上船啦!这是一艘由两百名中国游客包的船,但船上所有工作人员和探险队员都来自世界各个国家。我们进入休息大厅,喝一杯欢迎鸡尾酒,等待房卡和行李的办理。工作人员忙而不乱,一切井井有条。船未启动,我心早已飞往那片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在六楼维京剧院上了第一课:逃生演练。探险队员个个神情严肃。探险大队长是德国地质学和海洋生物学家,会说多国语言,探险是她的业余爱好,不愧为女中豪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听从探险队员的指挥,从楼下到楼上,从室内到甲板,进行了实实在在的逃生演练。</p> <p class="ql-block"> 七楼甲板上,我们见识了两艘橙色的大型救生艇。在危急时刻,每只救生艇能承载90人之多。</p> <p class="ql-block"> 在八楼参观了船长室。船长来自俄罗斯,神情自若,稳重炼达,值得信赖。</p> <p class="ql-block">(三) 穿越海峡</p><p class="ql-block"> 德雷克海峡是去南极的重要通道,系太平洋和大西洋交汇处,终年狂风怒号,人称魔鬼海峡、杀人西风带。弦窗外,惊涛骇浪,叱咤翻腾。此刻,惶悸与兴奋揉杂在一起,是一种不能错过的人生体验。</p> <p class="ql-block"> 穿越海峡需要两天两夜,人们随着船身的左右倾斜像醉汉那样东倒西歪,即便躺在床上,也晕眩不已。走廊扶手上、电梯里、休息室、咖啡厅,随处都备有呕吐袋。</p> <p class="ql-block"> 餐厅采取了各种措施,桌椅底下用铁锁固定住。一日三餐自助,菜肴丰富,可因为晕眩,坐在桌前,食欲全无。防滑垫上的玻璃杯,尽管左右倾斜,杯中液体却执拗地保持着平衡。</p> <p class="ql-block"> 我们强忍晕眩,去维京影院签到,接受安全教育。不料次日,后甲板垃圾箱里冒出火焰,幸好被及时发现,报警扑灭。紧急会议,再次严明纪律,对烟蒂严加管理。安全非小事,想来后怕。</p> <p class="ql-block"> 克服晕眩,集中学习南极公约,聆听系列讲座,观看南极动植物和地理气象相关电影。为严防有害微生物影响南极生态环境,登陆有一项强制性要求,即对登陆服装进行吸尘。我这件红色冲锋衣正在接受彻底清理。</p> <p class="ql-block"> 由于每次登陆会有不同程度的涉水,必须租借高帮套鞋。在更衣室选对尺码试穿,然后将套鞋和救生衣一起放进专属自己的储物箱。就这样,在晕晕乎乎穿越德雷克海峡的两天中,一切就绪。</p> <p class="ql-block">(四) 冲锋艇</p><p class="ql-block"> 终于进入南极半岛海域,风浪平息了许多。载在船顶的冲锋艇被吊钩慢慢从高处降到海里,探险队员上了艇,启动远去。他们正在测试风浪,为我们的登陆做好准备。</p> <p class="ql-block"> 就要登陆南极半岛了,心中充满期待。我们听广播分批集合,在三楼更衣室穿上救生衣和套鞋,等候出发。</p> <p class="ql-block"> 走出舱门,登上冲锋艇。每艇满八人后,探险队员立刻启动引擎,随即加速。深海浩瀚,冷风瑟瑟,冲锋艇上下颠簸,海水飞溅起来,用力打在脸上,生疼咸涩。这种紧张、兴奋、刺激,在任何别的水域想必不会感受到。</p> <p class="ql-block"> 在南极登陆点,探险队员总是站在皮艇无法自行靠近的浅水中迎来送往,拉着或推着,风里雨里好几个小时。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安全行程。</p> <p class="ql-block">(五) 登陆长城站</p><p class="ql-block"> 登陆中国南极长城站,梦寐以求。2月4日,立春节气,南设德兰群岛海域雨雾蒙蒙,周围白茫茫一片。冲锋艇朝着乔治王岛南端的长城站驶去,我们早已迫不及待。</p> <p class="ql-block"> 中国南极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 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科考队员全年在此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夏季还进行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考工作。</p> <p class="ql-block"> 彩色的房子是科考队员生活工作的场所。我身后的空地上竖着好几个坐标,长城站地理坐标为62°12'59”S;58°57'52”W,距离北京17501.949千米。 另外在方位标上写着许多地方的名字和距离数字,杭州、天津、青岛、大连、澳门、台北、香港、长春、秦皇岛、厦门集美大学等等,所指的地名都是南极长城站科考队员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矗立着几座纪念标,包括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所立纪念石、中国少年纪念标、以及长城站的船锚纪念标。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寒山寺捐赠的仿唐古钟"长城和钟",它直径1.2米,高1.8米,重1.6吨。锡青铜制作的钟身,四面刻有四个图案,枫桥、寒山寺山门、嘉峪关和山海关,气势恢宏。长城和钟鸣响在南极的上空,对中华儿女是警醒,是激励。</p> <p class="ql-block"> 这天正是我们的35周年纪念日,登陆中国南极长城站,手举五星红旗,心潮澎湃,无比自豪!</p> <p class="ql-block"> 晚餐时,吕总和餐厅经理一行,端着标有"35周年纪念"的蛋糕,唱着婚礼进行曲的调子,来到我们的餐桌旁祝贺,真是意外惊喜!新老朋友们围拢来,小仪式,大热闹,拥抱亲吻吹蜡烛,分享蛋糕。被大家祝福着,被幸福包裹着,这一天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六) 巡游</p><p class="ql-block"> 南极半岛深邃的冰河冰川散发出无穷无尽的魅力。每天在适合的时间,探险队员带领我们登上冲锋艇,在蓝白色世界穿行巡游,四处寻觅野生海洋动物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块水域是鲸鱼和海豹进餐的场所,难怪很快就有巨大的鲸鱼擦过皮艇边,哗啦一声翻腾起来,又钻进水里。</p> <p class="ql-block"> 海狮海豹在礁石上嬉戏打闹,对人类的造访不屑一顾。岩石远处走来一只娇小的企鹅,它们不约而同昂起头挺起腰,发出奇妙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 一只海豹躺在浮冰上酣睡,圆滚滚的真叫人怜爱。皮艇熄火,慢慢靠近,静悄悄绕着浮冰漂流一圈。我们不敢说话,生怕吵了它的美梦。</p> <p class="ql-block"> 巡游让我们看到成百上千最古老的游禽海鸟,无忧无虑,飞来游去一刻不停。一缕阳光照亮了远处巨大的桌面冰山,就连岩石上的海狮也凝神屏气。</p> <p class="ql-block">(七)巴布亚企鹅</p><p class="ql-block"> 纳克港是一名比利时探险家上世纪初发现的, 以挪威的鲸加工船"纳克"号的船名命名。安德沃得湾的万年冰川形成天然的屏障,为巴布亚企鹅创建了理想的避风港。</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步履艰难地爬上雪山,却见企鹅们从雪山上匆匆赶往海边,松软的雪地被踩出一道道褶皱。企鹅结伴扑通扑通跳下海去游泳,像顽皮的孩子。对呀,正值南极的夏天,游泳的季节嘛。</p> <p class="ql-block"> 登陆丹科岛,这里也是巴布亚企鹅聚集地。南极虽然酷寒难当,但企鹅有重叠的鳞片状羽衣,高效保温,海水也难以浸透。瞧,这一家喜添三孩儿。</p> <p class="ql-block"> 憨态可掬的小企鹅急冲冲走到海边,寻寻觅觅踱着步子。</p> <p class="ql-block"> 终于找到一块平滑的石头,昂首挺胸,解决了内急。</p> <p class="ql-block"> 这下舒服啦,才感觉有点不好意思。</p> <p class="ql-block"> 巴布亚企鹅约60-80公分高,走起路来风度翩翩。不时有小企鹅迈着优雅的舞步,大大方方地接近远方来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八) 布朗站</p><p class="ql-block"> 布朗站是阿根廷1951年建立的“布朗海军上将”科考站。据说1984年一位驻守在这里的医生因不能忍受漫长冬季和孤独寂寞, 一把火烧掉了工作站。从那以后,布朗站渐渐荒废了,只剩零散几栋小木屋,储备着用于紧急援助的物资。</p> <p class="ql-block"> 大片斜坡适合滑雪,来这里,一定要体验一下有趣的滑雪运动。我们一脚深一脚浅地爬上山坡。坡度很大,我不慎摔倒,趴在雪地上扑腾好一会儿却无法起身,整个身体在斜坡上不由自主地往下滑。一名探险队员急速赶来,在她的帮助下,才勉强站起来。</p> <p class="ql-block"> 爬到高处,把衣服塞到裤腰里,不借助任何工具,一屁股坐在厚厚的白雪上,脸朝天,四肢张开,直接顺势滑下山坡。一个字:爽!</p> <p class="ql-block"> 夏天的雪松松软软,有的地方雪已开始融化,缓慢移动着,渐渐变成细细流动着的冰水沟。凡此状况都有危险,爬山时必须十分小心。</p> <p class="ql-block"> 靠近水边的苔藓紧贴岩壁生长,避免了被强风摧毁的危险。南极短暂的夏季阳光,使苔藓每年只生长0.1毫米。目前已知的最年长的苔藓约有5000多岁了。</p> <p class="ql-block"> 据生物学家的研究统计,南极有三百七十多种苔藓,其营养主要来源于鸟粪和岩石分化物。苔藓通过冬眠来保存能量,夏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最柔软,最多彩,最生机勃勃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九) 冰山</p><p class="ql-block"> 天堂湾(Paradise Bay),宛若仙境。山峦起伏,莹蓝色冰川,倒影沉浸在水晶中,大块的浮冰纹丝不动,万籁俱寂,世界空灵虚幻。</p> <p class="ql-block"> 来自阿拉斯加的副探险队长Shelli驾艇进入天堂湾,熄了火。我们像浮冰那样静静地飘在水面上,听得见呼吸在梦境里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 当远处传来轰隆声,Shelli 急速启动冲锋艇朝那个方向驶去。在安全的距离停下,我们亲眼目睹了难得一见的壮观景象。巨大冰块正从冰川壁上崩塌而下,发出隆隆巨响,荡魂摄魄。</p> <p class="ql-block"> 南极大陆98%的地域被永久冰盖所覆盖,冰盖自中心向外延伸,呈流动状态,形成冰川。每年从冰川断裂崩塌落入海洋的巨型冰块形成大小不一的冰山和浮冰。</p> <p class="ql-block"> 几天来,站在甲板上,总能看见巨型冰山近在咫尺,高大犹如悬崖峭壁,遮光投影。庄严宏伟的山体随着洋流缓缓移动,一般的风浪难以撼动。</p> <p class="ql-block"> 难以置信的是,整座冰山的90%隐藏在水下,露在水面上的只是冰山一角,水下的山体巨大而深邃。 </p><p class="ql-block"> 生命是一座冰山,世间的一切亦是一座冰山,我们所能触摸到的,好比眼前冰山一角的轮廓,如何才能知晓其真实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不禁想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作家笔端流淌出来的,如同水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而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好似潜藏在水下的巨大山体。一部文学作品,简洁的叙述或戛然而止的情节,只有能让读者感受到深层的分量,才能体现文字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冲锋艇上观望,停在远处的轮船被冰山遮挡,只露出了一小块船尾。人类何其渺小,大自然令人无比敬畏。</p> <p class="ql-block">(十) 扬基港</p><p class="ql-block"> 微雨蒙蒙,风浪很大,去不了计划中的最后登陆点。船长决定改变方向,开往格林威治岛西南,登陆相对平和的扬基港。在冰川包围中的半月形港湾,露出砂石地面,地壳隆起的海岸边聚集了不少巴布亚企鹅和各种海鸟。</p> <p class="ql-block"> 轮船泊在远处,我们乘皮艇登陆,海狗懒懒的,躺在砂石地上。人们按照警示标行走,不靠近海狗便相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 突然有只海狗吼叫起来,惊动全场。我连忙拿起相机拉进焦距。</p> <p class="ql-block"> 海狗发脾气,吼叫着越过警示标。紧急关头,两名探险队员迎面而上,张开双臂,上下左右摇动,嘴里发出类似动物语言的声音节奏。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最终成功劝退了海狗。惊愕之余,着实佩服探险队员的胆量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 停泊在远处的亚特兰蒂探险邮轮,是我们在南极的交通工具,是居所,更是守护神,是英雄,是奇迹!</p> <p class="ql-block">(十一) 回程</p><p class="ql-block"> 船离开扬基港湾,行驶在格林威治岛附近的海域上。不知不觉中,云开雾散,海天湛蓝,白雪圣洁,大鹏展翅,鱼翔浅底,大自然荡漾着无限诗意。</p> <p class="ql-block"> 别开生面的拍卖活动开始了。副队长Shelli亲手绘制的南极地图100美元起价,热闹的竟购后,以1100美元成交。瑞士探险队员Ursula亲手缝制的布艺企鹅50美元起拍,一槌定音在1000美元。这笔善款将用于救助南极信天翁。</p> <p class="ql-block"> 信天翁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大型海鸟,分布在南半球海域,最善于滑翔,有风时能在空中平稳流畅地行进几小时而无需拍动翅膀。多年来,人类为获其羽毛而过度猎捕,海洋污染也影响了它们栖息。保护濒危物种责无旁贷。</p> <p class="ql-block"> 告别酒会,欢聚畅谈。南极,深奥莫测。视频资料上看到大冰原上那个直径两公里的巨环是如何形成的?一个面积达到14000平方公里的万年冰下湖泊,是否存在巨型远古生物?南极隐藏着太多不解之谜,摄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 受世界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逐渐融进海洋,大量史前生物不断现世。未来的南极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将永远心存好奇,关注这片冰封的大陆。酒会上颁发了由船长和探险队长签名的登陆南极证书,一份珍贵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要和南极说再见了,对这片纯净壮美的冰雪世界,心中充满眷恋之情。和忠于职守、可敬可爱的探险队员合影留念,把美好刻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十二) 告别</p><p class="ql-block"> 船向码头靠近,雾罩山顶,清风徐徐。一声汽笛唤醒了睡梦中的小城。</p> <p class="ql-block"> 箱包已下船,等着我们去认领,一切还是井井有条。</p> <p class="ql-block"> 大巴送我们至乌斯怀亚国际机场。机场候机楼设计别具一格,岩石和鹅卵石的基座,撑起木质构架,辅以高强度玻璃,室内采光极佳。整个建筑简约、环保、现代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在候机楼前,眺望远山,心目豁朗。夏季的清凉沁润肺腑,记忆将是永恒。</p> <p class="ql-block"> 去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航班起飞了,乌斯怀亚机场渐渐由局部扩大,展现出全貌。海水清澈,映出天上的云彩。隔着弦窗,默默道一声再见,留下深深的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