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只在岳飞的诗中知道,却从来没有起到自己会有一天,走到他的脚下,仰望它的雄奇,瞻仰它的神秘。在高崇的岩石上,一个个神秘的符号记载着古人的记忆。默默地沿着山边行进,细细地体会每一划每一笔,从中看到先民们的生活劳作。不知道为什么会把岩画画得那么高,也许他们也希望看到更远处的风景,憧憬水草和大海吧。 贺兰山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山东麓。沿贺兰山自北向南,包括卫宁北山在内,在黑石峁、贺兰口、苦井沟、大麦地等27处都有岩画遗存,总计约有组合图画5000组以上、单体图像2.7万多幅;已被记录的岩画单体图像有19752幅。它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交媾等生产生活场景,成为研究远古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顺着这个多彩的岩画万花筒,可以窥见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气的社会生活,唤起对人类一致性的认识,理解人类的发展历史。 这些年来,文博考古专家充分利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对贺兰山岩画进行综合考察,基本的结论是:贺兰山岩画的制作年代,少量属旧石器时代,大部分属中、新石器时代,延续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也有的出自秦、汉,近至宋、元、西夏;主要产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氏族公社时期。 贺兰山岩画与中国北方其他地区已被发现的岩画一样,一般采用敲凿、磨刻、划刻三种方法制作图像,其中又以敲凿法为主要方法。敲凿法,是作图者用锥尖部经过加工的工具,在石面上直接锤打出凿点,由凿点勾划组成图像轮廓的作图方法。据考察分析,用敲凿法制作的图像,如果作图多步进行,先敲凿或刻划出轮廓线,再继续用敲凿法成图,这样凿点较小而且较密,图像也因此清晰一些。磨刻法,是用工具在岩石硬度较低的石面上来回磨擦而制成图像的方法。贺兰山地区岩石硬度普遍较高,磨刻法制作成的岩画比用敲凿法制成的少。划刻法,是作图者用坚硬的工具在岩石石面上刻划出图像轮廓作画。这种方式制作的岩画在整个贺兰山岩画中数量很少。<br> 贺兰山岩画中很少有用单一方法制作的图画。创作者根据需要,往往把三种方法混同使用,这样与用单一方法制作的图像比较起来,线条匀称流畅,图像清晰美观,表现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