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金乡明代进士秦一水

江夜雨

秦士奇,字公庸,号一水道人,民间更喜欢称其为“秦一水”,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出生于山东金乡城东门里羊拐角。因为秦士奇的缘故,这条街遂改名叫秦小街。史书上记载:秦士奇字公庸,山东金乡人,自幼聪颖过人,才华出众,性情疏隽,以节操自持。用现在的话讲,秦老先生比较坚持原则,多多少少有些清流的感觉。<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少年即负才名,四试高中皇榜</b></div><br>  尽管久负才名,但是秦一水的求学致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反而是充满波折。秦一水自幼聪明好学,少习孔孟之道,文才颇盛,15岁成了秀才,可谓少年得志。用现状解释,秦老先生在小学至高中阶段还是非常优秀的。现有的资料表明,当年一名秀才的学识,足可以用学富五车来形容,据说考中秀才需要背诵参考书目内容达160余万字,而且要融汇贯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约是复读了几年,22岁,秦一水中了举人,在明代,举人还是被称作老爷的,作为县太爷的候补,与其是可以平起平坐的,与现在的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大抵相同。也可以,当时中举的秦一水可以被百姓称呼为“秦老爷”了。有才华的人往往离经叛道,容易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或许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秦老先生考进士是考了四次,前三次屡试不第,好在他也没有灰心,天启五年(1625)第四次进京赴试,高中三甲进士,在31岁时遂了心愿,顺利进入明朝公务员体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骨铮铮逆巨阉,仕途受阻天地宽</b></div><br>  天启六年,1626年8月,秦士奇出任江苏昆山知县,成了大明王朝的一名七品官员。在任上,秦一水励精图治,充分施展自己经世济民的才能,兴修水利,加固城池,赈济百姓,颇有政声,照这样发展下去,秦一水应该有着光明的仕途。但时也命也,当时的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正如日中天,风光一时无两。一南一北,秦一水魏忠贤两位个互不干的人在命运的齿轮的转动下,产生了交集。在他上任昆山知县的这一年,也就是1626年,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魏忠贤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彻底镇压了反对派,还被加封为“九千岁”。下面的官员为了拍马屁,就在全国兴起了为魏忠贤建生祠的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昆山县的上级巡抚毛一鹭,本来是个有所作为的好官,此时竟然一时糊涂,积极筹款为魏忠贤建生祠,下令包括昆山县在内的所有属县必须捐资纳贡。秦一水饱读孔孟之书,对宦官擅权自是十二万分的不赞同,一时间书生意气大发,无论谁劝,就是不捐钱。他的同僚好友虽然暗暗叫好,可也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认为这要招来杀身之祸。毛一鹭听说了这事,也很佩服秦士奇的骨气,知道他又是有名的才子,就把这事按下来没有追究。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快京城又发文告,要求文名颇盛的秦一水为魏忠贤的生祠书撰写写一副对联。巡抚毛一鹭认为这是为秦一水开脱罪责的好机会,多好的事情啊,不用捐钱只动动笔就行,认为他肯定会同意。于是就叫来秦士奇,晓以利害,多方劝说。可他哪里知道,秦士奇视名节如命,书写对联比让他捐钱更难。毛一鹭无可奈何,只好说:"上级公文已下,你叫我如何回复?"秦一水当即要求辞官回家,毛一鹭一想你拔腿走了,我也没法向魏忠贤交待。于是就把秦一水软禁在一条船上,好吃好喝招待,等候发落,就这样持续了有半年之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经略固安赢政声,再逆阉官遭免官</b></div><br>  没多长时间,天启皇帝驾崩,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即位。崇祯皇帝立即把魏忠贤绳之以法,秦一水这才重获自由,返回金乡老家,仍然是住在羊拐角,没事就到涞河边上散散步,写写诗词歌赋。崇祯二年(1629),大学士韩等奉旨将魏党定为逆案,并邸报全国凡察出不拜魏祠者,加级起补。是年秋,士奇补河北获鹿知县。因审理诉讼案件正直公允,不避权贵,朝廷多次越级提拔不受。<br><br>  此时,后金政权已经在北方崛起,经常入关侵扰。这年冬天,清太祖皇太极,率兵攻陷顺天府固安县城,大肆烧杀抢掠。皇太极撤兵后,不法之徒又趁火打劫,固安县一片混乱。固安县紧靠京城,位置十分重要和特殊。朝廷急需派一位有魄力的官员前去善后,秦一水因政绩突出而被选中,他日夜兼程赶到固安县,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工作。据《顺天府志》记载,固安城内尸体遍野,“一入宅中,土灰满眼,腥气袭人”,秦一水"不觉发上而泪下"。据史料载,他在固安的政声主要来源于以下四项政绩:抚民复产,上任伊始,他就积极招抚逃亡人员,发放仓库存粮,使归乡的百姓迅速安定下来。提取库银,酌情给发放给没牛没有种子的农民,及时恢复农业生产,并上书建议朝廷免除赋税。重建城防,修筑县城,加宽加深护城河。将青壮年百姓组织起来,用自己的薪俸招募精通武艺的人兴办团练。开展严打,从重从严打击犯罪行为。乱世用重典,对于实施犯罪的人员,当场枪棍责打,极大地威慑了不法分子,使固安县的社会秩序迅速好转。重视文化教育。秦一水向学校捐学田,学校通过收租金救济贫困的学生。据说,秦一水在金乡也曾为山阳书院捐地,《金乡县志》记载,他曾捐“谢家园地三十五亩三分”。另外,秦一水还组织编写了《固安县志》,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他还亲自编撰县志,可见对文化的热爱。固安县有"固安十景",秦一水为这十景分别写了一首诗,也收入了《固安县志》。据《固安县志》记载,仅仅历时一年,经过秦一水的治理,固安县便“凶乱俱息”。秦一水的个人威望和政声空前高涨,朝廷决定给他升官,等候任命。 性格决定命运。就这时,时运不济的秦一水却得罪了宦官刘侨。刘侨当时任锦衣卫金吾一职,深得崇祯皇帝信任。刘侨的哥哥刘仲仗势欺人,在固安县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民愤极大。前任知县将刘仲逮捕入狱,后在刘侨的干预下,被轻判为“延缓外讯”,就是暂缓讯问。受害人屡次上京告状,朝廷要求秦一水上报该案实情。刘侨带着重金去见秦一水,希望能免除他哥哥的死罪,并许诺以升官作为回报。秦一水置之不理,照实上报,如此刘仲被处以死刑。这就得罪了刘侨,不久后的一天,锦衣卫突然破门而入,说他有贪污之嫌,奉命搜查住宅,并在搜查时偷偷把七百两银子放到秦一水家栽赃陷害,然后再装模作样地搜查出来。秦一水因此获罪,判流放边疆。这下子,固安百姓不愿意了,绅士父老联名为他喊冤,人人落泪,受理此案的高官们深受感动。最后拖了十个月,秦一水被免官回老家金乡待命。据《固安县志》记载,离开固安的那天,秦一水“行李半肩,绅士金帛馈赠,一丝不受,飘然而去。一时悲送者塞巷盈衢。有匹马直随至金乡者“。竟然有人千里迢迢骑马送到金乡,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有多深了。后来朝廷特旨:得罪厂卫者速复。秦一水再次被起用,但他已心灰意冷,不再应召。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忠臣之心天可鉴,隐居故里学陶潜</b></div><br>  1644年,清兵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仰慕秦一水的名气,就许以重任。秦一水愤然拒绝,他说:“予即葬江鱼腹中,得为大明朱家鬼耳。肯苟且以附功名,大节既亏,更言建树哉?”意思是说,老子就是葬身鱼腹,也要做大明的鬼魂。如果投降清朝,大节有亏,还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时,民族英雄史可法组织抗清,秦一水受邀前往扬州抗击清兵。后来,扬州被清军攻破,屠城十天,史可法被俘后也惨遭杀害。幸运的是,大战之前秦一水奉命外出,逃过一难。这之后秦一水的去向,史书没有记载。据金乡的老人说,秦士奇又辗转回到金乡,隐居在涞河边上,直至终老。<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诗画佳望映日月,世间盛赞传佳言</b></div><br>  秦一水工诗善画,有《冷云居稿》传世,在诗词理论方面贡献不小。词又称“诗余”,学界有“词为诗之余”的说法。余意的《明代词学之建构》一书认为,将该说法阐述得最为清楚的要数秦一水。晚年隐居涞河畔,自号“涞河渔长一水奇”。秦一水《草堂诗余》正集:有六十家词,至二百余调。其间可歌可诵如李、晏、柳五、秦七、“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闺秀若易安居士,词之正也。至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刻,长公骚而壮,幼安辨而奇。这里认为同时符合“歌”和“诵”两个标准的词作者有李白、晏殊、柳永、秦观、张先、宋祁、李清照、温庭筠、韦庄、黄庭坚、苏轼、辛弃疾等人,这些词人除了李白之外,贯穿整个宋代,可以说在秦一水的观念里,一首好词的标准便是同时符合歌唱和吟诵两个原则。 秦一水的书画亦非同凡响。沈际飞说,秦一水效法米芾、张旭,“资学所流,或米图半幅或旭草三杯”,书画一绝。金乡县至今还流传着一则“秦一水把蚰子画活”的故事。据说秦一水有个女儿,出嫁那天,给女儿陪送了很多箱子。女婿以为箱子装的全是金银珠宝,可是打开箱子后一看,全都是书画,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将它全部烧掉。在焚烧时,家里有一个佣人随便拾了一张贴在自己床头上。这张画名为《白菜蚰子》,画的是一只蚰子(蝈蝈)趴在一棵白菜上。有一天,秦家女婿准备晒粮食,这个佣人说:“你不要晒,今天准有大雨。”东家不信,说“万里无云,哪里有什么雨?”他不听劝阻,便命人把粮食都摊在了场院里。不料半个时辰,忽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下起倾盆大雨,来不及拾掇,粮食全被冲走了。东家顿时想起佣人对他说的话,心中疑惑,便把佣人叫来询问。佣人说:“你还记得少奶奶出嫁那天陪送的那些字画吗?你在烧毁时,我捡了一张,贴在了墙上。后来发现每逢晴天,蚰子就趴在白菜上面,把双翼张开;若是阴天下雨,翼翅就收了起来,藏在白菜下面。”东家听了后悔莫及,方知陪送的这些字画,全都是无价之宝。于是女婿央求秦一水再画几张,遭到他的严词拒绝,并说说:“凡夫俗子,哪堪受用!” <b>晚年的秦一水隐居涞河畔,自号“涞河渔长一水奇”,为人豁达,深受金乡百姓喜爱。</b><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江夜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