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凌晨,由于心念大同古城,所以早早就醒了。我和老伴5点钟跨出酒店,过了空旷的大街,穿过茂密的林带,就站在了黑黝黝,宽约10米的护城河边。河水在灯光中看不真切,有点深不可测的感觉。这时,东边的天际上,缓缓地出现了鱼肚白,那微弱的光芒,给护城河对面耸立的古城墙,抹上一片神秘而又朦胧的色彩。 凌晨的秋风,从寂静的护城河上掠过,有点寒冷刺骨。我裹紧了衣襟,带着老伴在如水的晨光中,顺着河畔前行约300余米,来到一段开有4个城门洞的城墙前。中间2个高大的城门洞上端,各镶嵌一块砖匾,上刻有4字,因天色昏暗,仅依稀可辨“东门”2字。 越过护城河桥,由右则的小门洞走进古城内,但见里面黑灯瞎火,没有路人,旁边还有长长的蓝色围挡当街而立,想必这些地方处在维修之中。见此情景,我们止住脚步,踌躇片刻后便退了回来。站在桥上,顺城北眺:4座望楼耸立在城墙上,迎接着东方的曙光。 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吹得古城墙下的黝黑树林,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在空无一人的环境中,听起来显得格外清晰。看来,我和老伴出来的时间有点过早,便没有再往前行,而是原路返回到灯火通明的“雁北酒店”,这次在外溜哒了约30分。 在房间等到清晨6:20分,伴随晨曦,我俩再次离开酒店,向大同古城走去。这时天色已经放亮,沉寂的城市也渐渐地苏醒,在原先空旷的大街上,各色车辆交织起来,道旁的人也是行色匆匆。来到刚才到过的护城河畔,这里已经出现了三三两两的晨练者。<br> 借着晨光,我才看清楚:大同古城,位于市区,呈正方形。现存的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魏、唐、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起来的。我站的位置,正是古城墙由东转南的拐角处,上面是高耸的角楼,立在巍峨的城墙上,显得气势恢宏。<br> 古城墙从城角垛子到东面的和阳门之间,约每隔100米就有一座两层高并飞檐翘角的望楼,共有6座之多。因大同古城共建有东西南北4座主城门,分别为和阳、永泰、清远和武定门,而这四个城门都是据中间,以此推算整段城墙上应有48座望楼,可见规模之大! 我默默地伫足在古城下,边观赏边赞叹着这座集古代军事城防和明代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宏伟工程。这时,东方初升的朝阳,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散下了万道的霞光,也让我眼前的这座历尽千年的塞外古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br> 凝眸片刻后,收回了飞扬的思绪,与老伴再次来到东门前,跨越凌晨走过的钢筋混凝土石桥,行走在护城河与古城墙之间约40米宽的绿化道上,零距离地感受古城的巍峨。我们虽然也曾多次徜徉在西安的古城墙下,但两者在观感和视觉上的冲击还是各有差异的。 大同古称平城,辽代改称大同,曾是中原汉民族和塞外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也和西安一样,均是我国九大古都之一。大同古城墙周长约7公里,髙14米,城墙上宽12米,下宽18米,除髙大的城门楼和望楼外,还有箭楼,月楼,军控台及角楼等军事设施。 古城墙下,杨柳依依,苍松翠柏成林;护城河水,波光粼粼,水城树木辉映。我漫步走近城墙,伸手摸了摸墙体,它实际上是用三合土夯填,墙表包的是青砖,手感厚重,非常地结实。顺着城墙左右望去,有6处突出的城墙垛子,上面各建有木楼,就是望楼。 据说,在清顺治六年,大同城池遭到严重破坏。明将姜瓖先是投清,后又反叛。多尔衮率军攻打大同,历时9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弹尽粮绝,姜瓖的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杀死姜瓖,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多尔衮入城后,为泄私愤,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 同时,我看到:在城墙的东南拐角,即距两个城角垛子之外,又建有一座高宽各约12米,四面包砌砖体的独立城墙。它与城墙同高,上架木桥连通,这在其它的古城中没有见到过。我查了一下手机,称之为“控军台”,是大同城墙设防的特殊造型。 大同古城的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且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一直享有“北方锁钥”之誉。 就这样,我和老伴沐浴着金色的晨光,静静地沿古城墙行走了将近1.5公里,再次转回到护城河外。正行间,见到在晨曦的阴影里,立有一座青铜雕像,因没有说明,不知是谁?想来应和徐达或姜瓖有关。看看快到集合时间了,便不由地加速了脚步,向酒店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