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河南纪行之六(春生君摄影散文之120)

春生君

<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原腹地的许昌,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许昌积淀了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三国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就离不开汉魏,说起汉魏,就离不开许昌,说起许昌,就离不开曹操和关羽这两个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 许昌因许由而起。据史藉载,许昌古称“许”,尧舜时期的部落首领许由,率领族人在这里结草为庐,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河南境内设立了八郡,其中颖川郡就是许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一代枭雄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迎汉献帝迁都于许,遂称“许都”。</p><p class="ql-block"> 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克定群雄,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割据势力,结束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局面,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宏图霸业。 </p><p class="ql-block"> 许昌,这个在东汉时期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 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后,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这里遂成为“魏五都”之一,也是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说,此时是许昌历史上最惊艳的时期。曹氏集团文治武功以及三国时期众多风云人物的千古佳话,使“三国文化”、“曹魏文化”成为许昌文化符号的缩影。而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文人集团更是开创了“一代风骨、百世流芳”的建安文学。</p><p class="ql-block"> 许由和曹操,一个曾在这里牧耕、创业,一个在这里屯田、建都,一个是起源,一个是辉煌,历史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许昌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虽然贵为天子之都的荣光闪耀了不足30年,但曹魏的血脉,早已融入了许昌的骨髓,1800多年过去了,“三国”在这里并未走远。</p><p class="ql-block"> 踏进许昌,犹如在三国历史里穿越。了解的、疑惑的、熟悉的、生疏的三国往事纷纷扑面而来:曹魏古城、曹丞相府、春秋楼、关帝庙、灞陵桥……在这里,现存三国遗迹、遗址达80多处。它们或位于闹市,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或远在田野山间,在岁月风蚀中诉说那段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处处可寻的三国遗址,信手拈来的三国故事,无论何时谈到三国,许昌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名扬四海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120回中有51回172处涉及许昌。大量带着三国烙印的民俗、民风已深深融入许昌百姓的日常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曹操在此“挟天子以令不臣”,成就一代霸业;关羽夜读春秋、灞陵挑袍,从此“过五关斩六将”;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建安七子以文抒怀,在动荡之世忧国忧民……这些发生在许昌的三国故事,普通百姓都能津津有味地给你讲上几段。</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一辆出租车在前往春秋楼的途中,出租车司机自豪且生动形象地告诉我说:“俺许昌,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这句话道出了许昌三国文化的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是的,在许昌的两天里,我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积淀已久的曹魏故都、三国名城,无论是在城市建筑的风格上,还是城市景观风貌的营造上,注入许昌的三国曹魏元素让这座城市产生别样的魅力,焕发出新的活力。三国文化已经作为一种底色铺进了许昌人的个性之中,成为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最为许昌人津津乐道的三国人物还是曹操与关羽。</p><p class="ql-block"> 到许昌,灞陵桥是非去不可的地方。在许昌,许多地方远看它是风景,近看它是历史,走进去是故事,走出来是情结。这就是声名远播的灞陵桥。</p><p class="ql-block"> 灞陵挢与关公关云长,与曹操的名字联在一起。1800年前,灞陵桥上,关公以青龙偃月刀挑袍辞曹操被后人传为佳话。曹操与关羽,一个是再三挽留,一是去意已决,一个是惜才如命,一个是忠义等身。千百年来,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无不为这个小小的“桥”所萦怀感叹。</p><p class="ql-block"> 关公辞曹,灞陵挑袍,历史与演义的结合,让人确信,这就是历史,一个让人感怀喟叹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灞陵桥原名八里桥,位于许昌市西郊的石梁河上。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我就疑惑过,灞陵桥在西安,许昌既无灞水又无皇陵,又怎么会有灞陵挢呢?后来查资料得知,这里面有一个历史的误会。真正的灞陵桥本指灞挢,在西安东灞水上,汉、唐人每每在此折柳送行,唐宋诗词中常常以之入典,原来是《三国志评话》的作者把关羽挑袍的地点误写为长安了。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把《评话》中的“长安”改成了“许都”。纠正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但仍把送行地点写成了“灞陵挢”。后人受早期《三国演义》版本的影响,加之借折柳相送的话义,干脆就把八里桥作为灞陵桥了。</p><p class="ql-block"> 原先的灞陵桥为元代所建,可惜这座千古名桥于1959年夏天被洪水冲毁,后修了一座水泥桥替代,1993年重新修建了这座仿汉观赏桥。如今的灞陵桥是参照新野县博物馆收藏的一方东汉墓葬画像石浮雕《泗水捞鼎》图中的桥梁模式设计的。全长121米,宽6.2米,单孔双柱,青石栏板上浮雕着148幅仿汉画像历史典故。桥的东西端名筑有阅台。东阅台塑有8米高的青石堆雕,关羽勒马手提青龙偃月刀,美髯飘飘,目光炯炯,雄姿英发。桥旁立有“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总兵左良玉所题。清乾隆许州知州甄汝舟临桥怀古,曾赋诗赞曰:“野水回堤浸柳条,道旁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灞陵桥上,眼望清波粼粼,在此弯曲洄转的石梁河,脑海里浮现着几千年前这里上演的一幕幕惊心动魄却又感人肺腑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灞陵桥成就了关羽的忠、义、勇,将关羽的忠、义、勇书写到极致。事实上,关羽的忠、义、勇精神,是借助曹操而展现出来的。在灞陵桥畔,是谁最终成全了关羽,是谁一纸令下,最终将关羽送出五关之外?是曹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曹操,接纳并礼待了关羽,他对关羽的的欣赏与爱戴更是非同寻常。当刘备兵败,关羽被围土山,张辽劝降,关羽有“土山三约”。这“三约”,哪里是降者之约,实是胜者之规。然而求贤若渴的曹操从见到关羽那一天起,就爱他是个人才,总想为己所用。所以这三条,对曹操来讲,是极尽苛刻的条件,但他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并“出辕门相接”,“关羽下马入拜,曹操慌忙答礼”。接下来,曹操为了留住关羽,在许都更是给他万分的厚爱:赏赐宅第,封侯授官,赐马赏金,奉为贵宾,给了关羽足够的荣耀,这些可以说是为关羽的“忠、义、勇”做足了铺垫。</p><p class="ql-block"> 在许昌期间,关羽不为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所动,始终“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为避嫌,将曹操赏赐的宅第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不越雷池,夜读《春秋》更是传为千古美谈。如今的春秋楼,可以说是那段历史的最好见证。</p><p class="ql-block"> 关羽后来得知刘备下落,便封金挂印,修书请辞。曹操践诺并成就了关羽。在许昌灞陵桥赠袍送行,并对部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大度地放了关羽。当时大将们欲追上去要杀关羽,曹操却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遂后成就了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勇”,赤壁大战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义”,成就了以后关羽“神”一样的形象。也使得关羽由一个武将变成了一种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 后来关羽败走麦城之后,首级被东吴送至曹操,重情爱才的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了关羽。试想,1800年前封建时代的丞相,心胸如此豁达磊落,善解人意,放到今天,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没有曹操的识才、揽才、容才,就无法成就关羽的忠、义、勇,而关羽的忠、义、勇都与曹操分不开,也都与许昌分不开。关羽一生的功名盖棺定论,可以用流传于许昌民间的一句话来说明:“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乡,功在许昌”。这是曹操、关羽与许昌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之爱才,早在他新当政时就体现了出来。为了得到更多的贤良有用之才,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连下了三道《求贤令》。他引用韩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发于卒伍”,重申只要是有奇才的人,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出身门第贵贱,一概推举上来,不得遗漏。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思想,使许多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纷纷投奔到曹操门下,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人才盛况。荀彧、贾诩、许攸、郭嘉、陈琳、于禁、张辽、乐进、夏侯惇、司马懿、典韦、钟繇等上百位文臣武将聚拢在曹操周围,为曹操的统一大业出谋献策,征伐翦讨。官渡之战是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屡出奇招让曹操转危为安;许攸一计,使袁绍不战自败;平定乌桓,郭嘉尽力;破马超、韩遂,平定关中,得力于贾诩。有了在许昌的基础,曹操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剧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终成一方霸业。</p><p class="ql-block"> 远在1800年前的曹操就已深谙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并有效力地利用了许昌的天时地利人和,成就其大业。</p><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对曹操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历史对曹操积极的评价却是公允的。</p><p class="ql-block"> 西晋陈寿在《三国志 . 武帝纪》中评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困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p><p class="ql-block"> 南朝宋文帝时期裴松之注引《魏书》称曹操“知人善察,文武并施,才力之过人。”</p><p class="ql-block"> 北宋司马光在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鑑》第六十九卷中,对曹操给予“王”级别的评价:“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p><p class="ql-block"> 就连贬曹扬刘的《三国演义》也无法否认曹操的贡献,全书用了很多章节,客观描写了曹操的伟岸气度。赤壁大战,曹操大败,若非这种吞吐天地、包容万物的气度,恐怕小命都难保。</p><p class="ql-block"> 史学大家范文澜这样评价曹操:“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p><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曹操更是推崇有加,他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p><p class="ql-block"> 曹操的气度,曹操的人才观,曹操改革时弊的魄力,放到今天都值得借鉴。</p><p class="ql-block"> 三国盛事,许昌见证了曹操的人生颠峰,也印记着他的功业。</p><p class="ql-block"> 在许昌游历期间,许昌人对曹操的评价极高:三国英雄人物,曹操当数第一。历代风流将相,曹操为冠。他文武兼备,大智大勇,既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天才的军事家,又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大诗人。他一生戎马倥偬,逐鹿北国,铁血万里,打败了与之抗争的一个又一个对手,是真正的大英雄。</p><p class="ql-block">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在曹丞相府遗址门前新塑了一尊高6.95米的花岗石曹操雕像,曹操左手握剑,右手挥向前方,锐利的目光扫视一切。塑像尽显了这位著名的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概与风采,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人,在这尊高大的塑像前,不由得放慢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修复改建的曹魏古城是三国时期的古城池遗址。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不臣”,使许昌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20年,曹丕在这里登基创建魏国,改许县为许昌,为五都之一。</p> <p class="ql-block">曹魏古城南门。</p> <p class="ql-block">曹魏古城已成为许昌市一处融历史文化和旅游观光的景点。信步其中,古今交替,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曹魏古城南门夜景。</p> <p class="ql-block">曹魏不夜城。</p> <p class="ql-block">曹魏古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曹魏古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丞相府苑牌坊</p> <p class="ql-block">取意于毛泽东诗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曹操雕像座落于曹丞相府魏武帝广场。雕像高6.95米,基座高1.5米,全花岗石雕成,寓“九五之尊”意。</p><p class="ql-block"> 曹操雕像的建造,不仅是对曹操历史地位的肯定,也是对许昌作为三国时期文化中心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许州府衙,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曹丞相府广场。</p> <p class="ql-block">曹丞相府广场的观沧海大型浮雕。</p> <p class="ql-block">曹丞相府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建安阁是曹氏父子款待宾朋,登高吟唱的楼阁式建筑,建安文学由此兴起。</p> <p class="ql-block">建安阁广场上的三国人物脸谱。</p> <p class="ql-block">建安阁广场上的三国人物脸谱。</p> <p class="ql-block">曹氏父子像。</p> <p class="ql-block">书简。</p> <p class="ql-block">曹丞相府牌坊夜景。</p> <p class="ql-block">曹丞相府夜景。</p> <p class="ql-block">许昌灞陵桥景区,又名关公辞曹处。由三国胜迹灞陵桥、许昌关帝庙及古典园林建筑组成,国家3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灞陵桥关羽辞别曹操塑像。</p> <p class="ql-block">关羽辞曹丞相书</p> <p class="ql-block">灞陵桥旁,关羽勒马提刀,挺立灞陵桥头,曹操追至,赠袍献酒,为关羽饯行。关羽恐其有诈,遂立马桥上,用刀尖挑袍挂肩上,长揖谢后,策马而去。</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著名的灞陵桥,两岸杨柳成行,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灞陵桥旁,竖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手书并立。</p> <p class="ql-block">灞陵古渡。</p> <p class="ql-block">青梅亭,一千八百年前,“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p> <p class="ql-block">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许昌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为河南省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古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许昌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许昌三官庙,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许昌三官庙</p> <p class="ql-block">三官庙前施茶图。自明代起,每到夏季,附近村民便于庙前官道旁,结社施茶,虽是凉茶一碗,却是向善之举,厚德古风尽显。</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始建于1271年,元明清多有维修,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因三国时期,关羽被困许昌,在此夜读《春秋》而得名,属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关羽夜读《春秋》像。</p> <p class="ql-block">印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关圣殿。</p> <p class="ql-block">关圣殿内,15米高的关公像为全国之最。</p> <p class="ql-block">甘、糜二后宫,曾是刘备二位夫人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许昌地标一一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是时为许州知州的郑振光为振兴文风而创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