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抑制外戚势力

彭佑明

<p class="ql-block"><b>武后抑制外戚势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当上皇后不久,便于显庆元年(656年)九月"制《外戚诫》",告诫外戚要谨慎行事。武后参与朝政后,随着外戚势力的增长,能否抑制外戚势力,便成为她有无参政能力、有无政绩的一块试金石。武后有参与的渴望,但无取代高宗的野心。因此她没有必要利用外戚势力,以取代李唐宗室。这和她独掌政权以后的要求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b>一是关于武元庆、元爽、惟良、怀运之死</b></p><p class="ql-block"> 武元庆、元爽为亲兄弟,是武士護元配夫人相里氏所生,都是武则天的同父异母哥哥;武惟良、怀运兄弟俩,则是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儿子,皆为武则天的堂兄。武士護去世后,他们对杨氏及其女武则天冷漠失礼。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武氏家族自然一时荣升。追赠武士護为司徒、周忠孝公,后又加赠为太尉;封杨氏为代国夫人,后改封为荣国夫人,品第一,位在王公母妻之上,地位日益尊崇;武元庆仕为宗正少卿,元爽为少府少监,惟良为卫尉少卿,怀运为淄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乾封元年(666年)八月,荣国夫人杨氏在京城长安府第置酒,对武惟良等说:"颇忆畴昔之事乎?今日之荣贵复何如?"谁知惟良等并不感谢武后及其母杨氏,甚至不以今日富贵为荣,回答说:"惟良等幸以功臣子弟,早登官籍,揣分量才,不求贵达,岂意以皇后之故,曲荷朝恩,夙夜忧惧,不为荣也。"荣国夫人杨氏不高兴。则天皇后"乃上疏,请出惟良等为远州刺史,外示谦抑,实恶之也"。史书又说:"荣国夫人恨其畴日薄己,讽皇后抗疏请出元庆等为外职,佯为退让,其实恶之也。""于是贬元庆为龙州(今广西龙州)刺史,元爽为濠州(今安徽凤阳)刺史,惟良为始州(今四川剑阁)刺史。武元庆至龙州病卒,元爽至濠州又配流振州(今海南三亚西北崖城)而死。</p><p class="ql-block"> 武后姐姐韩国夫人,其丈夫贺兰越石,曾任越王府法曹,早卒。二人生有一男一女,男即贺兰敏之,女贺兰氏,即魏国夫人。韩国夫人及其女以武后至亲得以出入皇宫,皆被高宗看上。不久韩国夫人卒,其女赐号魏国夫人,颇承恩宠。高宗欲纳魏国夫人为妃,"心难后未决,后恶之"。武惟良、怀运与诸州刺史参加完泰山朝觐之后,"从至京师,惟良等献食,后密置毒蕴中,使魏国(夫人)食之,暴卒,因归罪于惟良、怀运,丁未,诛之,改其姓为蝮氏"。若果真如此,武后的手段也真够毒辣的,既毒死了情敌,又加罪于仇人,进而诛杀之。但同一件事,《旧唐书》却有不同记载:惟良、怀运至京师长安以后,"则天意欲除之,讽高宗幸其母(杨氏)宅,因惟良等献食,则天密令人以毒药贮贺兰氏食中,贺兰氏食之,暴卒,归罪于惟良、怀运,乃诛之"。在高宗临宴的情况下,武后竟投毒肉酱中,这要冒多大的风险;再说,在武后看来,惟良、怀运不过是两个小人物,这样做值得吗?但今人要说</p><p class="ql-block">无,亦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只好以疑存疑。</p><p class="ql-block"> <b>二是关于贺兰敏之之死</b></p><p class="ql-block"> 武元庆、元爽死后,经则天武后奏请,高宗以韩国夫人之子贺兰敏之为武士護之嗣,改姓武氏,袭爵周国公,累迁弘文馆学士、兰台太史、左散骑常侍。并令其招集学士李嗣真、吴兢等人,于兰台刊正经史并撰传记。史载,魏国夫人之死时,高宗见敏之,悲泣说:"向吾出视朝犹无恙,退朝已无救,何仓猝如此!"敏之号哭无语。武后闻知,说:"此儿疑我。"由此恶之。又载,"敏之既年少色美,蒸于荣国夫人,恃宠多愆犯,则天颇不悦之"。荣国夫人卒,武后拿出大瑞锦,令敏之造像追福,敏之暗中私用;在为荣国夫人服丧期间,他竟然"私释衰经,著吉服,奏妓乐"。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长得很漂亮,高宗、武后亲选为太子(李弘)妃,并已确定成婚日期,岂料贺兰敏之得知后,伺机将其强奸。高宗与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年幼时常往来于外婆荣国夫人宅,曾为贺兰敏之所逼,因有宫人陪同,才免遭蹂躏。咸亨二年(671年),武后知道贺兰敏之以上劣迹后,请高宗加以贬逐。六月,敕流雷州(今广东海康),复其本姓贺兰。行至韶州(今广东韶关西南),"以马缰目缢而死"。史实充分说明,贺兰敏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流氓。</p><p class="ql-block">其中,只有"蒸于荣国夫人"一条可疑。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武德三年(620年)结婚时已42岁,咸亨元年(670年)九月病故时已92岁。说贺兰敏之与90来岁的外祖母发生性关系,这故事编得太离奇了,令人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 则天武后辅政前期,采取以上抑制外戚的措施,虽其中如贬逐武元庆等,难免有报当年旧仇之嫌,但总的来说,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公众面前显示参政皇后的良好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