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盛夏,暑热难当,不知所去。早就听说灵石有一古村落董家岭被誉为小布达拉宫,心之向往。是日,天气略阴,有小雨。即兴所致,驱车前往,探访究竟。</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晋商以诚信闻名天下,灵石县是晋商故里。清代灵石县有“四大家、八小家”之说,皆为该县的名门望族,董家岭即八小家之一——赵家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董家岭村位于灵石县城西南20公里处汾河西岸的高岭之上,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西靠茫茫吕梁山脉,东临汾河,居高而下与灵石县南关镇隔河相望。村落依山而建,顺坡而上,一排排壮观的古院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是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在高处俯瞰,董家岭村落依山就势,建于半山腰的坡地上,村内院落沿着由七星古槐、泊池、文笔塔组成的中轴线,自然分布在左右两侧的山坡上。左边山坡有九层院落,右边有五层,暗合“九五之尊”之意。以巷道为纽带,立体交叠,明暗互通,从而形成了可居、可匿、可防、可退的多功能,其防守之势在民居之中不可多得。</p> <p class="ql-block"> 泊池其实是古村落排水防洪体系中的一部分,据说,以前每逢天气干旱庄稼焦枯时,村内便会选派几位寡妇去泊池打扫求雨。打扫过后,多少会下一点,许是老天爷对寡妇们的怜悯吧。迷信也好,寄托也罢,对于世世代代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是人类与自然交往中内心殷切的期盼,是村内自然条件艰苦下的救命池塘。</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董家岭村有赵姓三大家族。据说当时赵姓的朋友带其去内蒙进了二十匹绸缎和一些骆驼,在回来的路程中不到清徐便一售而光,从此赵家做起绸缎生意。生意最好的首推永和堂,店铺商号遍及山西、河南、河北、天津塘沽等地。在河南平顶山,永和堂的店铺曾经占据了一条繁华商业街,临汾的鼓楼东大街,也曾经有半条街都是永和堂的生意。</p> <p class="ql-block"> 这位婆婆的丈夫是河南人,其祖上当年举家从河南来此安营扎地,一直生活至今,婆婆七十二岁高龄,身体硬朗,有居所田地,小日子过得甚为满意。</p> <p class="ql-block"> 清代中期,以永和堂为代表的赵氏家族已发展成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的大家族,富甲一方,成为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独特阶层。在兴盛时期,村里功能齐备,公共设施齐全,有自己的银楼、戏院、当铺、镖局、店铺以及豆腐坊、油坊、磨坊、木工院等,成为远近闻名的兴旺发达之村。民间流传有“爬上董家岭的坡,掌柜的比毛驴多”的美谈。</p> <p class="ql-block"> 该村古建筑类型独特,造型精美,院落之间通过台阶、通道、地道相互连通。木雕、砖雕、石雕艺术运用广泛,无论造型、质地均为上乘。据说董家岭原本有两个塔、4个寺庙、100个院落。文革时期,介休灵石上山下乡的知青有不少人在这里插队落户,拆旧建新,这一段历史也无形破坏了很多旧的建筑。现在这些都在修缮恢复中。这些古建筑是中国明清民居建筑的扛鼎之作,为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相传,董家岭村曾发生过杨六郎大闹董家岭的事件。北宋太宗年间,辽国萧银宗设计请宋王到董家岭赴宴,妄图将宋朝君臣一网打尽。八贤王替宋王前去赴宴,并用激将法劝说杨业之子杨六郎保驾。杨六郎忠君爱国,在八贤王被困时只身闯入庙内救出八贤王,杀净庙中和尚,烧毁庙宇,终使辽国递交降书顺表。村里人目睹此事,曾立碑纪念。当年的遗址和杨六郎用过的拴马桩、饮马泉还在,可惜因年代久远,碑已经不知去向。晋剧《辕门斩子》及豫剧《董家岭赴宴》都有关于这段历史的唱词,或许可为这一民间传奇做一个有力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 董家岭村古代物质的遗存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是村子数百年经历的历史见证。这里的风俗民情、耕读文化和晋商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地方文化传统的精华,是现存的非常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文化特质,就在于它是农耕文明亦农亦商村落的珍贵标本。</p> <p class="ql-block"> 风雨侵蚀,曾经的辉煌在岁月的磨砺中己经远去,壮观的层楼迭阁在逐渐走向衰败与荒凉。今日的董家岭住户已经不多,破旧的建筑依然能看得出当年的繁华与富庶,也追述着晋商的历史和发展。一株被称作九龙槐的300多年历史的老槐树,主干已经干枯,旁枝却生发出茂密新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昂然地屹立在这座古村落,用它饱经沧桑的躯干欢迎着游客,解读着董家岭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