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莘庄,最早记录是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的施水庵,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兴建沪杭铁路,施水庵南迁一公里至春申塘。清宣统元年(1909)沪杭铁路通车,莘庄由此打开了对外交流的门户。先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江南小集镇跃升为上海县县治,再从新的闵行区区政府所在地迈向未来的主城副中心。今日莘庄还是一个交通枢纽,公路、轨交、铁路齐头并进,四通八达。那么,莘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就去走一走、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莘庄镇,因沿莘溪,故曾名莘溪;明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因布业兴而成市镇。但是这个“莘”字很容易被读错,大家都知道“莘莘学子”一词,“莘”发音“shēn”,是“众多”的意思。从字源演变看,“莘”的篆书之形像草,表示长如草,本意应为“长”(cháng);假借为地名,成形声字读“xīn”(辛)。莘庄最早只有到七宝有条土路“官道”,古称“秦皇驰道”,20世纪50年代修建成了七莘路。民国十一年(1922)开工修筑的沪闵南柘路(今老沪闵路),过漕河泾后经长桥、华泾、曹行直插颛桥,没有莘庄的份。不过清宣统元年(1909)沪杭铁路建造时设了一个莘庄站,位于莘庄镇莘东路张家宅,时为四等客运站,停靠上海和杭州间客慢车。解放后的1959年改建沪闵路,建成漕河泾经梅陇、莘庄至颛桥段公路,莘庄才有了前往市区的直通干道。同时,1960年上海县政府迁至莘庄镇,成为县城后的莘庄市政建设得以长足发展。为了配合沪闵路建设,莘庄火车站也于1960年迁至沪闵路东莘朱路北,我对莘庄的认知就是小时候乘火车去杭州,路过莘庄站看到的站台上那块白底黑字站牌,至今记忆深刻。50年前上学时下乡学农,那时流行“拉练”,背着背包长途行军,走的就是沪闵路,莘庄处的那个大弯道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老规矩,从地铁站走起。1993年起上海市境内第一条地铁线路1号线开通运营,3年后从锦江乐园站延伸至莘庄站。自此,从闵行到上海市中心的路程时长便大大缩短,它像一声春雷唤醒了莘庄地区周边的土地,大量市民从各地聚集而来,学校、图书馆、剧院、大型购物中心拔地而起。就这样,莘庄渐渐地变得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 莘庄地铁站,1997年因上盖“小红楼”,成为莘庄地标性建筑,并且是整个上海地铁系统历史最悠久、最有特点的建筑。2017年,“小红楼”开始蜕变成天荟TOD(莘庄综合交通枢纽复合城),完成其历史使命,最终消失在千万人的视线中。原楼顶巨大的“莘庄站”三个字,则成了许多闵行市民的美好回忆。随着“憧憬”的雕塑被拆,南北广场相继消失,当年的莘庄地铁站风貌只剩下了南出口的大天桥。</p> <p class="ql-block"> 从莘庄地铁站南出口出来,在天桥上第一眼就望见了一座建设中的小高楼,它正是未来的铁路莘庄站。重生的莘庄站规模为3台6线,设中间站台2座、侧式站台1座。旅客进出站形式采用上进上出,通过高架候车室进出站。项目竣工后,上海南联络线、金山线火车以及轨交1号线、5号线和公交将在此无缝衔接,形成立体交通网络的中枢,打造成新一代轨道上的城市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 目前,莘庄地铁站上盖的TODTOWN天荟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由香港新鸿基、上海城开、闵行城投共同打造的70万方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地下三层为综合性停车空间,地上一层为交通枢纽,二层为轨道交通综合换乘空间,三层(即大平台层)为综合物业集群,涵盖住宅、写字楼、行政公馆、酒店、商场共五大业态。地铁站现临时性设了南、北1和北2共三个出入口,分别通向莘朱路、莘建东路。</p> <p class="ql-block"> 北1口沿莘建东路往东600米开外,有一座莘庄立交桥。这是莘庄地区的公路交通枢纽,2001年建成,由沪闵高架、外环高速、沪金高速、沪昆高速等公路组成,是上海最大的立交桥,并有“亚洲第一立交桥”之称。正因为大,所以离它越近视角越小,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大。只有高空俯拍才能充分展示其雄姿,故从网上下载了一张全方位的立交桥照片。立交桥东南侧即虹莘路688号莘庄梅园,由于今年已写入我的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k24zu9" target="_blank">春节快乐(下):游园</a>》,这里就忽略了。</p> <p class="ql-block"> 沪闵公路莘建东路绿地“莘心园”,整体设计采用自然流畅的曲线,以流动的曲线打破原有的流线布局,路径连接周边绿道,中心阳光草坪为市民打造午后休憩放松的景观场所。同时将开花植物与常绿落叶、色叶树种搭配,增强城市景观面的立体效果,成为可观可游的公共绿地。</p> <p class="ql-block"> 沪闵路6468号闵行区人民法院,大概是全上海最漂亮、壮观的法院了。建筑是欧式古典风格,雕塑、浮雕、花饰、罗马柱......听说里面的装饰也是奢华复古风,铺了带花纹的地毯。想像一下,在带穹顶的大法庭中庭审,该有多庄严。</p> <p class="ql-block"> 沪闵路6258号闵行区人民政府,感觉规模比印象中的大了许多,外围绿植环抱,完全不像以前和通常的政府机关那样,正中一栋醒目的大楼,上有国徽,下有区委、区政府、区人大等多块木牌,而是相当的隐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里面只是一个什么单位呢。明弘治年间(1488~1505)始有敏行之称,正德七年(1512)始称闵行。原闵行区所辖地区历史上属上海县,上海县的历史根据马桥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析华亭县置上海县。明,划出西北境置青浦县。民国七年(1918),上海县属江苏省。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市、县分治,划出上海县城及县东北部地区和宝山县南部地区置上海特别市。抗日战争上海沦陷时期,上海县地区隶属于伪上海特别市。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县复原。1959年,析上海县闵行镇、吴泾镇建立闵行区。1992年,原闵行区、上海县“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闵行区,新闵行区区政府立马从老闵行搬迁到了原上海县县治所在地莘庄,可见其地位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 区政府西侧北横泾畔现有个沁芳园,写着清代诗人高鼎(1828~1880)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临北横泾是一条滨水绿道,指示牌显示通向生态广场。</p> <p class="ql-block"> 一路之隔的沪闵路5369号闵行区中心绿地,也称母亲林,为一片较大的市政绿化。</p> <p class="ql-block"> 绿地正位于我印象深刻的沪闵路莘庄大弯道处。由于在建市域铁路嘉闵线,绿地一角被封了起来在施工,所以看不出还有没有弯道。这弯角今已变为十字路口,向北连着一条七莘路,向西接着一条莘松路,已然成了东至市区、西去松江、南通闵行、北达七宝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 路口西南角的沪闵公路6088号凯德龙之梦,挂牌“凯德闵行商业中心”,一处集购物、休闲、娱乐、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由一栋32层酒店综合楼和一圈4层综合购物中心组成,拥有近9万方商业面积,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p> <p class="ql-block"> 龙之梦以北的莘松路58号东苑丽宝广场,曾经是烂尾楼,以前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上海的民族乐器制作业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56年由老城隍庙一带86家民族乐器制作坊合并而成民族乐器合作社,1958年组建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1969年迁来莘庄,2003年再迁七宝,经不断开拓创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所生产的二胡、古筝、琵琶荣获“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p> <p class="ql-block"> 龙之梦以南的莘建路65号海星大楼下的莘东路100号海星综合市场,曾经是莘庄的“第一百货”,莘庄任何商场都无法撼动它的江湖地位。当年在今龙之梦位置也曾开过一家同海星一样规模的百货商店,结果死得很早,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而当年可以同海星媲美的有莘浜路69号绿梅综合商场,今已为莘浜路15号国柜服饰城取代。而海星南边还开过一家溢发商城,亦是一路走低,最后消失了。不过无论同行纷纷倒下,海星市场却是死而不僵,大楼依然在,建制也许仍在,只是商场经营面积被一再瓜分......但老莘庄们永远记得,这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海星商场。</p> <p class="ql-block"> 都市路5001号仲盛世界商城,拥有花卉广场、天星阁、峡谷长廊、海底世界、冬日花园五大景观广场,集大型超市、主题店、时尚零售、主题餐饮、休闲娱乐、儿童乐园等业态于一身,提供一站式家庭时尚消费的全新体验。近30万方商业面积,应该是目前莘庄最大的购物中心了。若说其位置,就在莘庄地铁站南口一直走出来,过一条莘朱路便是了。</p> <p class="ql-block"> 从仲盛世界商城北口进、南口出,一路之隔即闵城路180号莘城中央公园。1999年底建成开园,其园林风格融国外规则式园林与中国现代园林为一体,体现了自然风景与人工造景相统一,提供市民可游、可娱、可留、乐趣无穷的休闲场所。整个公园布局可概括为“两条轴线、一个中心”。由巨石广场、标志性旱喷泉、四季花圃、欧式柱廊、太阳广场组成的东西主轴――现代轴;由林间栈道及法式强修剪门架式绿廊组成的南北次轴――历史轴,两轴交汇于市政广场。绿荫广场花丛丛,疏林草地阳光蓬,水舞台旁伴沙滩,源头瀑布柱喷泉,玉带横卧清水湖。</p> <p class="ql-block"> 北横泾,又名横泾港、横沥港。春申塘以南原称横泾,春申塘以北原称横沥,1994年统一改称北横泾。南起黄浦江,纵贯俞塘、六磊塘、春申塘、淀浦河、蒲汇塘,经蟠龙港入吴淞江(苏州河)。素有闵行区母亲河之称,是闵行区重要的水上干道。早在2017年,北横泾河道沿岸便建了一条横沥港绿道,分为林下运动体验区、绿道体验展示区、滨水静谧休闲区三大区域,与闵行1号绿道衔接,是贯穿闵行南北的重要生态廊道。2019年,北横泾河道(莘庄段)完成绿化升级改造,新增生态浮岛、拓宽活动空间等,将北横泾沿岸打造成了集观光、自然、时尚、和谐的滨水绿廊之园。绿廊北段尚在继续改造升级中,过沪昆线即沪杭线也是金山城际铁路须从隧道走。</p> <p class="ql-block"> 铁路隧道西面的莘东路南首,实为莘庄老火车站。现在老站所在位置,铁路北面开了一家佳购生活超市和2个临时停车场,铁路南面为沪闵公路5600弄88支弄邻里苑北门,小区外的空地已被改建成了一片绿地,铁路线南北由一条狭窄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地道连通。</p> <p class="ql-block"> 莘庄老街,东枕横沥港(北横泾),西靠竹港,南临春申塘,北凭庙泾,中跨东西走向莘溪河(东段已填筑莘浜路)。镇东中西街沿莘溪北岸及小部分南岸而建,东起原典当街,西至原杨家弄,绵延1公里许。南北街全长300多米,与东中街成十字形相交于会龙桥(平桥)北堍(今莘浜路莘东路交叉口)。此地虽模样大变但市面如旧,道路两边小区的沿街住宅底层几乎全是商铺。</p> <p class="ql-block"> 莘浜路315号莘庄镇小学,是莘庄地区一所最古老的义务制教育公立小学,前身为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蒙正学堂。历史沿革:1909年,迪新学堂;1912年,莘庄乡立第一国民学校;1928年,松江县立第六小学;1929年,莘庄小学;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停办;1941年,莘庄小学;1946年,莘庄国民学校;1951年,莘庄镇小学;1962年,莘庄中心小学;1979年,上海县实验小学;1987年,部分班级迁入新校舍(今莘沥路203弄闵行区实验小学莘松校区所在地),部分班级留在原址;1988年,迁入新校址的部分保留上海县实验小学校名,留在原址的部分复名为上海县莘庄镇小学;1993年新闵行区成立,上海县实验小学改为闵行区实验小学,上海县莘庄镇小学更名为闵行区莘庄镇小学。</p> <p class="ql-block"> 莘浜路421号莘庄公园,园址原系临河滩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被松江县泗泾镇的杨昌言租赁种植果树,取名莘野梅园,又名果梅园,俗称杨家花园。业主将园南部原有的一段河道改建成荷花池,园内以种植果梅为主。民国三十二年(1943)果梅园被日军占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被国民党政府特工部门占用。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果梅园并进行了增植,翌年以莘庄公园为名对外开放。此后的20多年中公园多次调整绿化布局和进行局部改建,1984~1990年又对公园予以规模扩建。2004年,莘庄公园再度以梅花为主题扩建布设景点,新老园区间以石拱形卧虹桥相连,东西合璧,形成一体。莘庄公园以芙蓉潭为中心,沿潭设置亭、榭、假山,构成层次丰富多彩的景色。东部一个梅园,荷花池位于园东南,园东北则有睡莲池,园西部还有一个以墙垣和曲廊围成的园中园——梅苑,芙蓉潭西北岸的盼亭与梅苑水榭隔湖相望。芙蓉潭南端的梅山,山顶一座六角攒尖顶暗香亭,相伴的有园东南的扇形歇山顶锁角亭。由于我第一次游玩莘庄公园,对公园不熟悉,考虑从右到左转一圈,但因园内小路很多,七转八拐后自己也不知道走到了哪儿,所以照片基本按先后经过的顺序排列。</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南侧大富浜(团结河)北岸廊亭前石马旁,有“朋寿园钱福诗碑”,原址在杜行乡召稼楼鹤坡塘东朋寿园中。据记载,朋寿园广四十亩,峰峦岩岫七十有二,亭台馆榭十有三,桥梁谷洞二十有一,是明景泰八年(1457)进士、天顺年间(1457~1464)官至工部右侍郎谈伦(1429~1504)致仕居家后,其子谈田为娱亲即宅畔而建造的,规模和功能相当于同建于明代的潘氏豫园。碑为天然造型的太湖石随形刻碑,呈不规则竖立椭圆形,其石上丰下锐,石面腻而细致,微有皱纹,间作鱼鳞状,作为朋寿园中的赏石名朋寿石,又名朋寿峰,俗称鱼鳞石,不过以园名冠之当属七十二峰之首,雄伟秀美,气象万千,其地位相当于豫园的玲珑石。其一面中间凿成碣形,阴刻文字和花纹边饰;另一面呈天然鳞波状,阴刻明弘治年状元钱福(1461~1504)的行草诗文,内容为钱福以晚辈崇敬的心情赞颂谈公“不附权贵,亮节清风”的品行。因年代久远,字迹漫漶已不易辨识。朋寿园早年已废,碑石曾被遗弃野外,能留存至今,陈行人秦锡田(1861~1940)有很大功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秦因事顺道欲访心仪已久的朋寿园,但见到的却是一座废园,因不忍碑被淹没在淤泥下,出金二十请石工设法竖起。1985年将碑移至上海县文化馆,2003年再移至莘庄公园内,2009年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一侧的“御敕龚情碑”,碑文的落款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1987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2016年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点。从碑文可以确定此碑出自龚氏墓地,但在找到石碑时已挪至别处,无法确定墓地的确切位置。后因得知墓地原有青石牌坊一座,并随后发现了7件散落的石构件,其中一块应为牌坊的次间横枋,由此确定了龚氏墓址位于马桥镇彭渡村12组境内。碑额阴刻双龙戏珠纹,边饰灵芝祥云纹,碑上的文字内容是为了旌表明朝刑科右给事中龚情及其父母的德行。可惜的是以上两碑文字迹均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识,再任其风吹雨淋日晒不知如何保护?不禁令人担忧。碑前则是一株百岁香樟,莘庄公园内总计有15株古树,分别是2株100年香樟、1株100年雪松、1株100年黑松、10株100年龙柏、1株120年瓜子黄杨。</p> <p class="ql-block"> 莘浜路大富浜桥过后,莘浜路南侧、莘庄公园西部北侧今尚存一段保留的莘庄市河和母亲河莘浜(溪)。而浜南与莘庄公园贴邻的莘庄耶稣堂(莘浜路551号),是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原为教友莘庄聚会点,于1989年设立教堂,2004年经批准扩建。红色的教堂倒映在莘浜河面,或是掩映在莘庄公园的树丛中,为庄严平添了几分灵秀。</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与松江区一河之隔的北竹港畔陆昌庙(莘松路855弄9临),这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始建的一座古庙,但眼前写着“春申道院”的小庙是近期重建的,位于莘庄镇西南角的青春村金家塘。尽管“青春村村民委员会”的标识仍在,但未见一幢民宅,唯有庙前的青春路留下了这个记忆。路旁建筑全都属于莘松路855号“百饰得”,包括家居广场、五金建材城及古玩城。沪昆高铁沪杭高铁段与南新环线、沪昆线与金山城际铁路、机场联络线(在建)等多条或平行、或交错的铁路呈三角形在此聚拢,因而这里有一个更为形象化的称呼叫“青春三角地”,古庙就处在这块三角地一侧。陆昌庙是在莘庄镇最初兴起的时候就开始建造的,实为松江府城隍庙下面的一个城隍老爷行宫(即分庙),松江民众怀念明代户部尚书李待问(1582~1642),故尊为府城隍,塑像为祀。据称该庙原有三宝:古树、古桥、古牡丹。黑牡丹(魏紫)的第三代已在解放后移植到莘庄公园,现在围墙内有株高大的银杏,2002年12月颁布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显示其编号为0055号,树龄500年,属于一级保护级别。这株古树如今生长状况较好,粗壮的古树依然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 过来走莘浜路,回程则走莘建路。因为莘浜路是填莘溪而来,莘浜路以北的莘建路当为原莘溪北畔的莘庄东中西街建筑群后部。老街或再靠南一点,这可以从百度地图上的“莘庄老街”位置——莘浜路380弄小区北侧约40米得到证实,这一位置与莘建路相距约80米。莘建路285号闵行市民文化广场,现改名为“莘聚场”。原是封闭绿地,现转变为市民走得进、看得到、摸得着的开放式“口袋公园”,成为附近居民家门口的小花园。经过提升改造,莘聚场不仅扩大了入口空间,还新设风雨廊、休憩坐凳和儿童活动设施,预留出廊下空间与草坪空间,既为居民们的日常活动需求提供可能,又使整条街区充满了人文和生态氛围。更早,这里则是县招待所(莘建饭店)。</p> <p class="ql-block"> 莘聚场北侧的莘建路230弄、莘建支路2弄莘建一村,是莘建路上最早的居民点。有趣的是,附近的莘松新村可查得一至九村,而莘建新村只有一村。那么这里的“一村”到底是指序号第一呢还是指排名第一或唯一呢?不得而知。查了一下,这种“独苗”在上海还真不少,譬如:徐汇区的漕泾一村、凯旋一村,长宁区的古北一村,杨浦区的凤南一村、公助一村、松花一村、远东一村,浦东新区的恒大一村、泾西一村,等等。</p> <p class="ql-block"> 原中街187号、今莘建路201号是当年莘庄首富的张家花园旧址,后在此道院浜隙地建造上海县人民委员会大楼,迁治所于此,上海县委、县政府及县委党校、大礼堂(县电影院)均在这一块,还辟筑了莘建路并填埋了道院浜。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置县,县衙设在上海南市老城厢;1912年成立民国,改设“上海县民政总长公署”,后又改称“上海县知事公署”,但仍在原旧县衙内办公;民国四年(1915)因办公场地不够用了,遂在县城前清提标右营游击署旧址、今蓬莱路171号新建上海县办公大楼。由于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而“县市分治”,市政府先是迁至沪海道尹公署旧址、今平江路48号,后又迁至江湾新建市政府大楼;县政府则在民国二十年(1931)迁到北桥,抗战时期一度迁往三林镇南行街,抗战结束又迁往闵行镇北庙,1948年北桥县府(沪闵路2550号大院)修复再迁回原址。解放后的1954年,上海县人民政府从北桥迁往闵行镇建设路1号,但是1959年由闵行镇、吴泾镇单独组建了闵行区,上海县委机关故在1960年底迁入莘庄本址。兜兜转转一大圈哦,不过往事已成回忆,这儿今为莘建路228弄闵富大厦和莘松路225弄世纪名门了。</p> <p class="ql-block"> 莘建路115号莘庄第三卫生服务站,前身是莘庄中医院,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楼。门前人行道上现有一雌一雄2株古银杏,原来是会真道院前门内的遗物。会真道院属于道教,又名会真观,原址在今莘建路125~135号前后一段。道院始建于明代中叶,由正一派道士李少白所创建,李亦是该院第一代当家法师。银杏树北侧莘建路一段路面原是道院内火神殿所在,1960年修建莘建路时因道院前大门及火神殿等房屋在路线经过范围内遂被拆除。1962年建造上海县人民银行(今莘建路128号中国农业银行),道院的其余房屋也悉数拆毁,仅留下两株银杏依然生机勃勃地生长在莘建路旁。</p> <p class="ql-block"> 莘东路口的莘建路120号莘庄邮政支局,是当年莘庄老镇北街口的莘庄城隍庙遗址,同样在修筑莘建路时拆除。庙内建有戏台,后殿有格思堂,还是清朝中后期政治家、文学家和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题的匾。</p> <p class="ql-block"> 30年前,莘庄中心最高的楼房为莘庄医院住院部大楼。今医院已变成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区中心医院(莘松路170号),并又新造了一栋壮观的高楼,而原住院部大楼则隐藏在医院深处毫不起眼了。</p> <p class="ql-block"> 莘庄影剧院,应该位于莘松路莘西路口,1993年落成,先映电影,后接团演出。整个建筑为卧钟型,外墙是整洁大方的乳白色磁砖贴面,现在哪里呢?是不是变成今天的莘松路350号闵行区群众艺术馆了呀?艺术馆继承了影剧院的功能,在设计中又引入了开放式街区的概念,整个馆没有围墙,仅用绿化带作为过渡。十字路口的下沉式广场为中心主入口,也是视觉上的焦点,并是居民活动的好去处。而两幢主体建筑之一的“蝶形楼”,则与露天广场巧妙地镶嵌在一起,形成室内、室外两个“背靠背”的大剧场。艺术馆在设计上特别注重与周边社区的融合,西北侧一块800平方米的绿地与社区景观共享。</p> <p class="ql-block"> 位于莘西路和莘潭路路口的莘松涵秋园,以绿化种植为主题,重点为居民的游憩、健身与交流提供场地。通过银杏与悬铃木作为植物主要骨架,点缀开花植物与地被,在常绿背景下尽显涵秋之景。通过景观之境营造交往之所,提高公园空间人气,体现亲和与人性。</p> <p class="ql-block"> 莘沥路268号馨园,重新修整后错落有致,一年四季变幻着不同的色彩,与缓缓流过的庙泾港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 闵行广播电视塔,是莘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莘凌路198号闵行区融媒体中心内,塔高约130米,主要承担闵行区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任务。该塔建成于1990年,如今已经过了设计使用30年年限。应该进行过高成本大修了,所以2021年电视塔还首次开启了景观亮灯模式,亮灯后的电视塔主色调为“中国红”,塔身通透,妆点了美丽的莘庄城市夜景。但迁建已经提上区政府议事日程,不知这座标志物还能坚持多久?或许哪一天就突然不见了。所以拍下这座电视塔,权当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最后,在电视塔前公交莘凌路莘北路站乘坐闵行8路(万源路顾戴路方向),到水清路秀文路站下车,前往秀文路485弄50号南张安老院。百度地图把我引导到了水清路999弄香树利舍小区内,实际上误导了,还得走秀文路。南张安老院亦称南张天主堂,堂名“若瑟善终立保”,前身为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南钱天主堂。史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江南闹灾荒而民不聊生,某天两群饥民来到南钱天主堂乞食被拒,于是饥愤的难民在次日涌向本地富豪天主教徒张渠乡等家中哄抢米粮,并捣毁了张氏家族所捐南钱天主堂房屋。事发后该教堂神父出面与娄县知县交涉施压,知县屈服于外国人的压力,在徐家汇天主堂与教会方面议定赔偿南钱天主堂白银1.8万两,随后上海道台下令强制向数县百姓摊派并命令娄县、华亭、上海三县通力合作重建教堂。后由本地天主教徒张姓富户捐地,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开工重建天主教堂,翌年落成了比旧教堂扩大约10倍的新教堂,因在原莘庄乡明星村南张,故取名“南张天主堂”。由36根石柱组成庭院,建筑风格在上海独一无二。这座庭院风格为欧式的天主教堂,是上海地区唯一的教堂制式天主堂,有些类似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风格,因此史称“小罗马”。新中国成立后的南张天主堂仍进行教会弥撒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教务活动,1989年宗教政策落实后经修缮复堂,但考虑到天主教上海教区各堂口以往都有一些默默无闻辛勤为教会服务的贞女年老无靠,遂将南张天主堂改设为安老院,又称善终堂。199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被核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进不去,门卫说外人入内须有徐家汇的天主教上海教区通知,所以以下的内部照片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莘庄的江南水乡古镇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古镇、古桥、老街、老宅和水系肌理荡然无存,彻底告别了古老,随之而来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风光,莘庄变成了“新庄”。唯有那最老的三株参天银杏,年复一年,冒出一茬又一茬的新绿,同时多出一圈又一圈的年轮,见证了数百年时光里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上一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614rnu" target="_blank">嘉定双游记(嘉北郊野公园+外冈老街)</a></p><p class="ql-block">下一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zrj8k6" target="_blank">流淌了两千年的春申塘</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