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密信,顾名思义,指秘密的书信。特指重要人物之间涉及当时重要事件的往来信札。看完后一般会当场销毁,以免泄密。老百姓之间的信件,不外乎东长西短,嘘寒问暖,鸡毛蒜皮之事,就没有所谓密信,也就无需解读了。</p><p class="ql-block"> 我收藏有一封清代密信,不知何人所写,写给何人?也不知因何而保留下来?但内容涉及人物之广,事件之大,细读时至今仍触目惊心,波澜壮阔的时代气息似乎扑面而来,令人不由得有屏息静气、摒住呼吸之感 !</p><p class="ql-block"> 信尾落款为“火之”,意为看后烧毁,足见写信之人小心翼翼,郑而重之。这到底是谁写的信?又是写给谁的信?内容又是写了什么?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中,去一探究竟,去解读它背后的波澜壮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作者收藏的密信,25/23cm。</p> <p class="ql-block">信札对折前一页。</p> <p class="ql-block">信札对折后一页。</p> <p class="ql-block">信笺为“大富贵亦寿考”压花笺,素雅高档。信笺背面清晰反图。</p> <p class="ql-block"> 经整理信札内容,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稍作注释,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敬禀者:本月初一日接奉钧函,诵悉一是。江南苏常(苏州、常州)失陷之后,贼(指太平军)又侵犯浙境,扰及嘉兴,窥伺杭城,逆氛如此披猖,时事孔艰,可胜浩叹!幸雪轩(即王有龄)中丞由苏抚浙,谅能熟悉情形,妥筹布置,而如罗澹翁(即罗遵殿)之猝尔成仁,被劾于身后,获咎于君前,深为恻然!回忆去年,师宪荐贤自代疏内本有:“罗某治兵非其所长之语”,真先见之明而相知之深也。承示(表达对他人信息的接受并进一步传达给他人),滌帅(曾国藩)已于望日(通常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起程,壮哉此行,彼都人士得出水火而袵席之,厥惟此公是赖!惟以数万兵之众,所需月饷甚巨,未识如何筹拨,能否按时接济,如果士马饱腾,无虞掣肘,定可揽辔澄清,纵横如意,恭绎师宪代定分兵进趋之计,仰见英谋硕划,虑出万全,向使当事者早能宏此远猷,贼之扫荡久矣,然及今为之,犹未晚也想。</p><p class="ql-block"> 火之!三月七日</p> <p class="ql-block"> 要弄清楚这封信是谁写的?写给谁的?首先我们要弄懂它的大概内容、主要人物、时代背景,才能在信中抽丝剥茧,去寻找它的蛛丝马迹。文中大概意思我已整理且加以注释,读者应基本能通其意。信中涉及主要人物有王有龄、罗遵殿、及曾国藩,为方便阅读了解,我搜集整理王有龄、罗遵殿生平列及后面,滌帅曾国藩因人皆尽知且信中并无重要线索,不另作介绍。</p> <p class="ql-block"> 罗遵殿(1798-1860),字有光,号澹村,安徽宿松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历直隶、南乐、唐山、清苑诸县,冀州直隶州,皆有声绩。擢浙江湖州知府,咸丰二年又因会剿太平军有功,于咸丰三年署湖北按察使,月后署湖广,咸丰六年升两淮盐运使,仍驻湖北,两年后转任布政使。</p><p class="ql-block"> 咸丰九年(1859年)升福建巡抚,时太平军李秀成率重兵从徽州攻浙江,杭州城危在旦夕。咸丰帝急召新上任福建巡抚不久的罗遵殿改任浙江巡抚。罗一莅任浙江巡抚,驻守杭城,就遭到了太平军的猛烈攻击,初到一地,军情不熟,援军未至,调遣亦无人,只得与守将和民团奋勇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1860年2月27日杭城失陷,罗遵殿便和随军的夫人与长女一道服毒尽节,罗遵殿任外吏二十年,廉介绝俗,家仅土屋数间。</p><p class="ql-block"> 死后由胡林翼集赙,乃克归丧。时曾国藩驻军于宿松,乃亲率所部迎柩入城设祭奠,李鸿章、左宗棠以使相、爵帅身份先后来松吊祭。</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挽罗遵殿联:</p><p class="ql-block"> 孤军断外援,差同许远城中事;</p><p class="ql-block"> 万马迎忠骨,新自岳王坟畔来。</p> <p class="ql-block"> 王有龄(1810年—1861年12月29日),字英九,号雪轩。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时捐浙江盐大使,后任慈溪、定海知县。王有龄长于理财,深受两江总督何桂清赏识,咸丰五年(1855年)升知府、按察使。咸丰七年(1857年),迁江苏布政使。咸丰十年(1860年),率兵救援杭州,升任浙江巡抚,筹集粮饷,支援江南大营。咸丰十一年(1861年)1月,太平军围攻杭州,情形危急之时,四处求援。湘军亦按兵不动,见死不救。据我推测,其中可能有二个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王有龄是前任两江总督何桂清的人,而曾国藩与何桂清又是死敌,何谈救援?清廷要派左宗棠去救援,左若战败,朝廷追究责任,湘军自然倒霉;左若取胜,王有龄继续担任浙江巡抚,左宗棠岂不是为他人作嫁衣,所以左宗棠带领前往救援的楚军按曾国藩的指令驻足在浙赣交界处等候和观望。且其时,曾国藩正在极力建构湘系王国,控制东南,岂能允许非湘系成员存在。</p><p class="ql-block"> 二.咸丰八年(1858年)11月,因清廷满人集团官文等的不救援,使得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六千人在安徽三河镇被围,孤军大战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十万大军,致李续宾战死于安徽三河镇,六千湘军精锐尽丧,就连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华都战死沙场,胡林翼闻讯后吐血晕倒、曾国藩绝食数日。后来湘军统计,三河镇之战清军文武官员阵亡达数百人之多。清廷内斗倾轧若此,怎能不灭?</p><p class="ql-block"> 湘军中唯有李元度因徽州失守被曾国藩所劾,赋闲在家,应王有龄所招,授按察使衔,募平江勇八千,号“安越军”,进入浙江救援,在龙游一带被太平军所阻。此一事,导致曾国藩对他的第二次激烈弹劾,师徒两人从此彻底分道扬镳,至曾晚年才有缓和之意。</p><p class="ql-block"> 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围困杭州城至当年底,守军死伤惨重,城中弹尽粮绝,百姓亦饿死无数。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杭州城陷,王有龄尽节自尽,服毒未死,便自缢于巡抚衙内后花园。李秀成入城后,提供棺材为他殓葬,并派清军降兵五百送归其故里福建侯官。</p><p class="ql-block"> 这里多说几句,王有龄系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第一个贵人,第二个贵人是左公左宗棠,其协助左公筹措粮草,收复新疆,功不可没!王有龄檄招李元度至浙江,亦是胡雪岩亲至湖南平江老家相邀。</p> <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上面的内容我们会发现,这封信的书写时间在:王有龄抚浙(约1860年4月)前,罗遵殿城破殉国(即1860年2月27日)后,结合密信落款三月七日,所以这封密信书写的具体时间为: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七日。</p><p class="ql-block"> 那上款人又是谁?信中有一句话:“师宪荐贤自代疏内本有:罗某治兵非其所长。”我解释一下:师,指老师;宪,即宪台,对道台、巡抚(又称抚台)的别称;荐贤,举荐贤才;自代疏,臣子向皇上进呈奏章上疏言事;内本有,里面本来有;大意就是:老师您向皇上举荐贤才的奏章里面本来就有“罗某治兵非其所长”之语。即此人举荐过罗遵殿,经查找发现,胡林翼举荐过罗遵殿,但也有可能有别人也举荐过,那么胡林翼到底说过这句“罗某治兵非其所长”吗?为此我特意买了一套《胡林翼集》,厚厚一摞,所费不少!经查找在第一卷“奏疏”553~554页找到这篇自代疏,详见下两图,由此确定上款人为胡林翼。</p> <p class="ql-block">胡林翼荐贤自代疏,见标注处。</p> <p class="ql-block">胡林翼照片(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胡林翼(1812年-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芝,亦作润之或詠芝,(毛教员的“泳之”亦因此而来)。湖南省益阳县泉交河人,清晚期军政重臣,湘军重要首领。</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六年(1836年)胡林翼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期间参与镇压苗民和李沅发起义。道光二十九年(1849),时任镇远知府的胡林翼为弭盗颁布《镇远团练章程谕》,明确了团练的组织原则、职能和内在要求,是为晚清团练之篙矢。</p><p class="ql-block"> 咸丰四年(1854年),以道员衔率黔勇到湖北、湖南对抗太平军。</p><p class="ql-block"> 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克武昌,他又与湘军罗泽南部发起反攻,至翌年收复武昌,被授为湖北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结好湖广总督官文,支持曾国藩,尽力为其筹划军饷,并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罗遵殿等。后在鄂东、赣、皖作战。</p><p class="ql-block"> 咸丰十年(1860年),陷太湖、潜山,助曾国荃围攻安庆。隔年(1861年),太平军迫近武昌,胡林翼率部返救。同年在武昌病逝。清廷追赠其为总督,赐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 胡林翼在湖北七年,与曾国藩指挥清军与太平军死战。因其为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取得较大的功勋,故得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并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又与曾国藩并称“曾胡”。</p><p class="ql-block"> 我想,若不是胡林翼英年早逝,可能会有更有一番大作为。有《胡文忠公遗集》行世。今人编有《胡林翼集》。</p><p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沈卓然便认为,胡林翼应该位居同治中兴功首,他说:“世徒知曾、左之贤,而不知胡文忠固在曾、左之前。盖胡公之学与才,实无逊于曾、左;而于政治、文章、经济、军事,固无所不学,无所不致其用也。更考其生平,不独坐镇武昌,坚守不摇,以扼形势之要;且于课厘馈饷,擘画尽善,遂使当时诸军无饥馁之扰,克奏中兴之业。由此而论,允推功首。即其察吏安民,兴利除弊诸政,亦皆大端,足为后世之法式。”</p><p class="ql-block"> 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也提到:“中兴之业,实基自胡。”</p><p class="ql-block"> 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评价胡林翼:“老谋深识,烛照不遗,固中兴第一流人。”</p><p class="ql-block"> 胡林翼的父亲是胡达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一甲第三名进士,翰林院编修。胡达源是陶澍的好友,后来胡林翼亦成为陶澍的乘龙快婿。</p> <p class="ql-block"> 那么这是谁写给胡林翼的密信?我曾翻遍《湖南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手札》和《湖南图书馆藏近现代名人手札》两部大著,希望找到和密信相似的手迹来,但很遗憾,没有,后来我才想到:既是密信,又怎么会用有自我书法特色的字体呢?一定会用人人能书写,没有太多个人特色的书体,才能如我现在一般:难于辨识。那此路不通,我只能从信的本身内容来寻找信息。</p><p class="ql-block"> 经反复阅读了解,这封密信传递了以下几个信息:</p><p class="ql-block"> 1.此人与胡林翼关系极好,说话流利、自在,没有上下级之间的客气与局促感,说明这人地位不低。</p><p class="ql-block"> 2.此人对当时天下大势一清二楚,大局观强;有关清朝内部情况和信息,甚至比胡林翼本人还清楚或晓得更早,要他来“承示”。说明此人必定是居高位者,或是身居要位者,才可能有此认知和条件。</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 罗遵殿二月二十七日自杀殉国,三月七日他就知道有人弹劾罗遵殿,并且罗因此获罪。</p><p class="ql-block"> 胡林翼那么隐密的荐贤上疏,他也知道内容。</p><p class="ql-block"> 罗遵殿死后至三月七日才九天,他就知道王有龄任浙江巡抚。</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望日”出兵,他也知道。</p><p class="ql-block"> 曾部队的最大粮草问题,他也明晰并能及时提醒胡林冀。</p><p class="ql-block"> 信的最后他还提醒胡林翼“火之”,他自己也知道这内容绝密紧要。</p><p class="ql-block"> 3.信中称胡林翼为老师,也有可能是胡林翼的学生或幕僚,但如果是,又不可能用信中的口吻和语气和胡写信,也不可能有超过胡认知的信息量。只是说此人很认同和钦佩胡林翼品行和学识,故以学生自称,以师事之。</p> <p class="ql-block"> 在符合前段的所有条件上,且符合信中推测身份、地位、任职部门,与胡林翼交集密切,并常有密信往来、通风报信之举的人物,经多方查找、核实、排除,大致确认密札作者最有可能是咸丰朝的领班军机章京钱宝青(钱宝青,字萍矼,嘉善人。道光辛丑(1841年)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此人在当时甚受推重,与庚申之变后升任军机大臣的焦祐瀛(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同时担任领班军机章京,地位一度比焦祐瀛更高。但由于其英年早逝,所以几乎被历史遗忘。其胞侄就是北洋政府内阁总理钱能训。</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表明,钱宝青是胡林翼京城情报网的重要一员,当然也绝非唯一的联络对象。钱宝青同情湘军,倾慕胡林冀,一直与胡林冀保持密切书信往来,也写了诸多密信,为胡林翼提供了当时朝廷各方面的意见和消息,给胡林翼各方的筹谋和安排提供了极大的助力。</p><p class="ql-block"> 在著名的“左宗棠与樊燮案”中,钱宝青奉命与湖广总督官文会同查办,对保护左宗棠和湘系势力起了关键作用,同时,胡林翼的情报网及其盟友的集体发声,配合肃顺,促成了1860年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湘军崛起之势由此告成。</p> <p class="ql-block"> 历史有时候很无趣,无趣时它只是一个个呆板的方块字;历史有时候很有趣,有趣时你便如长河中的一条小鱼,尽情徜徉!</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封密信的解读,因才学有限,颇费心力,但也有成就感!我想,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希望尽可能的、力所能及的给它添一点光,让它能照亮更多的朋友,让更多的朋友来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也让历史变得更加精彩而生动。</p><p class="ql-block"> 李鹏辉</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号完稿于长沙东塘寓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关于信札的作者,系本人推测,而无确切史实作证,期有文史研究者和有相关资料文献者予以研究相助,共解密札之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