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藏地一人行-峨眉乐山篇

cxs

<p class="ql-block">山川奇景-峨眉山</p><p class="ql-block">“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一千多年前年轻的李白离开家乡,开始游历名山大川。当他到达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平缓的地势陡然上升,形成了一座三千多米高的雪峰,诗人投身其中,流连忘返。发出了“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感慨。</p><p class="ql-block">峨眉山烟岚云岫,气象万千。或许在诗人的眼中这里正是通往仙界的路途。古老、雄奇、秀丽、飘渺,亿万年天地的雕琢,千百年文化的积淀,峨眉山既是人们心灵的归属,也是最富诗意的栖居之地。走进峨眉山,领略它的神奇与博大。</p><p class="ql-block">峨眉山在成都平原西面方向,拔地而起,奇峰突兀,高耸入云,却又不失南方山水的秀美。峨眉山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距离省会成都市大约134公里,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峨眉山由来与字义有关,山高谓之峨,山秀谓之眉;古人正是根据这一特点,以“峨眉”二字来为它命名。另一说法,与山形地貌有关,我国早期地理文献《水经注》中记载,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不论哪种说法,都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峨眉山在世人心中美好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据说,古时候人们要到达峨眉山,最便捷的途径是水路,如果赶上天朗气清的日子,三千多米的大峨山便映入眼帘。与它毗邻的二峨山虽然海拔未超过二千米,却因为近大远小的透视缘故,看上去与大峨山同高。于是便得以见到这两峰相对如峨眉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因为一座山,诞生了一座城。随着聚集在峨眉山脚下的人逐渐增多,这里顺理成章就形成了一座古城。峨眉地区早期是属于古蜀国的领地,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人文历史。隋开皇初,单独在峨眉山下设峨眉县。此后这一地区建制虽几经变化,却从末脱离过与峨眉山相互依存的关系。依山而建是逐渐发展,但这里的人们始终守护着这座如母亲般哺育和滋养他们的峨眉山。</p><p class="ql-block">平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峨眉山,就象一个擎天的巨人,太平岁月,它秀美的山林是人们诗意的栖居之所,民族危亡之际,它巍峨的身躯,则是中华儿女最坚实的靠山。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峨眉山迎来了一批来自北京故宫的珍贵文物,7289箱北京故宫南迁文物安全地从成都大慈寺运到了峨眉,分别存放在峨眉城东的大佛寺和城西的武庙。那时候香火鼎盛的大佛寺是香客来峨眉朝拜的第一站,为了存放故宫的文物,寺院积极配合,关门谢客,腾出大殿。1939年和1941年日军飞机两次轰炸乐山,乐山距离峨眉山只有30多公里,考虑到大佛寺殿宇巍峨,目标显著,1942年存放于大佛寺的文物分别移存在地处城南山坳中的土主祠和许氏宗祠。如今武庙消失在历史的变迁之中,唯有两处石阶印刻下往昔的脚步。国宝长存,文脉永续,国难之际,峨眉山当地百姓与故宫的典守者一同保全了中华民族的瑰宝,成为文化抗战中浓墨重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要说起峨眉山的“国宝”真是数不胜数,既有佛光,云海,圣灯等,这些美妙的自然景观,也有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的文化积淀。无数诗词画作、述文游记,另外还有一座座古朴的建筑、庄严的造像共同汇聚成璀璨的峨眉文化。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古建筑的代表,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胜地,这一方山水也给予众多画家无尽灵感,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峨眉金顶图》更是别具一格,气度非凡。倘若天气晴好,金顶云开;在峨眉山市区,就能望见那巍峨金顶上闪耀的金色殿堂。一睹金顶日出是每一位造访者心中最深切的期盼。然而,海拔3077米的金顶,轻易不会摘掉自己的面纱。峨眉山更多的是云是雾,雄奇险峻的山峰,在烟岚中隐匿无常。</p> <p class="ql-block">晨雾逐渐散去,金顶终于不再遮掩,人们盼望着的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顷刻间,云海之上朝霞满天。金顶变成一个金色世界。天地之间,远近诸峰如同云海之中的岛屿。</p> 万年寺 <p class="ql-block">万年寺中的这座大殿因为是砖结构,又没有传统的屋梁,被称作无梁砖殿。它是明代万历为母亲祝寿所建,并御题匾额圣寿万年寺。无梁砖殿上呈半圆形中空穹隆顶,下方为方形底座,象征天圆地方。殿顶四角和正中立有五塔,还饰有狮、象、鹿等瑞兽。殿内是一尊宋代铸造的普贤菩蕯骑六牙白象的铜像。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铸佛像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峨眉山最为重要的国宝。 </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绵延约23公里,巨大的海拔高差,充沛的雨量,造就了峨眉山生物的多样性。这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避难所和棲息地。拥有“古老的植物王国”和“仙山药国”的美誉。峨眉山既是中国人向往的仙山佛国,也是闻名世界的自然博物馆。峨眉山的岩石,彰显着锻造于洪荒时代的阳刚之气,峨眉山的水则散发着亿万年生生不息的阴柔之美。中国人相信万物造化天地哲学都蕴藏在这青山绿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峨眉藏酋猴,是藏酋猴的指名亚种,也简称“峨眉猴”。这𤠣不惧怕人类,能与游人和平相处。如今峨眉山景区建立了自然生态区,来保护这些峨眉山上的原住民。藏酋𤠣已成为当代峨眉山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四川乐山在古代被称为“嘉州”。乐山的北侧是成都,东侧是重庆,南侧就是云贵地区,所以乐山的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北宋时期,人们称赞乐山,山川形胜之地,为蜀中之观。乐山也是三江汇聚地方,分别为大渡河、岷江还有青衣江。就在三江汇流处,有一尊背山面水的巨大佛像,他坐在江边,已经俯看人世间 </p><p class="ql-block">1300多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这尊乐山大佛又叫“凌云大佛”,因为开凿在凌云山上。乐山大佛始建于713年,公元803年唐德宗时期彻底修建完成,历时90年。乐山大佛佛头与凌云山齐高,呈坐姿,双手扶膝,脚踏大江,神情庄严肃穆,俯视万物。关于乐山大佛的样子,以前是通过网上的视频以及一些照片看到的。但当近距离看到乐山大佛时,远比视频和照片来得宏伟壮观,那种视觉的震撼真是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古人为什么要用90年的时间去修建一尊大佛呢?因为大佛的位置。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这片区域的水势非常的凶猛;据说当年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所以古人决定要在这个地方修建一尊大佛来保佑过往的船只。大佛工程的发起人就是凌云寺里的海通法师/海通法师为大佛工程的经费化缘了二十多年。乐山大佛是以整座山的石崖为基座,所以很多人在提到乐山大佛的时候,都会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p> <p class="ql-block">來到佛脚平台,从佛脚往上看,太震撼了。乐山大佛通高71米,有20多层楼的高度。光从大佛的脚背到膝盖处,就有28米。据说乐山大佛每个脚上都可以立一百多人。当年乐山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法师就圆寂了。从乐山大佛的一侧山上,有一尊雕像,这就是海通法师。雕像边上有一山洞,上面刻的是海师洞。相传当年海通法师就在这主持开凿大佛。乐山大佛工程一共是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就是海通法师修建时期,身为出家人的他,不忍心见众生受苦,于是他决定筹资修建大佛来镇压水势,保佑过往的船只,法师圆寂后,由于资金不足,大佛工程自然也就被耽搁下来。</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是在公元739年,当时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为了岷江水运畅通能够确保后勤粮草的供应,于是他资助法师的弟子们,将停工多年的大佛工程继续开工修建。同时乐山大佛的工程也得到朝廷的支持。但是到了公元746年,大佛已经从肩部修到膝部,就在此时,章仇兼琼要去长安任户部尚书,就这样大佛工程又一次停工了。直到四十年后韦皋担任剑南节度使,他也是为了打仗,需要运送粮草,把自己的薪资捐了出去,这才让大佛工程继续下去。这就是工程的第三阶段。最终在公元803年乐山大佛彻底修建完工。</p><p class="ql-block">自从乐山大佛建成后,三江风平浪静。这片区域再没有发生翻船的事故。按照现代科学解释说,由于修建大佛时,大量的碎石直接落入江中,使原本坑洼不平的河床变得平整,减缓了水势,之前容易形成漩涡的地方,从此变得平静。也就没有发生过沉船的事情了。刚才说到大佛位于三江汇流处,如果严格来说,应该是两江汇流处,因为青衣江率先和汹涌的大渡河汇合后,相拥而下,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大渡河和岷江汇流处。</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是一个非常神秘而又辉煌的古文明遗址,它让我们看到了长江流域上古时期的高度文明和独特风格。它让我们思考了人类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对自然和神灵的探索和敬畏。</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为宝墩文化(前蜀),第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古蜀),第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古蜀)。</p><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化的特点是以青铜器为主,玉器、漆器、陶器为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青铜艺术。</p><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化的宗教信仰则表现为崇拜自然神灵,尤其是太阳神和树神。</p><p class="ql-block">这些神灵被赋予了人类或动物的形象,或者是抽象的几何图形。三星堆文化的代表作品就是青铜面具和青铜神树,它们被反映了三星堆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古人视死如生,非常重视祭祀,三星堆的精神信仰可谓天地人神。</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最早是在1929年被当地村民意外地发现的。当时一位叫燕道诚的村民在清理水沟时发现了一个装满玉器的坑道,他把玉器搬回家中藏起来,并且在成都古玩市场上出售了一部分。这引起了一些古董商和学者的注意,他们追溯到了玉器的来源,并开始对月亮湾一带进行了考察和发掘。</p><p class="ql-block">1934牟,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教授率领考古队在月亮湾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发掘工作,出土了600多件文物,并编写了《汉州发掘简报》,这是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三星堆的科学报告。</p><p class="ql-block">后来,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一度中断。</p><p class="ql-block">直到1980年代,国家文物局才决定对三星堆进行专项考古发掘,1986年7月,在一家砖厂工地上,考古队发现了两个大型祭祀坑,这是三星堆遗址的重大突破。这两座祭祀坑被命名为一号坑和二号坑,它们分别长约3.5米和4米,宽约2.5米和3.5米,深约1.2米和1.3米。</p><p class="ql-block">这两座祭祀坑内出土了1700多件文物,其中有许多是世界罕见的精品,比如青铜面具、金面具、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等等。</p><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展示了三星堆文化的高度发达和独特风格,引起国内外的轰动和关注。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些文物,1988年建成了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发现。</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举行,宣布在三星堆新发现的3号至8号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古蜀文明的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玊琮、玉璧、金箔、象牙等500多件重要文物。这些文物再次证明了三星堆文化的辉煌和神秘,让人们对这个古文明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想象。</p><p class="ql-block">同年9月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宣布自5月以来又新发现了包括大型青铜神坛、神树纹玉琮、最大青铜面具和最大完整金面具等500多件文物。</p><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进一步展示了三星堆文化的艺术水平和宗教信仰,让人们对这个古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和钦佩。</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新馆</p><p class="ql-block">地址:四川德阳</p><p class="ql-block">设计: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p><p class="ql-block">面积:544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项目年份:2023年</p><p class="ql-block">园区重塑</p><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以北40公里,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其文明距今4800年,考古出土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在世界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2019年11月三星堆遗址的勘探发掘重新启动,新发现的6个器物坑中出土众多国宝级文物,再次震惊世人。三星堆考古进入新的时期。</p><p class="ql-block">原有博物馆园区是1997年建成开放,面积约530亩,建成的1号与2号展馆,规模合计仅1.1万平方米,已无法容纳新文物展示和不断递增的游客数量。新建主馆及游客中心总面积54400平方米,主馆将承担全部文物展览和游客导览功能。原有的1、2号馆未来将改造为数字馆和研学教育中心。</p><p class="ql-block">堆列三星</p><p class="ql-block">在新馆园区5万多平方米这样大尺度的场地环境中,建筑被构想为一片隆起的地景-三个连绵起伏的堆体,作为地形学意义上的呼应,也是对遗址文脉的回应-古蜀𡈼国遗留下来的三个土堆状遗址和新月状的月亮湾台地,形成“三星伴月”景观,“三星堆”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建筑之眼</p><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上极富表现力的眼睛,是三星堆最著名的文物IP。“眼睛”也作为建筑的重要概念,成为内部世界与外部遗址对话的窗口。堆体的封闭外墙塑造了洞穴般的内部空间,仅在离地面3米高的范围内打开一道300米长的窄缝,观众从缝里进入接待区,开启探索秘境的旅程。堆体外墙上的巨人眼睛赋予立面生动的表情,也是室内空间的采光口,将侧向自然光带入到馆内深处,渲染出由明至暗的退晕,刻画出空间的深度,营造幽暗神秘的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