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何以为尊,我有中国</p><p class="ql-block">文/郭明祥</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何尊是西周何族烧铸的礼器。考古专家在这件铜尊铭文上发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中国”第一次作为一个词组在历史上出现,意思是“国家中心”,这个“国家中心”到底指什么地方呢?是岐雍、是镐京、还是洛邑、至今没人能说的明白。</p><p class="ql-block"> 近日,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怀着虔诚的心走进“何尊”的家——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博物馆建筑是用花钢岩仿古罗马城堡建筑风格,浓浓异国情调里装满中华三千年故事。央央华夏,商彝周鼎的国之重器“何尊”就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何尊是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酒器,尊体上圆下方,暗合古人“天圆地方”之说,也造就它独一无二的别致,以惊艳世人姿态,裸妆锈青呈现。通高38.5厘米、口径29厘米、圈足底径20×20厘米,重14.6千克。尊器造型典雅庄重,通体饰四道透雕扉棱饕餮纹饰,卷角翘出器面,其纹饰繁缛华丽,工艺精湛。四道飞檐饕餮透雕纹饰使器身极具立体感,有王者归来之气!</p><p class="ql-block"> 何尊在漫长地下浸蚀中,器身长满包浆与锈色。 墨绿色的锈迹不但没有减少何尊的美感,反而更是锦上添花,锈斑犹如一枚枚历史的印章雕塑在天花板级的国宝上,像神一样存在。它那巧夺天工之美在人间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1963年,何尊在贾村原破土而出,与毗邻百里的周原一带彼此呼应,烧铸青铜的火光向我铺天盖地而来。</p><p class="ql-block"> 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某个普通的雨后,与阳光一起散落在贾村原一带竹篱茅舍,矮屋短墙上。陈姓人家后院土崖上一枚青铜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家中突降齐天富贵,不识货的他竟然把它当成废铜烂铁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尊在此差一点殒命。</p><p class="ql-block"> 1965年,又被一位懂它的人发现,它才躲过一劫,后来宝鸡文物馆把它请回了家荣登镇国之宝的宝座,从此尊名天下。它的丰彩把文物专家的眼球瞬间放大十倍、百倍。他们面对稀世珍宝!除了惊讶、震撼外、一个开天劈地的结论诞生了:“中国”两字最早诞生处。也成为近半世纪“宅兹中国”文化之滥觞!</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天玄地黄,宇宙洪荒时,周族在岐雍文武盛地给我们启好一个名字“中国”,它像太阳一样从关中贾村原冉冉升起,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最早的“中国”。从此炎黄子孙们一声声喊着“中国!中国!我叫中国!”这一叫便是三千年的薪火相传,它用一件尊来证明。它的重生仿佛是在诉说武王伐纣故事,仿佛是在证明这里曾是《封神演义》的故乡!当以传说接近历史的名义与青铜器文化根脉链接时,何尊在这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再次实锤验证,也让世界为之震惊!</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叫“中国”,而且一喊了就是三千年,如今终于有了出处、有了铁证!从此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地有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从此,“中国”在三山五岳回荡,在长江黄河回响。尧舜禹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千里江山都划入她的版图之中,臣服在她的脚下。雕刻在千年不朽的青铜器上。于是,尊以“中国”之名,纵横大江南北,跋涉五州四海;长江的呺子喊:“中国”,黄河的船夫吼:“中国”。九十九道湾里挂起“中国”的风帆;大漠孤烟处,茫茫昆仑巅,所到之处人们都称之为“中国”;它从黄土高原中走来,从西走到东,漫过四季轮回;它在地下和先人遗骸静静地躺了三千年,默默地承载着儿孙们在她身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建舍、耕作、五谷丰歌伴着春花秋月,纵观华夏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 瑕想场景一 ,何族工匠挥汗如雨,手拉风箱,“噗哧、噗哧”声吹的炉火正旺,先民们围着用白炭烧的土陶泥炉,其热不可近,衬衫湿透,粒粒汗水灌满了饕餮脉纹。仿佛穿越被眼前的这种火树银花,漫天飞舞的景色迷住,光影犹如盛放于天空中的璀璨烟花,炉堂内五彩斑斓的铜液打开文明的曙光。变幻莫测中让我看到了八百里秦川星光闪耀,红彤彤的铜水沐浴了炎帝古原。也照亮何族工匠们一路风尘、筚路蓝缕、披荆斩蕀,捧出了我们的灵魂之器,让尊登顶封神。</p><p class="ql-block"> 何尊先人的酒器,盛满了神农酒香。在此我与古人推杯换盏,问盘古岁重。先人用它,我也用它。喝出我们西凤酒凤香绵长。把酒言欢时,唱一曲穿筋透骨的秦腔。那种古朴、苍凉、浑厚、悲怆、悠长的旋律天籁之音回荡黄土台塬,让板胡的悲悯之声穿过天际喷发出“中国”第一腔。青铜烟火弥漫着这方大地时,我从它身上闻到父亲的酒香,也听到了母亲美醉人间的歌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族工匠们一次次冶炼青铜器的文化魅力会影响未来有多久。此刻,我看到千年炉火点亮了人间青铜器的史诗篇章,定会照耀千载,循环不息。在此目睹着一枚枚青铜器,臆想如果它不是千年的我,便是千年的你。于是,我学着祖先模样手举烧溶的铜液,挺立炉旁,梦想在历史长河里此起彼伏。不知道当年何族工匠是怎样叱吒风云、匠心独运,烧制神器的。才有如今你在世界上看到任何一枚青铜器那必定是中国,另全世界的人都仰望着它的盈盈风采。</p><p class="ql-block"> 当突然明白祖先在青铜器上用文字记录文明,奠定了华夏民族是一个最伟大,最了不起的民族。不知道古原下还埋葬着多少个“中国”,还埋葬着多少个未知的文明。此时,我对脚下的每一粒黄土都是心存敬畏,都不敢用力踩踏。如今还有像何尊一样青铜器在大地下长眠不醒。湮没于闹闹嚷嚷的人间、隐匿四季交叠的阡陌,遁入鸡鸣狗吠吵杂声之中。人们在猜想,假如有朝一日再出一神尊,那必定又是震惊世界,璀璨华夏。 </p><p class="ql-block"> 宝鸡作为何尊的故里,是一件多么另人羡慕的事。天意也好,机缘也罢,永远不变的是岐雍文明的伟大,以火的名义冶炼着洪荒,盛开出千年文明的火花,传递着人类冶炼艰难的步履,传递着那个时代高超冶炼技术的荣光。</p><p class="ql-block"> 还想问问“何尊”,这世上道底有没有神仙?听武王伐纣,讲神仙打架的故事里你就知道了。当文明不能用量子力学解释时,人们只能在科幻玄学演绎出另一个神奇世界,同时映射出西周先民们的创造思维,刹那间被凝聚成智慧的结晶,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与何尊先后出土还有王簋盖、逨盘、逨鼎、方鼎、毛公鼎等器物。瞬间让我看到他们治炼青铜的火光和渭水一起流淌。枚枚青铜器演化成华夏民族的图腾、岐雍文明的符号。彰显“周礼德治传千古,铭金刻石叙春秋”的浩然正气。如诗如画般演绎着岐雍鼎盛。</p><p class="ql-block"> 近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见到了“何尊”,顿时,瞬间泪目。目睹圣尊,欲借来一缕青铜火光追寻祖先三千年风雨之旅。从而让每个身背“中国”标签的人走进岐雍大地,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让灵魂在这里耕耘种月,寻根问祖。</p><p class="ql-block"> “何尊”是我们最骄傲的“中国”,它是饕餮盛宴的主角,绿锈是它千年最华贵的衣裳、几分庄严、几分淳朴、几多感慨、三千年滋味、谁能解得开!</p><p class="ql-block"> 何尊除了华丽的外表,更令它闻名于世的是尊腹底部刻有的122字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对其臣子讲“宅兹中国”的训告。其中“宅兹中国”是指何地呢?为此儿孙们已经为此争吵了将近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122个字就是122个照耀华夏大地的星辰!西周王朝留下的这份重器,可谓是字字千金!河南、陕西的儿孙们都想抬回自己的家中,因为份量太沉,抬它不动时却成了他们争执的话题。更没想到他们会为何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各不相让。</p><p class="ql-block"> 猛想起陕西人和河南人在牧野之战中的祖先们都已成为《封神演义》里的神仙,他们是为德而战,为道而战。如今,两地儿孙们为“尊”而战。两地诸侯在网络上为“宅兹中国”花落谁家,其言之凿凿,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演绎出一部现代版的《封神演义》但至今却无一人封神。为了争夺地域性文化遗产。甚至邀请学者大佬为其站台摇旗呐喊,可以说硝烟弥漫,各显神通!至今难分胜负!但我始终坚信未来,文明盛世会给人们一个最完美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一日,登原拜访贾村原上出土何尊的陈姓老者,他说:“管它是洛邑、镐京、我只知何尊是在我家后院重见天日的。是的,我没有资格妄论别人,但是也不希望贾村塬上的“何尊故里”成为别人的冠名。宁愿相信历史永远活在传说里,因为传说远比历史真诚得多,像《封神演义》的神仙一样不朽。</p><p class="ql-block"> 于是,站立古原手捧何尊,和祖先来个开怀畅饮。大喊了一声“中国”!母亲答应了,父亲也跟着答应!与他们倾诉三千年重逢后的喜悦。 让那些远去的西周往事傲然挺立在青铜器铭文中,让民族之魂深深地耕植于中华儿女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一日,信步渭河边上,看着那方红红的“何尊”伫立在陈仓之滨,雍客赋诗一首:“何族铸尊赤练空,青铜烧铸中国魂,凤鸣西岐翔雍地。 秦风引月三千城。” </p><p class="ql-block"> 很幸运与何尊的出土在同一个故乡。而且还能在有生之年再次遇见,终于让我有一个理由告诉世界:“看中国,来宝鸡!”</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郭明祥,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诗歌学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艺术报》《华夏文明导报》《飞天文艺微刊》《秦岭文学》《天水文学》《汉江文学》杂志刊物网络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