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之美

陆冬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的藏书: 数学经典著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的藏书: 《方法论》(英文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数学家笛卡尔的著作。)</i></b></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一直在探索研究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辩证关系。作为艺术爱好者,无论音乐摄影与诗文书画,自然都会作为艺术去学习研究,但近年来,我同时又把语言学(如外语)、文字学也作为语言艺术来深入学习。因此,最近又花部分心力去研究数学史,以期发现数学发展历程中的数学之美。把数学也看成了一门值得研究的思维艺术来学习,是因为数学与外语一样,也是以语言符号系统反映出具有思维艺术之美的特殊语言艺术。而数学又是经典的科学思维即逻辑思维的学问,对我们探索研究"钱学森之问″的实质——以艺术思维促进科学思维培养杰出人才,深刻认识生态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数学史上研究数学的著名学者,尤其是古代希腊的数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如毕达哥拉斯、拍拉图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儿,都是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也许就是如钱学森所说的,是艺术思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发现、证明了许多数学命题,使数学之光照耀千秋万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使我感动的数学之美,当属数学界正在关注与研究的一些神奇数字,例如 142857。</span></p> <p class="ql-block">  142857,乘上1至6时,得数仍然是1、4、2、8、5、7 数字的循环出现,而乘上7时,这6个数字全不见了,清一色的9字。就像周1到周六循环上着六门课,到周日突然放假休息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探索数字语言的奥秘,里面有美循环往复地出现。</p><p class="ql-block"> 这个数字值得研究,也许它是打开宇宙神奇宝库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芝麻,开门吧!</p><p class="ql-block"> 1,2,3,4,5,6,7,do, re, mi, fa, so, la, si, 音乐也是按此音阶循环的,可见这数字(组合)与艺术(审美)是密切联系着的。古代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数就是宇宙,就是世界,这个思想虽然是朴素的,却是深刻的。这个古代智者探索世界本源的大命题,值得我们继续去深入研究。</p> <p class="ql-block"> 如果学数学只与考试分数相联系,那么所学的这种数学是没有历史感的,既不知其来路,也不知其去向,更无从感受到数学之美。</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我们把数学从理科中划出,归入艺术一类学问去研究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作为绘画艺术的"曲线美″ ,正好从古希腊的数学经典著作,特别是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中找到美的源泉。这样,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数学从科学领域重新划拨到艺术领域中来。</p> <p class="ql-block">  我学习古希腊数学,是与英文版的数学家传记一起学习的,引人入胜而印象深刻,哲思美妙而趣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中庸之道,阴阳之道,都是中国人的审美积淀,并反应在在对开、四开、八开宣纸上,存在于"无往不复、无伸不缩"的书画笔法中; 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八卦,中国人之数也; 古希腊数学,如五边形对应中国五行之数; 比例中项,也相当于中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比。</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的审美,是中国人对数的感觉认识,古有孔子教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诗即语文,礼、乐、易皆数也。礼乐即等级制度,在古希腊之数为等差和等比之列。礼乐之邦犹数学之邦!</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的黄金分割之在西画构图,相当于中国书画"收放有度"之于结字布局,西数概念的"无穷、极限、微积分"又相当于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之间"的苍茫之美。</p><p class="ql-block"> 现代生活,西数无所不在,其数之美感除通中华传统者外,亦有不通部分在,也潜移默化了现代中国人的美感,难道不应深究其理么?</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想,探索研究数之美,应该成为探索研究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思想,也是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其实古有孔子等教育家在探索研究数之美。他的(包括数的礼、乐、易)六艺之前,就有周王室曾教直接以计算之数作为六艺之一,即;</p><p class="ql-block">礼、乐、射、御、书、数。</p><p class="ql-block"> 古代既称数为六艺之一,即已明确数为艺术。只不过现代受科学实用的强大影响,习惯上把数学归入了科学领域,也是有理由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数学之帮古希腊,亦似礼乐之帮之古中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有专论以数学与音乐建立"理想国″,也如孔子以礼数与音乐教化天下。</p> <p class="ql-block"><b>  结论: 语(现在包括外语)、数、史、哲为习艺基本功,作为艺术家,缺一不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学习研究数学的笔记本(八开Ⅹ400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的藏书: 《数学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