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花事细语(七月篇)

江南雨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月流火,盛夏的热烈扑面而来,庭院里热闹的不是花开,而是蝉鸣……</p><p class="ql-block"> 梅雨季节过后,蝉声便在繁茂的枝叶间荡漾开来,从烈日当空,到暮色四合,蝉鸣不止,萦耳不歇。特别是夕阳西下时,庭院里的蝉声格外喧响、清亮,此起彼伏,就像上演一场“交响乐”,有的高亢激昂,有的悠扬动听,有的癫狂而快乐,有的声嘶力竭不知疲倦,细听竟有韵律和谐、平仄有致之感。靠近树想寻找它们的踪影时,它们灵敏地立马噤声,好不容易寻到一只,它趴在树上一动不动,任你细瞅拍照,待你一转身离去,它和同伴们无须指挥,同时亮嗓,继续高歌,且更加慷慨激昂。对了,这场景不就是杨万里那首充满情趣的《初秋行圃》描写的吗:“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佩服诗人的才情,廖廖数语,绘声绘色,清新别致。随着夜幕降临,密集的蝉声渐渐减弱,然后似乎在同一时间统一收尾退场,之后便是各种小虫儿粉墨登场,在黑夜里奏乐鸣唱了。</p> <p class="ql-block">  每天下午下班回家喜欢呆在庭院里,修修剪剪,赏落日余晖,听蝉歌鸣夏。柔和的色彩,静谧的氛围,有动有静的物象,仿佛进入了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山村》里那句“坐听风蝉送夕阳”的意境,炎热带来的烦躁和焦灼会得到缓解,身心趋于松弛、平静。有散步经过的邻里和我打招呼,说这蝉声好吵哈,给酷暑添热呢,可我却不觉得蝉声聒噪,反倒认为蝉鸣应是夏天的首选背景音乐,带着自然的韵味和生命的律动,让人感受到热情与活力,使空洞燥热的夏日有了诗意般的内容。而听不到蝉鸣的夏天,就像没有放盐的汤,寡然无味。宋人朱熹曾言“高蝉多远韵,茂林有余音”,的确,一树蝉鸣,生动了一个盛夏。</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自古以来,蝉不仅是夏日的象征,更是高洁品质的象征。从新石器时代就有的玉蝉,到历代诗词文化中的咏蝉之作,无不蕴含着世人对蝉蜕新生、长寿吉祥、超凡脱俗、清冷孤寂等精神含义的向往和寄托,而这主要源于蝉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特质。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精练的一句话概括了蝉的一生:沐风浴露,饮天地之灵气,吸万木之精华,蛰伏四年,换来的只是短短一个月生命的“春天”。蝉在地下无声地忍耐黑暗,三年、五年、甚至十多年,经历一次次痛苦的蜕壳后,在夏日某个黄昏或夜间奋力地钻出土表,爬到树上,蜕皮羽化。从黑暗走向光明,会见天日,求偶交配,繁衍后代,蝉儿们怎么能不尽情而歌呢?!那声声的长吟短唱不仅是对地底下漫长黑暗的宣泄和释放,更是对阳光下短暂生命的珍惜与礼赞!</p> <p class="ql-block">  七月持续高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庭院,灼烧着花草,很多月季、绣球的花枝都焦枯了,每天浇水也于事无补,难得开出的几朵也完全没有往日的娇容,于是干脆进行了重剪,让其养精蓄锐,以最少的消耗来抵御盛夏酷暑的煎熬和折磨,待到入秋再重新焕发生机。</p><p class="ql-block"> 在庭院一片萎靡不振的花草中,还是有着几株不惧酷暑的“花坚强”的,它们在烈日下尽情绽放,独领盛夏风骚。被称为百日红的紫薇花“独占芳菲当夏景”,满树花开,团团叠簇,粉艳如霞;</p> <p class="ql-block">  射干(yègān)叶子扁扁如扇,花形飘逸秀雅,斑点花瓣,朝开暮合,最后收缩成一枚枚“螺丝”,开得不张扬,谢得寂静无声;</p> <p class="ql-block">  林清玄笔下的马缨丹虽花无香味,却妆容善变,同一朵花上同时嵌着鹅黄、橘黄、淡粉、紫红等多种色彩,且自兴自谢,一小丛花开成了星火燎原之势;</p> <p class="ql-block">  几个荷花缸里时不时冒出一两朵荷花,外围娇嫩的花瓣被晒焦,但不影响它的亭亭绽放,带来丝丝荷香和凉意;</p> <p class="ql-block">  暴雨后修剪过的蓝雪花在烈日下焕发出生命的力量,绽放出新一轮的美丽,冷艳脱俗的蓝紫色妆点着火热的夏日,清丽典雅;</p> <p class="ql-block">  两盆建兰“不将颜色媚春阳”,在这个夏日幽幽地绽放,微风拂过,细叶矜然,暗香浮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