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一二八纪念路巡礼

老顺子

<p class="ql-block">文/老顺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1617</p><p class="ql-block">图/全部自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笔者居住在上海宝山区的庙行镇,附近一公里有一条东西方向的一二八纪念路。这是一条以历史事件命名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分三路进攻闸北一带。上海军民同仇敌忾,坚持一个多月,使日军三易指挥官,死伤逾万人。一二八抗战结束后,上海一批知名人士募资,在战役最激烈处的庙行修建淞沪抗战无名阵亡官兵墓,并修筑一条用于祭扫的马路,命名为“一二八纪念路”。这条路东至江杨南路,西至共和新路,全长约2.2公里。‌据说这条路就是建在当年被填埋的战场壕沟上面。难以想象,今天的繁华之地安静的居住小区昔日却是惨烈的战场,无数的英烈为祖国为民族的尊严牺牲在这片血染的土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日抗战时期有过两次“上海事变”。第一次发生于1932年1月28日,是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一次中日军事冲突,史称“一·二八事变”和“淞沪抗战”。中方以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为主总投入兵力5万人。日方总投入兵力7万人,一支舰队、一个旅团和三个师团。战争持续一个多月,3月3日双方停战,5月5日签署《上海停战协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发生于1937年8月13日,是继“七七事变”后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史称“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参战双方:中国军队由‌蒋介石指挥,投入了约70余万人的兵力。日本方面,由‌松井石根大将指挥,投入了包括陆海空三军约22万人的兵力。历时三个月,11月12日上海沦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二八淞沪抗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六七个正规师的军力,用相当大的战役作战,集中地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一击。这次抗战粉碎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一旦发生战争,4小时即可了事”的迷梦。中国参战部队以劣势装备对付优势之敌,不仅打退了日军对闸北和吴淞的进攻,而且还取得了让日军“中间突破”计划破灭的庙行大捷。日本以付出伤亡约15000人的代价,才最后得以把这次战争收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抗战是获得了重大胜利的。爱国人士章太炎当时曾极为兴奋地赞扬这个胜利,说:“自清光绪以来,与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庙行人,我还是会为载入史册的92年前抗日战争的首次大捷欢欣鼓舞,为抗战先辈英勇善战感到无比骄傲。根据史料“庙行大捷”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庙行镇所在地当年有一座泗漕庙,庙旁有条小巷进出的村庄,称“庙巷”。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第五军在此与日寇浴血奋战,歼敌3000余人,取得我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重大的抗日胜利。因“巷”与“行(hang)”沪语同音,当时被误称为“庙行”,经战地记者广为报道“庙行大捷”,此后就一直沿用“庙行”作为地名。作为世界反法西斯亚洲战区的重要力量,庙行大捷也因此蜚声海内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笔者怀着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崇敬心情参观了一二八纪念广场。广场位于一二八纪念路西端北侧。四个大小不一的锥形钢铁雕塑装置散放绿地里,厚重的铁锈色上雕着讲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不是观赏是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先烈一起抒发爱国情怀。我默默地诵读雕刻在钢壁上的那首诗:“不堪劫后过吴淞,新冢累累夕照中。但有花圈酬战骨,更无名字识英雄。”苍凉悲壮之感油然而生。第五军军长张治中亦写下了慷慨沉郁的诗词:“回忆尸填蕰藻,血染江湾凄恻战区,涕泪横流愧后死。遥睇叛据白山,敌侵黑水凌夷祖国,戴天不共是斯仇。”很引起我爱国仇日之同感。(注:诗中的蕰藻即指流经宝山区的蕰藻浜,贯穿庙行镇全境,是为当年张治中率领的第五军与日激战之地。诗中的江湾即指宝山区江湾镇地区,是北控吴淞南扼闸北的军事要冲,当年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军驻地,与日大战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场一端是复制的“庙行纪念邨”牌坊,中间有一座供休憩的木亭子。绿树掩映下,显得肃穆而庄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二八纪念路661号是大型住宅小区锦辉绿园南门,也是原始“庙行纪念邨”牌坊放置处。这是一座钢筋水泥牌坊。牌坊建于1932年。因一二八战争造成房屋摧毁,许多灾民无家可归,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分别在庙行、大场、高境、马桥等地捐建纪念村,为劫后余生的灾民提供住房,同时建纪念牌坊,庙行纪念邨牌坊是其中之一。现锦辉绿园便是原庙行纪念邨所在地。邨内建有6排72间平房,分给因战争造成无家可归的72户灾民。村庄于1937年“八一三”战争时被日军部分炸毁。牌坊幸存。牌坊正书阳文题刻:“庙行纪念邨”。牌坊正间立柱正书阳文题刻“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捐”及“中华民国二十有一年壬申”字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6年,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抗日战士。上海人民募捐建造“无名英雄墓”。陵墓呈梯形结构,高10余米,正面采用金山石堆砌,两侧和背面系用水泥浇制的人造石块垒成。陵墓正门上方,镶嵌着一块圈额,上书“义薄云天”四字,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二八纪念路是专门为祭扫凭吊一二八抗战牺牲的无名英雄墓筑建的。那么这墓具体在哪里呢?经考证确切位置在锦辉绿园住宅区东北围墙外边邻宝山区泗塘第二中学校园内,距离一二八纪念路800米。因为是学校,闲杂人员是不许进的,只允许团队组织参观。笔者曾经跟随红色路线参观团进去过一次。墓已经不存在了,早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之战后被日寇炸毁,此处是被确定的遗址。战后日军占领上海便忙不迭地毁去无名英雄墓,实在是一二八抗战日军的耻辱及其心头之恨,毁之而后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高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冲破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以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一击,为武装反对日本侵略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行走在一二八纪念路上,昔日的战火硝烟仿佛依然刺激着我的眼鼻和大脑,再看道路两旁矗立着的商城大厦和住宅楼,如同穿梭在时空的隧道,历久弥新的沧桑历史和新时代踔厉奋发的坚定步伐一起展陈在我的面前,使我深刻理解弘扬抗战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传承先贤薪火,肩负时代使命,守正创新,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毅前行的时代新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的,敬畏历史者,历史厚之;传承历史者,历史馈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