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的黑板报

张筱芳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连队的黑板报)</div><div><br></div>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部队服役。那时的手机、微信、自媒体,好像比原子弹、氢弹更先进,连听也没听说过。而黑板报,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主要阵地,是连队指战员取得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反映连队精神和文化生活的窗口,也是弘扬正气、克服不足的点将台。<br><br><div>当时,部队建设的主要方针,就是“三八作风”、“四个第一”。“三八作风”,是三句话,八个字。“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四个第一”,是“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而连队宣传、贯彻、落实三八作风和四个第一的最有效阵地,就是连队的黑板报。我服役三年,黑板报整整陪伴了我三年的军旅生涯。<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中生战友李宁(前左)、杨世宝(前右)》</div><div><br></div><div>每个连队都有自己的黑板报。我们连队的黑板报,在我们连营区中心位置的一堵东山墙上,约八个平方米。那就是我们连队的《人民日报》。各班、排也有各自的黑板报,面积大小不一,见缝插针。连队的黑板报,一般由连里文化程度较高的战士编辑,能写粉笔字的战士抄写,会画两笔的战士画个刊头插画,关键时候,指导员、连长会亲自指点;各班、排的黑板报,那就是一个人一竿子到底,写稿、抄写、画刊头插画。<br><br></div><div>在我当兵的那几年,我们连有两个高中生。69年入伍的济南兵李宁,71年入伍的烟台兵杨世宝。这在当时的连队,可是不可多得的“知识分子”。李宁是连队的黑板报“大咖”,我们叫他“李大哥”,“李总编”。到各班、排征稿,按照团政治处的要求,结合连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实际,筛选稿件,有时还要加个“编者按”。<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70年我们在驻地执行任务)</div><div><br></div><div>黑板报出版时,通常是先定下通栏大标题,打好抄写平行线后,再按照稿件的多少和长短,划分版面,确定每个板块的稿件内容,由负责抄写的战士抄写。别看抄写是个“熟练工”,要在规定的版面里基本抄完稿件,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稿件短了,版面“开天窗”,加个刊头插画;稿件稍长,需适当删掉几句,这是要“请示李总编”的事情。<br><br></div><div>泗水籍战士单传金,那字写的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就像印刷的一样。这也不怪,泗水与曲阜毗邻,占了孔老夫子的仙气,那字自然是好的。二排的向前,刊头画画得好,黑板报的关键美工,都出自向前之手。还有68年的阜宁兵周克品,那美术字写得漂亮,重要节日和重大内容的黑板报,大小标题都是周克品的杰作。<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多年岁月磨砺的结果)</div><div><br></div>我们团,是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组建的部队,所以,落实“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任务,是黑板报的主旋律。我是听着珍宝岛的枪炮声,投笔从戎的,当时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准备打仗,组织野营拉练,也是黑板报的主要话题。此外,还有唐明成班长利用午休时间给菜地浇水,吴国正副班长业余时间免费为战友补鞋,武传金副班长因买运动服,而在黑板报上,以《漂亮的球衣,肮脏的思想》为题,写下的体会和认识,都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div><br></div><div>我是69届初中生,说个大实话,就是66年念完小学,然后是停课、复课、学工、学农地折腾,基本没上什么课。到连队后,这样的“初中生”也成了“小知识分子”,先负责我们班的黑板报,后来连里出黑板报也叫上我。那会儿要求进步,干什么都认真。到三年后卸甲归田时,也算是我们连黑板报的骨干了。能写稿、能抄写、也能简单画几笔。都说“解放军是个革命大学校”,我在这里,向老兵们学到了很多。<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连队黑板报)</div><div><br></div>我经历过的黑板报最高形式,是团政治处组织的连队黑板报评比,记得那“阵仗”,对于当时的我,真有点紧张。政治处的郭主任,带着宣传干事,以及各连黑板报的代表,一个连队一个连队地看过去,看完了还要讲评。真要是弄个倒数第一,那脸就丢大了。<br><br><div>五十多年过去了,好多事都记忆模糊。但连队黑板报留给我的印象,让我难以忘怀。分清事情的好坏,坚守做人的底线,这些都会让我记住一辈子。<br><br></div><div>在又一个“八.一建军”时,谨以此篇,纪念我曾经的军旅生涯。<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