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视剧《父母爱情》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只要有台重播我就必看。老公说:真服了,你咋就看不够呢?是滴,可以说百看不厌。因为这部剧里的故事就好像是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一样,是真实的生活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母爱情》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内在的年代共性,时不时地唤醒我的往日时光,燃起我的激情,调动我的情感积累,让我倍感亲切,产生更多的同频与共振。每看一遍都会有新发现 新感觉 新感悟。虽然我不是作家,文笔有限,但忍不住要把我们机场北门大院的人和事写出来一吐为快,将青葱岁月的美好年华,展现于大家的面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诚心可鉴。今天八一建军节,就算是一份薄礼献给我们的父母,献给我们成长的第二故乡,献给我们的回忆~永远珍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是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其前身为“华东军区海军”,于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成立(此日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纪念日),张爱萍任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海军司令部成立后,华东军区海军由海军总部、华东军区共同领导。1955年9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布命令,华东军区海军正式更名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之一,由陶勇中将出任司令,舰队司令部驻上海。1969年10月,经多年选点考察,东海舰队机关驻地正式迁驻宁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父亲最早在东海舰队(上海)干部速成学校毕业后分到莱山机场,与《父母爱情》江德福同属海军航空兵青岛北海舰队(简称北航),从小到大我们住在海军航空兵莱山机场北门大院儿。记得上初中时,父亲把他在上海学校的学习笔记数学和语文都给了我,老师还拿去看,说:笔记很好值得借鉴,你要认真阅读好好学习。所以,我认为父辈们是有文化的,至少是初中水平,不是安杰说的那样没文化大老粗(可能跟她比是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邻居两人都是兵、女的是医生。生了孩子请东北农村的小姑子来帮忙带,我们也跟着孩子叫小姑,多年后小姑就嫁给投缘的兵了。还有一个年长保姆在张阿姨家,除了春节回青岛农村住五六天之外,几乎不回家,一干就是十多年。我家隔壁两人也是兵、女的是护士。女的可能是抗美援朝那年出生的名字叫朱抗美,结婚多年没有孩子经常吵架,据说男的提出离婚女方不同意,上级领导也不批准,不知后来怎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卫生队有个秦护士夫妇两人长得都很好,丈夫英俊潇洒,女的秀气漂亮。生了个男孩是兔唇不太严重,嘴唇处轻微的裂开缺了一点点,可能是父母心疼孩子认为不太要紧只是不好看而已,不愿让孩子受罪,假如缝合了也能看出来,所以没有缝合。记忆里男孩长得眉清目秀特招人喜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位副师长的夫人是裹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整个机场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如此,一看阿姨却很有气质,有没有文化、是不是大家闺秀不知道,但绝不是农村人的打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此相比反差极大的杜叔叔,他的糟糠之妻比他大七岁临时来队,听说是父母包办的婚姻。这阿姨一看就是典型的土得掉渣的乡下人不识字不说,感觉就像《父母爱情》里江德福的前妻张桂兰一样比他大一辈似的,两年后叔叔就转业回老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同事徐叔叔找了刘阿姨家庭出身是富农,当年部队有严格的政策制度是不允许的,就像江德福找安杰一样面临着考验。幸好上级领导安排父亲去社会外调,可能因为两人和父亲是老乡的缘故吧,父亲冒着危险帮忙打掩护,最终成全了他们的美好姻缘。不知是啥原因,他们的第一个女孩患有先天性聋哑,后来叔叔转业时提出要求,要到有聋哑学校的城市安家,部队同意了其要求他们去了潍坊。至此流年似水,任凭风吹雨打,叔叔阿姨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始终没有改变,每年都去看望,直到岁数太大了再没有来过。这个故事是早些年我休探亲假时碰巧他俩在老妈家玩,叔叔讲给我听的,父母只字从未提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初中时,民办学校有位副校长(公办)就因为找了个未婚妻是地主的女儿,人长得高高的很苗条、肤白貌美有文化,部队不允许,他又不放弃,然后被降级转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学父亲是飞行员,那会儿四十多岁,母亲因病去世,临终前叮嘱他不要急着再婚,等三个孩子都就业后在考虑,父亲当时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可谁也没想到,半年后父亲就找了个28岁的老姑娘结婚了。七十年代不像现在,28岁未婚还被称为女孩,那时真的是老姑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外部一个当兵的人刚新婚不久,因为情急之下为救落水儿童光荣牺牲了。而他的农村妻子提出要求立即当兵,发誓要继承烈士丈夫的遗志永不再嫁。时隔十年后,她改嫁丧偶的军官到机场,由陆军转为海军给人当了继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位老人,参加过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因为不识字,也可能是性格过于执拗,解放后被转业到机场生产科当了一名猪倌,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的绰号叫“老李疙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十年代,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严重不足,精神食粮更不用说了。不过我们机场算好的,可以经常看电影一周一次,发票不用花钱。以至于工作后在市区每每看电影都要先去影院排队买票,好长时间都不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姐姐同学王月英的妈妈唐阿姨(与我妈是老乡),在澡堂卖票,每周六官兵洗,周日家属洗(一毛钱一张),那会儿人多澡堂小,每次洗澡都很拥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母爱情》里有老丁的两个儿子去打开水,然后把暖瓶打碎了的片段。我曾经有一回提着两个暖瓶去打开水,待到回家开门时发现钥匙丢了,赶紧按原路返回去找也没找到,母亲回家后就像老丁的老婆王秀娥一样很严厉地说,这么大了能把钥匙丢了,还能干点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一年我和父亲骑着自行车去回里火车站接两个姑姑来小住。当她俩从潍坊平原来机场,看到飞机滑行跑道边上(机场有两条飞行跑道,一条是主道起飞或降落,另一条是滑行道),停机坪的两个对称阻挡飞机放气用的,既像屏风又像梯形,高高的、长有绿草的蔓垛时(我们管它叫机窝),从未见过高山大海,还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山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国家严格实行控制计划生育那几年,我的姨母曾领着她的一儿一女来到了我家,就像宋丹丹黄宏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一样,四处奔波加上旅途劳累,母亲感觉姨母身体状态不好,就逼着她去卫生队做检查,结果医生说她怀孕了有流产的迹象。之前父母根本不知道她是来避难的,后来在父母的劝说下,姨母回了老家不久差一点因流产丢了性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大姑家的表姐也来过我家,一次我陪她骑自行车去游玩,结果因不熟悉烟台路况上坡下坡崎岖不平,下坡时有点胆颤心惊不会刹车,一不小心摔到沟里把胳膊和膝盖都磕破出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中时机场有位赵老师教语文,就像《父母爱情》里的安杰一样,人长得大眼睛高鼻梁有点像前苏联人,说话嗓音跟播音员似的很好听,她老公是飞行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高中后,因为路很远,我们经常三五人结伴同行,有蒋海芸 吴爱华 胡航敏 包海琴 申爱英 李丽珍 吴海霞 兰丽 孙杰 鲁萍 王莉等。有时还能碰到男同学孙振平 黄志强 蔡青波 杨富轩 李国庆 周建波 徐青平 姜厚强等等。在去学校的路上,只要看到机场飞行跑道入口处有3辆车:指挥车、救护车、消防车,就知道有飞行任务,不能穿过跑道抄近路了,必须绕外围走大路,相对会远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飞行,那时同学父亲基本上都已经40多岁了,战斗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在8000至12000米之间,因为这个高度基本是在平流层,飞机飞行阻力小,省油。当然飞机每个航线的高度是不一样的,起飞降落时,高度也是不一定的。所以,飞行高度是根据航线来的,有时也会根据航管部门调配临时调整。叔叔们不仅白天飞,有的甚至经常飞夜航。曾听人说,有个阿姨因为整天提心吊胆,所以闹着不让丈夫飞,否则就离婚,不知后来怎样了。现在想想这阿姨其实就是患了抑郁综合症。但是,那个年代大家都不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伤心的事莫过于,我女同学父亲也是飞行员,参加过抗美援朝,驾驶战机打击侵略者,曾多次屡立战功并凯旋而归。遗憾的却是,在一次演习过程中,不幸意外地牺牲于和平年代,令人心痛,令人悲哀!一年后同学高中毕业保送去青岛北海舰队当兵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述这些有点沉重和伤感,接下来换个开心的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机场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包括烟台山、广仁路、莱山镇、两甲埠等等,统称北门大院儿。来自五湖四海,可以说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概小学四年级时,我姐同学徐凤的大姐和我同学迟静波的大姐,一同去海南岛当兵。当时听说南方那边冬天不下雪感到很好奇,后来看了电影、京剧、舞剧《红色娘子军》里面的服装都是短袖短裤,才明白是真的不下雪没有冬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年级时,迟静波一家跟随父亲去了北京,她曾来过一封信,老师在班上念给我们听,说她在电视上看到毛主席了,大家感到很奇怪。下课后,急忙问老师,老师说她就是这么写的。为此事我还特意写信问她,是否写错了,应该是在电影上吧?她说就是电视。有一天她跟父亲去部队小礼堂看的,是黑白的像个大收音机,还有天线,可以换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搞不清楚不明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中时期,有关部门来烟台挑选服务员,要求条件很高,家庭背景、本人政治面貌、身高、体重,长相一定要清秀、漂亮等等。我姐丁春香的同学安芳 徐凤 李华分别被选上去了北京,还有张海华,去了烟台市政府招待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想必大家都知道著名演员朱时茂吧,电影代表作《牧马人》可谓红遍大江南北。可你知道他妻子是谁吗?告诉你,是我们机场的范旭霞。她12岁先当了一名文艺小兵,长大后去了福州军区话剧团。之后演过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现定居美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芳和田海宁也被烟台市福山艺术学校挑去当了舞蹈演员,尤其是孟芳能歌善舞,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现在是老年合唱团的领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姐姐同学,陈艾兰的姐姐陈爱萍唱歌很好听,印象歌名:海上南泥弯。歌词:蓝蓝的海水青青的岛,高高的山峰白云绕,一阵阵歌声起,红旗迎风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姐在医院药房工作,李丽君在供销社上班,她俩是好朋友,经常一起玩儿。我妈会做五香萝卜干咸菜,姐姐有时会给丽君姐一点,她说:没想到这萝卜干竟然这么好吃。下乡那会儿,我也带去知青组,大家也都说好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丽君性格活泼开朗,浑身散发着艺术气息。不仅能歌善舞,还会走模特步(模特队长),主持与朗诵,短视频抖音玩得都很溜,老年夕阳红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姐的同学还有袁秀芹 莫海丽 杨杰 范美萍 翟悦英 周建华 张萍 杜海英 莫淑英 赵海波 孙振清 汤晓波 王东海 李宁等都认识,但不是太熟悉。希望他们最好也能看到这篇拙文为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门大院有件关于给孩子起名字的趣闻佳话,夫妻俩都是兵,妻子是医生。因为生老大老二时,叔叔在浙江当兵,就给两个孩子起名分别叫李浙 李江。生老三老四时,他俩转去了宁波机场,孩子一个叫李宁、一个叫李波。等生老五也是最小的一个时,干脆就把夫妻俩的姓氏作为孩子的名字~李蕾,既好听又有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比之下,同学吴爱华家与我家仅一户之隔,就一个弟弟,她父亲是湖南人头大、个子矮,外号“吴大头”,她家孩子少就姐弟俩生活相对好一些。因为喜欢吃鸡而出名,几乎隔周就吃一次辣子鸡,娘三个都很怕他。别看叔叔在家大男子主义,在外却是另一种形象。有一次他带领几个阿姨去山上拍照意犹未尽,又去大礼堂门前拍,阿姨们个个搔首弄姿,这么摆那么站,嘻嘻哈哈好一阵子忙活。几天后有人急着要照片,然后一问傻眼了,叔叔说一组36张的胶卷压根就没放进相机里,阿姨们白白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感情,你说可笑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位阿姨身材苗条细高个,长相中上,神态感觉有点像林黛玉弱不禁风的样子。她家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据说她在家基本上不怎么干活,洗衣做饭都是大女儿的事,那时我们都去水房洗脸 刷牙,洗菜 洗碗 洗衣服大家看在眼里天长日久便称她为“大小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有个人名字叫胡国平,不知是哪位"坏同学"把名字倒着念,给人叫成了"苹果核"(hu),你说气人不气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十年代朝鲜电影风靡全国,尤其是宽银幕电影《卖花姑娘》那真是一票难求啊。当时大概是全国传递,一座城市和部队军区有计划的播放。在机场播放几天忘了,只记得最后两场本来还要在礼堂演,因为前几场出现了一些问题,有老百姓用砖头砸破厕所玻璃跳窗进礼堂看,还有很多人买不到票就在礼堂外面聚众闹事,严重影响了军民关系。考虑到这些不利于团结的因素,领导临时决定最后两场改为露天播放,这样尽可能的满足百姓需求,融合军民发展战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电影还有个阿姨是东北人,因为长得酷似前苏联电影不知是《列宁在十月》还是《列宁在1918》,两部影片里那个刺杀列宁的女凶手,所以人送外号“女特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信大家还记得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吧?里面有位姑娘一年能挣六百公分让村里人很是羡慕。而我们大院有位姑娘长得特别像电影里的这位演员,大脸盘小眼睛,人取外号“六百公分”。这里绝没有取笑的意思,只是觉得有趣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年代流行一首顺口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新闻简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越南飞机大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朝鲜不是哭就是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7年恢复高考,我同学孙杰(孙义的二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甭说那时,就是现在,也是市级的状元。我们机场北门大院的男女老少,无不为之欢呼雀跃,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年后,我家老三冬梅的同学李茹考上了西安大学,后来又去上了军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高考这里要说一下孟芳的妈妈,她家四个孩子学习都比较不错,可是没有一个考高上大学的。阿姨心里总是有些憋屈心有不甘不服输,就逼着老四孟玮复读一年再考,然后还是没考上。第三年孟玮想放弃不考了,但是,阿姨还是不死心硬逼着她继续再考,结果不负所望,孟玮终于考上了滨州医学院,阿姨的心愿如愿以偿也是家人的骄傲。这件事说明,只要心中有梦敢于拼搏坚持到底就会实现,就会梦想成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吴玉峰和冬梅是同学,她父亲与我父亲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两家人走的很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十年代末全军实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的百万大裁军,接着便是连续三年分批进行。当时听大人们说:原来“兔子转山坡,转来转去回老窝”,看来说的就是咱们这些兵啊!我家与吴玉峰家是第二批转业走的。后来她们同学聚会聊起了当年离开机场的事才知道,原来巧的是两家竟然在同一列火车上,但不是一节车厢,她家去了临沂,我家去了潍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了一年之后,玉峰的父亲来烟台出差,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没有电话。吴叔叔专程到手表厂宿舍看我,顺便带来了家乡特产香酥煎饼,还特意买了个大西瓜。那时因为年轻想家,当我见到叔叔的那一刻,第一感觉就像是见到了父亲一样,眼里噙满了泪水,不知说啥好。叔叔安慰说:不要哭,等过几年找个对象结婚成家就好了,见面场景至今令我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家人各自回到故乡安营扎寨,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人生。玉峰就业在医院成了一名护士,冬梅则在无线电厂工作。然后又各自恋爱、结婚,生孩子,为人妻、为人母,职场上忙着养家糊口。尽管如此也会有书信往来,相互嘘寒问暖,说一些家长里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晃多年过去了。2005年11月,玉峰冬梅应邀去看望在北京服役官职师级的两位男同学。他俩开车同去香山赏红叶,去八达岭爬长城,去天安门广场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去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名胜古迹游览,相聚甚欢。由此扩大了同学圈,天南地北短信联系。后由玉峰牵头组织了第一次同学聚会大获成功,继而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8月为止,次次圆满。她们聚会有的照片发圈里,我也能看到,男的有孙义 孙振仓 张海翔 李永庆 张泽宁 王建英 胡国平 程振国 赵海山 王永江 兰军 李健 李向东等。尤其是几个女的,像黄志梅 郭建英 王伟 陈红 李茹 向琳 陈秀丽 孟红 崔玉梅 汤丽华等很抢眼很出彩。便跟冬梅玉峰说:你们太会拍照了,不仅有创意,姿势还优美。她俩说这都是蒋鲁平策划设计的,人才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一年大学暑假,昕昕从北京回家,冬梅带着她去临沂找玉峰玩儿,几乎天天在外面,今天去沂水的大峡谷,明天去天然地下画廊,后天又去雪山彩虹谷,玩得不亦乐乎。晚饭后闲暇之余,玉峰的小妹玉清赶紧抓住时机让昕昕给正在上初中的孩子补课,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过了几年,玉峰又来到潍坊看望冬梅和我母亲。两家人从未间断来往。然后,冬梅又带着母亲去了临沂看望玉峰的母亲高阿姨,看到她们一家,两位母亲都很高兴,分别多年,犹如见到了老姐妹感慨万千,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回到家以后,母亲说在有生之年还能见面,缓解了惦念,了却了一桩心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在冬梅的陪伴下,还去了胶东半岛最东边的乳山看望李健父母。李叔叔说:真没想到还能见面,太高兴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学五年级放暑假我去机场跑道一边的迫降场给学校割猪草沤肥料,由于不会用劲儿,镰刀磨得又非常快,一不小心把右脚踝骨割破了鲜血直流。幸亏姐姐同学范美萍的妈妈,立刻用自行车带着我去了附近警卫连诊所,医生说刀口太深缠了好几圈纱布也止不住流血,赶紧去卫生队吧。阿姨又一路狂奔把我送到卫生队进行了缝针,由于刀口太深里面缝了两针,外面缝了三针,至今刀口痕迹清晰可见。后来范美萍家转业去了山西,在此衷心地谢谢阿姨一路相救,恩情没齿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机场北门大院曾有过轰轰烈烈砸石子铺路的任务,家家户户齐上阵,主要是母亲和孩子们,谁有空谁就砸,我家这一排房子从东到西最能干的是兰丽,每次验收她家的平方数是最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蒋海芸即是同学也是好朋友,我妈和她妈,还有好几个阿姨(下图照片)同在机场生产科干家属工,做豆腐、酱油、醋和米酒。主要以豆腐为主,因为豆腐需求量最大,要保证部队供给食堂官兵食用。周一到周五分别给空勤灶、地勤灶、军官灶、大灶及各连队的一些小灶。只有周六家属们才可以排队每家限量买一点,去晚就没有了。记得那时的豆腐特别好吃,8分钱一斤。不是因为物资匮乏,而是卤水点豆腐,食材质量优良,加工技术过硬,全军都喜欢。真的是美味佳肴啊!成家后市面上买的是石膏点浆豆腐,2毛钱一斤,口感味道真的没法比,不客气的说,相差十万八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门大院的阿姨们,大多数基本上都是农村人出身,犹如《父母爱情》里安杰对江德福说的:你们这些军官怎么找的老婆都是王海洋他妈和老丁的老婆王秀娥一样。江问,这样的怎么了?按你说应该找啥样的?安答:应该找城市或我这样有文化的,至少不是她们那样的。所以,阿姨们只有极少数是城市有工作然后随军的,她们都安排在军人服务社上班。这些阿姨不仅自己长得好穿得洋气,给孩子们打扮得也漂漂亮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芸她家比我家晚走一年(第三批),那时心系机场,想念朋友。十月份的一天,便骑着烟台产的20吋飞蝶牌小自行车,去海芸家玩儿,曲阿姨还特意为我做了一道名菜:炸蛎黄。那是我第一次吃,可以说是色香味美,好吃的不得了!吃完了午饭,叔叔说:咱们家今年底也要走了,去大礼堂照张全家福吧。我说你们去照相我回烟台。海芸和老二海卫说:别呀,跟我们一起去吧!盛情难却我就跟着照了这张具有年代意义,非常珍贵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在整理这些照片时,突然发现,偌大的机场好像就这大礼堂是最佳拍照并能撑起门面的风景区,感觉再无其它地儿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我又骑着小自行车去牟平看望海芸和吴爱华。一年后吴爱华调回湖南了,再无联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5.5月结婚。刚开始,我和公婆住在一起,上面两个大姑姐都结婚了,小叔子在上海上大学。只有我们四人住在胜利路现万达商品楼对面,3楼5居3卧,离手表厂不远。海芸曾带着不满两岁的儿子乘公交车来我家住了一晚(当时坐公交车也不方便,一天只有两班车),早晨醒来一看,孩子半夜尿床了,海芸感到很自责很内疚。就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问她是否记得,她说当然记得,怎么能忘呢!再说一遍,对不起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芸家老三蒋鲁平、我家老三丁冬梅,她们同学经常聚会。有一年海芸母亲也跟着来了,并且在海芸的陪同下特意来家看我,很是感动😭 心里暖暖的,久久难以释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6年7月底,我下乡了。因为种种原因,孟芳年底才去的。所以,照片里没有她很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忘不了文艺复兴时,恢复了一些经典作品,像大型史诗《东方红》等。司务长孙振平去机场办事回来说,省歌剧团在机场演出,演几天不清楚。我 孟芳 孙萍就为了看一场歌剧《洪湖赤卫队》, 头天跟机场带队吕队长请假不准,最后三人软磨硬泡,外带撒娇说破了嘴皮,好不容易才勉强同意了。本想途中肯定能搭上一辆车,所以没带午饭没带水。不成想事与愿违,那年代没有面包车,更没有轿车,只有货车,可能是3人有点多吧,总之,没有一辆车停下来拉我们。没办法又不能回去,好不容易出来了再回去岂不是掉价吗!所以不得已,不惜代价从牟平步行走了一天,又饥又渴,累个半死回家后不敢说(其实父母一眼就看出来了),结果还没看上,演出在我们仨回去的前一天结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城工作我与傅爱国、宋丽华在手表厂,和田海宁是一个车间的,曾去广仁路她家玩过,后来调走了。与孟芳还有王秀英(小秀)的工作单位,同在环山路一条街上,我们经常来往,结婚后与王秀英基本上就了无音讯了。我母亲与孟芳的母亲是老乡,也可能是上天注定吧,缘分又让我和孟芳及同学知青组的王俊民,共同住在奇山小区并且还是前后楼。我们知青也经常聚会,上面的照片是11月底知青聚会合影,我剪辑下来后拼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文章里的故事是我青春的记忆,一直藏于心底。犹如一颗颗种子,几经风雨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的心早已爆满,再也撑不住。所以,今天愿:文字记录,一一过目,聊天叙述。虽然我们现在穿的不再是军装,吃的不再是军粮,听的不再是军号,住的不再是营房,但还是军人的脊梁,军人的衷肠。百听不厌的是军号,常唱不衰的是军歌,本色不退的是军心,生死不惧的是军威,终生不悔的是军旅,风雨不倒的是军旗,永远不变的是军魂,终身难忘的是军人情。感恩机场大院部队生活的熏陶,感恩生命中所有的相遇,有些故事稍纵即逝,任岁月洗去;有些故事地久天长,足够陪伴我们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首往事 年少青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机场大院 发小上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转眼夕阳 记忆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圈里相见 实属难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南地北 同一首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疫情放开 对己负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丁丁祝愿 姐妹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身心安康 知足常乐</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特别鸣谢:孟芳 蒋海芸 李丽君 吴玉峰 丁冬梅 热情相助并给予支持与配合。在此衷心地表示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中人物 只知其名 不知其字 可能有误 如有冒犯 敬请谅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声明:《机场往事》里面有的人不是同学,我仅凭记忆按照年龄大小,分别排序,主要是想极尽可能的把我知道的名字都写上。让大家一一过目,如果有人没写上,敬请谅解为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