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说中的平阳公主避暑楼

古镇娘子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十多年前,我刚在娘子关工作时就听说平阳公主的故事,传说绵山上那个墩台曾是唐平阳公主的避暑楼,可惜上部早已塌毁,台基也破烂不堪。从石料风化程度看,似乎与固关、加峪沟口的长城设施同为明代所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里的很多老人说,此避暑楼也叫南城楼,居高临下,可俯瞰绵谷地,可望唐宋承天军城、古寨,可观桃河、温河二水交流,此建筑原来有九门九窗,有皇家工程之风范,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时经常到上面乘凉观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个故事不知何时开始流传,真实性也难考证,目前可以看到的古书记载,恐怕只有嘉靖年间巡关御史王士翘编写的《西关志》:“绵山垴墩,冲要,离关二十里,防秋窑夫五名,军一名”。避暑楼的故事无论真假,但它原来的样子确实让人浮想联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相传,早在民国或清代的时候,井陉县某村的人们听某位风水先生说此楼对他们村有不好的影响,于是派人在夜里悄悄地拆毁此楼。也有人说抗战时期,数名日军在此驻守,强迫村民送水送饭,百团大战时八路军用炮火将其摧毁。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解放后墩台上绝大部分比较完整的青砖被运回村里修了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0年的时候,文物部门对此墩台进行了修缮保护,但未恢复原貌,主要原因也许是无法搞清楚原貌。施工过程中,工匠们将塌落到山坡上的石料基本上都运了回来,使其尽可能地修旧如旧,工程效果挺好。只是原貌不全,给人们留下了很大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近日,为揣摩避暑楼的原貌和功能,笔者画出草图,专门赴现场进行勘测,记录了较为详细的测量数据,为模拟复原建筑准备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墩台,主体建筑为砖石结构,南北长11.31米,东西宽10.98米,建筑面积124.1838㎡,属于规模较大的戌楼。南侧入口处有券形门洞一个、窗洞两个,门洞下方有台阶和门槛,门墩石是新补的,门栓孔径10㎝。墩台有四座石砌承重墙分列在中部位置,中间过道宽1.9米,东侧、西侧和北侧三个方向距外墙内侧约2.257-2.61米,外墙厚80㎝,墩台空地可供人们活动的总面积约70㎡。北侧中部可见排水石槽一个,可知这个平面上必有露天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外,墩台周边可见大量残砖(长38㎝)和少量小青瓦(板式,制造时间疑为清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现有残迹可以看出,此墩台主体建筑为二层结构。一层为台,是重力支撑砌体;二层为屋和天台,可供士兵居住生活和存放物品。考虑到防雨功能需求,二层上方还应有适当体量的瓦房作为管理用房,可以对屋面进行日常维护,战时还可以在露天的空地上燃放烟火,通报敌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