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丽水

落英缤纷

<p class="ql-block"> <b>秀山丽水</b></p><p class="ql-block"><b> ——江南秘境三日行</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开篇闲言</b></p><p class="ql-block"> 喜欢行走。对于火车有一种特殊的钟情!长长的,蜿蜒无尽,呼啸而来的,霸气,不由分说又强大精准的感觉!仔细一看再看,哪个站台,地标何种颜色,还有那个四个数字的火车编号,记一串相关数字,而找到可以暂时接纳自己的封闭空间的位置。在电影里,火车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铁轨,站台,承载的是对陌生远方的向往和想象,甚至背负着方向和迷茫,前进和后退,过去和未来等二元对立的意义。每当我在站台上等候火车,混迹在陌生人群里时,就莫名有一种飞跃的感觉!好像一颗心已经离开躯体,而灵魂也依附在火车上,开始和铁轨一起无限延伸!靠着窗,安静地看流动的山、漂浮的云、看溪流和田野,无所事事,相看两不厌,一无挂碍。好像一切都滞留在后方,而我所奔赴就是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是恋家的孩子,曾几何时,喜欢上推着行李箱走在拥挤人群里?神往远方。出发,告别,再见…演绎人生多种况味!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说“再也没有比旅行前的这一时刻更美的了,在这一刻,明天将要向你开启,给你承诺。”此刻,如此强烈感受到了美好。</p><p class="ql-block"> 殊途,相同奔赴!</p><p class="ql-block"> 透过人群,双向靠近的你我,建立的是多么亲切的关系呢?呼唤,招手,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明媚的样子。亲爱的旅人呀,我们一拍即合,说来就来,对于高温炙烤天气不管,对于别人的阻拦不顾~打定主意,如期如愿奔赴。</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古堰画乡篇(第一天)</b></p><p class="ql-block"> 因为名字,爱上你,并奔赴你。丽水,还有莲都,松阳,缙云,景宁~相信取名者是深爱这方土地,是有着浓郁乡愁的漂泊者!</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火车站出口处我看到她,等候我的儿时伙伴。呼唤,挥手,靠近,喜悦,激动。我们许久不相见,和她一起旅行是这趟旅行重要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丽水,我是慕其名而来的。那个汤显祖笔下“山也清,水也清”丽水,无论如何,有隐隐青山迢迢之水之地,适合夏日前往。带上想象,我放下对各种网络视频的阅读,我是希望亲临用眼睛发现用心灵去感受和山水碰撞出独到的意会,而这个意会能用文字传递一二!</p><p class="ql-block"> 坐K202可以到古堰。久候不至,错过了班次吗?无从知晓。一个哑巴不断用手比划,终究没能理解她的意思。看着她求助的眼神,着急无奈。最后她写在手心207,原来她在询问207何时抵达?终于207扑入视野。询问司机也可以到达古堰。可上车后才发现202和207是有区别的,时间有差别,虽终点一样。 </p><p class="ql-block"> 下车时,感受到当空烈日向大地吐火。时值酷暑,又是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候。但是好在有千年古木可荫护,曲折廊道可栖息,还有清澈悠悠的流水,绵延的山脉,蔚蓝的天空…这一切组合,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葱茏的蔓延的绿色对暑气似乎做出了止步的手势。蝉鸣空树林,七月古堰道!江南水乡的朴素风情,未加雕琢的自然气息,淡雅的诗意,古朴而静谧的氛围已经在心湖里荡漾开来了。坐下来,看看路径,商量行踪,决定去向。自由行的我们,图得就是自由。且行且慢且随意。</p><p class="ql-block"> 现场购票。切实明白古堰与画乡是两个独立景区。应该是规模不大,旅程不长,加来回船票,用一张通票把两个景点捆绑一起,以便留住游客,或者说彼此照应并不想冷落谁。画乡对于我们是个谜,计划今晚住画乡民宿,对这个画乡沉浸式感受。古堰画乡隔着瓯江,一个在江左,一个在江右,它们像一个家里出嫁的两个姑娘,隔江相望。其实风格迥异。</p><p class="ql-block"> “堰”是水利工程,就是让水到此暂缓流淌停下来休息的驿站。堰不是坝,它是拦水的,是隔而未隔。拦水材料有土垒的,有石筑的,形式有全浸的,有半浸的。半浸的有一排琴键般的石墩,我最喜欢在上面跳跃走,水在石墩间串流,形成汩汩流淌的水花水柱,好像石墩上跳跃的我变成触摸琴键的手,给我无限多的漫步水端的艺术想象。全浸的坝体淹没在水里,“古堰”就是全浸的。我们抵达望景台,已经是人烟散尽,周遭呈现一片人群去后的宁静,我如此近距离眺望通济堰,不禁浮想联翩。首先敬佩古人的智慧。古堰创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碧湖平原地势平坦,阡陌纵横,瓯江沿东缘而过,呈狭长树叶状,西南高,东北低,通济堰即根据其自然落差地理形势规划营建,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网系,据说是我国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成功范例。南宋绍兴八年,范成大主政丽水,修整并改为石头坝体,且在石头缝隙用铁水浇灌,这真是奇迹,滴水穿石,越千年而岿然不动!今人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一千多年以前,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以前只知道都江堰赫赫有名,而今知道隐藏在这样的古村里,有一古堰,在华夏水利工程史上一样闪烁着文明之光。诗人范成大改堰名为“通济堰”并撰写堰规,立碑勒石,至今尚存。通济堰,让我本能谐音并顾名思义一回,统统都受到这道古堰的救济!虽然臆想但也符合其实。毕竟一道古堰虽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灌溉体系,受益可想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在互交通道旁,建了一座文昌阁,供人留步歇足,窃以为,是提醒来往后人牢记先人功德,并有祝福意味,昌盛长存的悠久文化!古堰坐落的村叫堰头村,究竟谁先谁后,谁也说不清楚,大概彼此成全吧!村内之物皆用古字打头,如古巷、古道、古桥、古碑,古樟树,古埠头。徜徉其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远古时代。有一种仙气飘飘之感,而村庄又想到烟火人家。村中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阡纵陌横,沟渠如网。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樟树,干如车轮,柯枝如虬,蓊蓊郁郁,素素说地下根须不知道延伸到哪里去了。手机里留下他们的身影,可我更想长时间凝视他们,那是无声对白!其中一棵树,遭雷击,剩下不到五分之一树干,依附一层皮,依旧树枝伸展树叶茂盛,这奇迹一般的强劲之生命气息让我觉得这棵古树有了神的旨意,它守护古堰以及堰头村落,有一种神秘的护佑者的存在,让人觉得敬畏赞叹! </p><p class="ql-block"> 离开古堰,再渡瓯江,续上画乡游程。画乡是一个文旅项目,以古街为依托。据说这里是画家学子写生作画的绝佳之境。街头有两棵古香樟,中间有一古亭,取名曰 “ 双荫亭”。越过“双荫亭 ”,就是古色古香的老街。老街有明显修旧的痕迹,木石小楼,石板路两边门脸都是饭店,酒肆,画廊,陶瓷店,名点店。 画廊是老街主角,展的都是巴比松油画。我不会欣赏画,听说巴比松画派源自法国,画家忠于现实主义,一反传统学院式室内风景画创作方式,走向户外,观察大自然,在写生基础上创作风景油画,其特点是忠于自然实景,把明亮色彩作为画面基调。沿着江边走走,夕阳西下,帆影点点,船上有很多写生者,一切沉静下来,我们两也融入这样的画面里,脱离红尘,定格这么瞬间,仿佛自己也成了这长画卷里一道色彩,一个点!</p><p class="ql-block"> 相看两不厌的山水,虽我笔力不逮,但也属于我的胸中之境。</p><p class="ql-block"> 晚上还是回到丽水。坐瓯江边上,听涛声汩汩,享受清风徐来的美好了。还看到丽水处州城,还有地标性建筑物——应星楼“应天应地应人应愿”,一栋仿宋楼阁,修建地上9层,此建筑虽为后建,但其中也转载着不少当地非遗的文化,如古时名人、刺绣、畲族文化、剪纸、篆刻、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晚上,这座楼星光熠熠!</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松阳古村&云和梯田(第二天)</b></p><p class="ql-block"> 离开宾馆,打的前往松阳,没想到和的哥一打听一沟通,他竟然愿意包车一天十二小时,然后出价五百。想想古村落比较分散,松阳后去云和梯田,声东击西左冲右突地,天气如此炎热,包个车是刚需。于是答应,五百加过路费。毕竟节约了时间,节约了行程!于是在车上敲定了行程,估摸了时间并安排行程。的士师傅为了证实他的真实身份,还给我们看身份证。是松阳人,说自己生意亏本,不得以开车谋生,不然这点钱看不上。也罢,信以为真!因为此时说话氛围没必要撒谎。一路上,他和我们说起他辉煌过去,还有他比较出息的在军营的儿子。我总是很信赖陌生人,有时这样的信赖也产生于直觉。雷师傅一再强调自己从小就生活这一带,强调古村大抵相似,找一两个看看即可。当然这也是为他少走一些地提供理由,不过我们也认同并接受。我们选择陈家铺村和杨家塘村。 </p><p class="ql-block"> 陈家铺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村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是一个典型的鲍姓宗族村。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但村落的原始布局和建筑风格至今仍保持完好。漫步在村中的台阶小径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这个村落的沧桑与故事。素素的意思这里原来就是穷乡僻壤,只是时间变迁需要后来人感觉一下古村的风貌,是因为新奇。没错,正因为稀罕所以现在看起来,它们的存在成为独特的风景,哪怕破败沧桑,而岁月风霜累积到一定程度,绝对也书写成特别大的独具风韵的字体,无法替代不可超越。古村已经得到修缮。特别是一些民宿,已经装修成现代休闲模式,在这青山古村之间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存在。陈家铺村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充满了独特魅力,这些老建筑多由泥土、木板、青砖和石头建成,典型的阶梯式布局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在这些老建筑中,每一扇木窗都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雕刻着各种图案,如龙、凤、牡丹等,寄托人们淳朴的祝福和渴望。而那些飞檐上的塑像,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栩栩如生。我们蜿蜒顺着小路攀爬直抵山巅,一路有许多诗歌应景描述,比如,“一径通幽人不到,野鹤时下青松根。”虽然未见鹤影,我似乎自己也轻盈成云朵,漂浮在山际村落之间了。抵达山巅发现后山没有景象,当然这个古村就是适合眺望和俯瞰。沿着古村的主道就到达“先锋书店”,发现这个书店人影密集。据说这个书店的前身是五十几年前村里修建的村民礼堂,书店保留了原来二层木结构大空间的格局。透过大大的落地窗满眼是郁郁葱葱的山林,还可以到二楼的露台感受山间的微风轻轻拂过发梢。书屋都类似,关键她坐落在这样的古村深处,山林的深处,好像白云深处有人家那样的稀罕。这个被誉为最美的悬崖书店的确是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静心阅读的好去处。此外,村落里网红民宿还有一些咖啡店值得打卡,值得到此一游留下足迹。</p><p class="ql-block"> 离开此处,到达杨家塘村,杨家堂村村内20多幢土木结构的清代建筑依山而建,坐落于斜坡之上,错落有致、连绵成片,是松阳县典型的阶梯式传统村落,被称为“江南的布达拉宫”。就冲这个赞誉来的。杨家堂村保持了完整的“山水-梯田-村落”传统格局。村落周围对面山、屏风山、祖坟山、大山脚、上山头五座大山合拢,左右两翼山峦环抱,村前是层层梯田,潺潺小溪自东而西环绕村落。不过,这些古老的村落原住人迹稀少,总体没落,好像和所有其他的村庄一样,正面临消失趋势,只有个别老人然后寂静地在村口守望。</p><p class="ql-block"> 回到松阳午餐。然后买了一只盐水鸡。看了一下老街,商业化的老街还不如我们路桥的十里长街?也许是疲劳的审美。 午餐,品尝了地道的缙云烧饼。 </p><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们去了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她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有一角空地横空而出。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目力所及极其有限,但是它们的延伸似乎无限,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是盘旋陡立的天梯。这真是叹为观止的无法想象的一帧画面。有人叹息该秋天来,但是我相信一年四季她有着迥异的色彩和风景,也就是说你无论什么时候来,都会给你一份欣喜和新鲜的体验。而今梯田的夏季是绿色铺展的绒毯。浓浓的绿、层层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 翠绿叠印重,稻草人安静伫立,要知道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一切遵循自然依靠自然,又加上人类智慧,得到最合理化的开垦和保护。我们从梯田穿越而过,每个小块田地都有水顺地势而下,重复利用。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是自成一体的耕耘方式!</p><p class="ql-block"> 落日余晖,我们恋恋不舍离开了,告别门口那个巨大的稻草人和有那些乐不可吱的嘎嘎不停自由穿梭在稻田里的鸭子们!搭乘雷师傅车直奔回丽水城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缙云仙都(第三天)</b></p><p class="ql-block"> 今天一早起来,赶紧奔赴缙云。有诗云:“更到烟霞最深处,分明景物是仙都。”我们台州有仙居。都有一种仙气飘飘令人神往的烟云弥漫!昨天在松阳中餐吃的是缙云烧饼。店名居然给忘记了。老板以为我们看到大众点评去的呢,其实是一种碰巧。每当提及缙云烧饼,人们总会想起那融麦香、肉香、葱香、芝麻香、菜干香为一体的味道,表皮松脆,色泽金黄,内质软糯,咸淡适宜,油而不腻。这唇舌之间弥散的香气,回味弥久!</p><p class="ql-block"> 动车站到缙云。全国唯一一个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被誉为“人间仙都”,仙气飘飘所在地!希望凡尘俗子的我们也沾点仙气。</p><p class="ql-block"> 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丰富的黄帝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传,轩辕黄帝在缙云的鼎湖峰炼丹,丹鹤起舞,黄帝跨赤龙升仙,在鼎湖峰上留下一湖,名曰“鼎湖”。因黄帝又有“缙云氏”的号,“缙云县”由此得名。原来如此!火车上我们俩聊天很起劲,差点过站而没有下车。就在最后一瞬间,在车门关闭刹那,我们冲出来,惊险呀。还好还没掉东西。寄存行李,坐公交直达景区。公交车票只有1.5元。且只有我们俩。 </p><p class="ql-block"> 景区公交,先抵达鼎湖峰。要说山峰见过无数,而鼎湖峰从各个角度看它,都会呈现一种不一样的风貌,像是百变女神一般存在。好溪上游望去,鼎湖峰状如春笋,有如定海神针镇守绿水青山。在黄帝祠宇下的放生池边抬头仰望,鼎湖峰就象竖起的大拇指,被誉为华夏之大赞!挺拔的鼎湖峰正象是大地母亲伸出的大拇指,点赞手势让人有一种神奇的共情感,天地万物有一种共情的灵性之美!在鼎湖峰下仰望,雄伟的鼎湖峰象一把利剑直刺云天,我猜这正是鼎湖峰的血性所在,山峰总是有一种气势!凡顶天立地之万物,必有抵御邪魔岿然屹立的硬实力。千姿百态之美,实乃奇绝。我们顺着一团队,跟着也登缆车,至山顶,对视平视鼎湖峰。 </p><p class="ql-block"> 鼎湖峰被当地誉为“天下第一峰”,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高石柱之一,唐代诗人徐凝有诗赞之:“黄帝旌旗去不回,空余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这赋予浓厚文化的仙都,有了一种厚度!人文和自然有时无缝衔接,好像自然山水有了书写的故事气息。</p><p class="ql-block"> 接着去小赤壁。峭壁如屏,红白相间,犹如焰火烧过,和长江赤壁类似,由于规模较小,所以叫“小赤壁”。沿着长长的栈道行走,寻觅小赤壁踪迹。</p><p class="ql-block"> 在下洋村大桥上向西而望,对面山上就是有“仙都第一胜景”之誉的“婆媳岩”。有陌生人提醒我观看!仔细辨认,有点形象!仙都属火山岩地貌,孕育出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婆媳岩就是宝贵的火山地貌遗产。在小赤壁的峭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斑斑洞穴,穴径小的有40—50厘米,大的有100—200厘米。这些洞穴看上去形状像猛虎的足迹,所以叫做虎迹岩。相传,轩辕黄帝在仙都铸鼎炼丹时,命老虎守护在这入口处。</p><p class="ql-block"> 最后找到大肚岩,它在小赤壁的最北端,中部高高隆起,肚大如鼓。</p><p class="ql-block"> 这里山崖壁立,从古到今是记游题刻的好地方。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游仙都峰记》篇幅最长,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缙云县长欧阳忠诰任将袁枚的这篇游记刻上石壁。我仔细读了随园主人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多叙事为主,只有这么几句“石洞隆然,叩之应声,有小赤壁,有鼎湖,草树卉歙,高不可上。仙榜岩雉堞,横排可书数,百姓名“暘谷”,为溪水所啮,非梯莫登”略略交代描述。他表达的恰恰是“人生遭逢之奇”而已!</p><p class="ql-block"> 此行最后值得一写的是岩宕书房。看着手机导航,步行前往,顶着灼心烈日,寻找到久闻大名的延宕书屋。这是天成的岩宕景观,是人工采石留下的废弃采石场,经过岁月洗礼而形成。犹如温岭长屿洞天!书房内部别有洞天,岩壁上一柜柜书籍有序摆放,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底下的风景一览无余。被改造成的岩宕书房是一个露天书屋,抬头就可看见蓝天白云。随意落座,随机挑选书籍,随意喝杯咖啡,疲惫的旅程有了短暂的休憩。到处是摄影的人。只是下雨了,这露天书屋,书何以安身。大概书也是装个样子而已!</p><p class="ql-block"> 坐景区公交回火车站已经错过时间。我们搭乘另外公交,转车到火车站。晚上火车回温岭,她回杭州。三天旅程结束。</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尾声后续:</b></p><p class="ql-block"> 旅行结束。可三天的回忆将变成文字,沉淀在岁月深处。非常开心有友做伴,倾心相谈,并感受她细心温暖。有人说,旅行几重境界。其中“胸中有境”,一种为存境,一种叫会境。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此为“存境”,存境就是我们都是景塑造的,我们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仿佛全然忘记了自我,但俯仰之间,全是我们的人生。回来后,疏懒整理,消化回味。八月第一天,终于整理成文。</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的某一天,再次阅读,足迹可循。“只要文在,字在,情谊情境就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