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买话》

柳周

<p class="ql-block">  “买话”? 什么叫“买话”?话还要买吗? 是的,要买,要买真话!刘耳回到家乡瓦村,他的耳朵听不到真话了!家乡的所有人嘴巴似乎都是甜甜的,可是热情都只停留在嘴皮上,没有一个人招呼他进屋去坐一坐!大家都对他说些没油没盐、不冷不热的客套话。</p><p class="ql-block"> 刘耳住屋前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七个空蛋壳,这让他回忆起当年是怎么离开家乡的。那年刘耳和好同学明通各自带了四个鸡蛋,一起去公社也就是现在的瓦镇,准备到食品站换钱,然后去借书,买字典和方格稿纸。途中他们偶然遇见女战士正抢救一名战士,于是拿了七个鸡蛋(一个损坏)去慰问。明通在刘耳的说服中,无中生有地写了刘耳的“高尚”情操,反映了军民鱼水情,一文成名。部队给瓦村送来了大大的锦旗,瓦村也因此像每天有人娶媳妇似的,又敲锣又打鼓。刘耳成了全县的学习标兵,到处“传经送宝”,而且在“传经送宝”的途中抢救了一位落水的副县长,让领导感动。于是被提拔,从此离开家乡,变成了城里的国家干部。</p><p class="ql-block"> 七个鸡蛋的虚假故事换来了刘耳的人生飞跃,却丢失了友情、爱情以及人情。谁放的那七个虚空的鸡蛋壳?没有答案,但含义显然是讥讽刘耳的弄虚作假。在乡亲们眼里,虚假不止一件,还有游泳时被水轮泵绞死的明树也被吹嘘成烈士,“电视里的那些故事,我爷爷就说都是瞎编的”。看到这里,我联想起了田耳的《长寿碑》,为了申报长寿县,取得品牌和经济效益,然后脱贫,年龄都可以修改虚报,弄得老人不自在,反而去世,结果长寿碑上的母亲要改成祖母。这类故事早已存在,人们见怪不怪。刘耳虽有被冤枉之处,但也确实有所愧疚,“电视里的某些新闻,他一看到就马上尿急,也说不清楚因为什么。有一次还尿了裤子。从此以后,他就不再打开电视了。”</p><p class="ql-block"> 初到城里的年轻人很不容易,刘耳在接待乡亲时,连馊了的黄豆都舍不得扔掉,可见刘耳多么节俭!他的钱也来之不易,力所能及,确实难解众多乡亲之困,他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欠下了乡亲们的情感。而在乡亲们的心里,刘耳已经成了无情无义的外乡人。他的口碑是忘恩负义,连乡亲住院治病的十元救命钱都不肯借!如今,他的儿子已经是瓦城市市长了,“家里有人当官就是牛逼呗”,刘耳的生活处处有市长秘书细心周到的照顾,冰箱里塞满了高档食品,还有成箱的茅台酒,但乡亲们不会轻易地品尝,人们都敬而远之!“大家都怕见你,都不想见你。”刘耳自己也经常为儿子的追求提心吊胆。于是孤独的刘耳只能与鸡为伴。</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玉米粥、酸藠头和菜包是多么诱人!这些食品寄托了刘耳的眷恋!他多么想能跟村里的人们好好地吃一顿,那该有多好呀!但是家乡的老人家连一碗玉米粥都不给吃!老人家一天只煮四碗粥,上午两碗,下午两碗,没有多余!“你走吧!我不会给你吃的。”刘耳的乞讨倒了老人家的胃口,“那天她的玉米粥根本就没有吃完,她把剩下的都倒去喂狗了。”而“光棍会会长”请喝的“酒”是水!是冷水!回馈是何等的冷漠!但是能怪乡亲们吗?“你给村里的人,做过什么好事吗?”你离开瓦村后,连老人家的女儿把身体都给了你的深情,都忘记了,都抛弃了! 你以为你把老屋让出来给人住了几十年,就是好事?“那是你丢给狗的一根骨头”!经历了种种虚情假意,正如老人家的女儿竹子曾经所说:“你真的已经不是村里的人了。”你那么自私,故乡的百姓们还能对你有什么深情厚意?人都不会对你讲真话了!你要花钱请扁豆这样口无遮拦的孩子帮助,才能买到真话!扁豆这个形象让我想到了《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真话的孩子。老人家的女儿竹子生前留下一叠厚厚的书信,书信里一定写下了刘耳的种种无情,但刘耳没有全部打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刘耳的儿子终于因为贪婪犯事被抓了。权力、金钱、道德、情感,刘耳的困惑和尴尬就像患了前列腺炎,命根子出了问题,撒尿困难,痛苦难言。刘耳想请老乡亲用土方法治一治他的命根子。“只要天天能够顺畅地撒尿吃饭,就谢天谢地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故事传递出的感慨与伤怀,深沉而悲凉!</p><p class="ql-block"> 《买话》讲究谋篇布局,常有悬念,善于心理描写,时时拷问灵魂。但老牧民等人的形象还比较单薄,扁豆老练的对话也不太符合“小男孩”的形象,有编造的痕迹。但鬼子写《买话》之前就决定:要把这些人写成小说,而不是写成生活。“卡夫卡说,格里高利早晨起来变成了甲虫;塞万提斯说,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这可能吗?不可能,但我们永远记住了他们。我也想让刘耳成为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刚看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说句真话,初看书名,为之一惊,这可是一句名言,但看完之后,却只看到小民艰难,一地纸屑,再无惊响。《一句顶一万句》功力非凡,但缺乏陈忠实《白鹿原》那样的时代风云,也没有贾平凹《秦腔》那种当前农村的种种痛点。鬼子则敢于揭示当前的社会矛盾,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天地。《买话》里有个老牧民,原型是冯三四,冯三四是清末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的后代,他很勤奋,写了很多诗,出版了诗集,但是多年前鬼子曾经批评他:“老冯写诗千百首,不如人间一壶茶。”鬼子和冯三四是好朋友,他俩没有忌讳,是善意的批评。其实,世上多少文字“不如人间一壶茶”!那么,反映真情的《买话》就更显得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没有想到《买话》也有出殡时的喊丧,但《买话》的喊丧不仅悲壮,还有呼吁,又有乐观,昂扬向上,十分积极。那些讨不到老婆、还很贫困的光棍们十分出力地喊道: “老人家呀,你走好呀!我们都是,你的小孩!亲不亲生,不重要呀,我们都是你的小孩!”我相信,这喊丧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小说结尾,还有淡淡的忧伤,让人深思,而这正是文学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24年4月21日下午,由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广西民族大学影视创作中心主办的鬼子长篇小说《买话》新书分享会在南宁书城举行。照片中嘉宾自左向右依次为《广西文学》主编、广西作协副主席李约热、广西著名作家凡一平,《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作家鬼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教授,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主持分享会的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张柱林。右下角持手机拍照脱顶者正是冯三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