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记(3)

诸行是常

游过新疆,感觉很特别。新疆的确美,但是又绝对不限于美。 <h5><font color="#167efb"><b>大美新疆(本文所用图片皆取于网络)</b></font></h5> 新疆有三个多小时的时差。家里这边都半夜了,喀什才刚刚天黑。如果到国外,倒过时差之后,即与平日一样,可是,这里的钟点是相同的。于是就觉得早上不是早上,晚上不是晚上,有点怪怪的。<br>  这里民族繁杂,人籍莫辨。与人搭讪,难免遇到小尴尬。本以为此地维人居多,可是在阿勒泰和克拉玛依这些地方,本地人往往不是维族人。例如在禾木看音乐表演,两个演员就是图瓦人。在前往独山子大峡谷的服务区,与一服务员搭讪,问“你是维族人?”人家却说自己是哈萨克人。<br> <h5><font color="#167efb">禾木村演奏民族曲艺的图瓦人</font><b></b></h5> <h5><font color="#167efb">哈萨克人正在进行叼羊活动</font><b></b></h5> 在喀什街头遇见一群刚从酒店出来的妇女,穿着比较正规,手上拎着东西,仔细一看好像都是毛毯之类。看样子她们是刚从宴席上撤下来,手里拿的应该是东家的回礼。我们觉得有点新鲜,因为我们这边婚宴上分发的是香烟和糖果,只有白喜事才会出现毛毯或被面之类的东西,于是就想上前搭讪几句。她们态度挺客气,却是吱吱唔唔不大愿意和我们多说,这里有她们普通话说不流利的因素,但是我们觉着不仅如此。<br>  汽车行驶在乡村道路,偶尔看见村口有类似于保安的人员在守护,司机说这是“边界管理员”。上网查了一下,自治区的法规里还真的有关于“边管员”的内容。<br> <h5><font color="#167efb">边管员</font></h5> 新疆很大,新疆很美,新疆很重要,可是,之前我对新疆了解得太少了。<br>  新疆大,地利不均。有些地方是天然牧场,草长马肥;有的地方是黄沙一片,物乏人稀。偏偏这里还是通往中亚、西亚、波斯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东方大国生产的大量物资需要从这里贩往西方,西方许多稀奇的玩意儿,也要从这里贩往东方。所以这里就成了一个中间地带,一个宽广无边的中间地带。一方面僧侣、商贾,络绎不绝,人口渐趋繁杂;另一方面地大人稀,部族不断凝聚变迁。由于交通不便,因而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故尔有36国之称。北疆多牧,南疆多农,相比之下牧民有更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对于牧民来说,风调雨顺尚可,一遇灾害,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就会跨上战马,挥着弯刀,去南方抢掠,于是冲突就发生了。总的来说,自秦汉以来,北民与中原经历了三次大冲突,也是三次大融合,其民族主体分别是匈奴、突厥与蒙古。<br> <h5><font color="#167efb">丝绸之路</font></h5> 先说说匈奴。商周时期,西域及漠北分布着许多原始部族,其中最大的三个分别是分布在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东胡部落;分布在贝加尔湖和色楞格河流域的丁零部落;分布在阴山南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匈奴部落。匈奴,后来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隋唐学者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记载的少数民族,均归于匈奴。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们也是炎黄子孙。<br>  自烽火戏诸侯开始,匈奴便与天朝纠缠不清。秦末汉初,匈奴逐渐强大,控制了大部分西域地区,且屡犯中原,对西汉造成极大的威胁。结果被汉武帝一顿胖揍,后又死灰复燃。整个两汉时期,汉匈不断冲突,又不断融合。匈奴人有的被消灭,有的被吸收,有的被迫迁徙,据说有一部分西迁到了匈牙利,为那边的繁衍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汉匈斗争史,上下越千年,过程相当复杂,这不但是地盘的变动,更是灵与肉的冲撞与交融。直至魏晋南北朝,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br>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是匈奴却消失不见了,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匈奴没有文字,没有留下文化遗产;二是匈奴残暴无良,不讲忠信,反复无常,扮演反面角色居多,终为国家所不容。<br> <h5><font color="#167efb">匈奴人</font></h5> 接着说说突厥。据说,突厥祖先出于中亚乌兹、萨哈一带,本属匈奴一支,被邻国所灭,遗一子,被母狼收养,与之交合,生十子,生性凶残,以狼为纛。公元6世纪中叶兴起于阿尔泰山,灭柔然,建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势力渐大,直逼大唐(其中诸多事端不提)。公元630年,唐发兵击败东突厥;657年,唐联合回纥灭西突厥。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反叛朝庭,建立所谓后突厥汗国。744年,唐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回纥首领因功封汗,建立漠北回纥汗国。突厥人打落凡尘,渐渐融入各民族。<br> 与匈奴相比,突厥出现得晚,折腾的时间较短。虽然最后也消失了,与匈奴不同的是突厥文化对亚欧大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6世纪中叶,突厥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在鄂尔浑河、叶尼塞河流域使用,复盖了今蒙古国、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国新疆、甘肃等地,是后来维吾尔文的基础。<br> <h5><font color="#167efb">突厥 人</font></h5> 再说说蒙古。前面曾经提到“东胡”,蒙古族就是在东胡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容纳漠北的猎人和牧民发展而成的部落联盟。4世纪中叶,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的蒙古人被称为“契丹”;居于兴安岭以西的蒙古人被称作“室韦”。 后来又都被称为“达怛”,亦作“鞑靼”,其意为伟大的征服者。至12世纪,蒙古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终于诞生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铁木真。<br> <h5><font color="#167efb">少年铁木真</font></h5> 铁木真他娘本来是人家的老婆,1161年被他老子也速该以“抢亲”的民俗抢来做自己的老婆。那一年也速该生擒了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家人来报,说他老婆生了个儿子,也速该一高兴,就给他儿子取名叫做“铁木真”,意为“铁之精”。铁木真雄才大略,逐步统一了北方各个部族,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h5><font color="#167efb">成吉思汗出征</font></h5> 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至中国的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因此,有一段时期,中原这边是元朝,新疆这边是察哈台汗国。那么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回过头来看看新疆的文化如何。 <h5><font color="#167efb">蒙古人</font></h5> 维吾尔族曾经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和察合台文。<br>  突厥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使用时间大约在6~10世纪,涵盖了鄂尔浑河、叶尼塞河流域等地区。现在只能在一些碑铭和抄本上看到,其中《暾欲谷碑》、《阙特勤碑》等是突厥文的代表性作品。<br> <h5><font color="#167efb">写有突厥文的8世纪碑文</font></h5> 回鹘文起源于叙利亚、乌兹别克一带,实际上和波斯文差不多,也是拼音文字,自9世纪至15世纪主要在中亚和新疆等地使用,至今还有大量文本存在。 <h5><font color="#167efb">回鹘文</font></h5> <h5><br></h5> 察合台文,是13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操突厥语的民族使用的文字。它是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突厥民族语言的音素文字,因通行于察合台汗国而得名。现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础上参照其它突厥语民族的文字改进而成的。 <h5><font color="#167efb">察哈台文</font></h5> 综上所述,新疆一带虽然很早就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匈奴和突厥时代与中原对抗多于合作,因此,对他们来说,中原属于前线,西北属于后方,所以他们最终选择并固守了中西亚的文化和信仰。蒙古崛起以后,大水漫灌整个亚欧,在民族亲和方面,蒙古族显然属于北方家族。因此,在元蒙这一块,他们虽然在强大的汉文化面前无可奈何,但是在其他区域他们奉行的是西北文化,蒙古的文字,也是在回鹘文的基础上创造的。至于满清,从根本上说也属于北方家族,满文也是在回鹘文的基础上改造出来的。只是满人当家做主久了,鉴于巨大的文化差距,倒过来把汉文化当做主流,满文反而退而求其次了 <h5><font color="#167efb">维吾尔文</font></h5> 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我们面临的民族工作有多大的重量。康乾时代虽然定下了版图,但是真正的民族工作是从建国以后开始的。和平解放、进疆垦荒、政策倾斜、对口支援,种种利疆措施就不细说了。我想说的是,如今前往新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2023年新疆接待游客2.65亿人次,各大景区人满为患。但是给人的感觉,这是另外一个循环系统,与当地民众基本无关。我想,要使两颗心走到一起,首先要让两个人走到一起。增加民族亲和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走到一起。如果互为藩篱,再好的政策也是枉然。因此,文族部门能否动动脑筋,如果哪怕是把这两三亿人中的十分之一,与当地民众真正交流起来,那将一件多么美妙而又快乐的事啊! <h5><font color="#167efb">如今到新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