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p class="ql-block"> 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目前普遍认为EB病毒是一种可以诱发癌症的病毒。主要感染两种细胞,如果感染的是B细胞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淋巴瘤;如果感染的是上皮细胞可引起鼻咽癌和胃癌等恶性肿瘤。</p> <p class="ql-block"> B细胞表面的EBV受体(CD21)也是补体C3D成分的受体。上皮细胞的EBV感染导致病毒复制好产生。当B细胞在体外被EBV感染时,他们会转化并无限增殖。</p> 形态 <p class="ql-block"> EB病毒呈圆形,直径180 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核样物为直径45 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与细胞融合等功能。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致病源,EB病毒与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免疫低下或缺陷者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霍奇金病和移植后恶性淋巴瘤均有相关性。抗VCA IgM阳性、抗VCA IgG阴性和抗EBNA1 IgG阴性常为EB病毒初发感染;抗VCA IgG阳性、抗EBNAI IgG阴性提示EB病毒近期感染;抗VCA IgG阳性、抗EBNA1 IgG阳性多般为 EB病毒既往感染。</p> 临床意义 <p class="ql-block"> EB病毒的传染源是病毒携带者和病人,病毒可在人的咽部上皮细胞内长期存在并繁殖,然后释放到唾液内。所以病毒主要通过唾液(口-口)、飞沫等传播,极少数经输血传播。</p><p class="ql-block"> EB病毒感染伴发呼吸道感染者高达40.5%,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症状显著。</p><p class="ql-block">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扁桃体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眼睑水肿、皮疹、外周血异型(反应性)淋巴细胞增高。大量“反复发热”就诊的患儿,若存在咽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经一般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需注意检查细胞形态,必要时行EB病毒抗体及EB病毒DNA检查鉴别诊断。此外,呼吸系统表现还会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状为鼾音、气促等),肺炎(表现为发热、干咳、气促、肺部听诊可闻湿啰音等)。</p> <p class="ql-block"> EB病毒目前暂无特效抗病毒药,临床多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伐昔洛韦进行治疗。并且是因更昔洛韦可能有可能出现骨髓抑制,但是不晓得是抗病毒药物导致的还是EB病毒引发的骨髓抑制。盐酸阿比多尔具有诱导干扰素生成及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调节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病毒。</p><p class="ql-block"> EB病毒还可以导致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是一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反应增生性疾病。正常情况下吞噬细胞清除我们人体内入侵的细菌及衰老细胞,但当吞噬细胞过度活跃时会将我们正常细胞吞噬,严重侵犯人体组织及器官,引起 DIC、肝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