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史记》有一个必定绕不过 的城市—韩城。韩城古称“龙门”,是传说中鲤鱼跳龙门的地方,也是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韩城作为文史之城,有“华夏史笔惟司马,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从最中原的郑州出发,行驶约4.5个小时便能抵达位于韩城的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有人说博物馆是文化的“存储卡”,历史的“解码器”。今天我们即将打开芮国遗址博物馆这张“存储卡”,揭开古芮国的神秘面纱,了解史上首位掌握王权的女性—芮姜夫人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芮国古墓群的发掘是盗墓猖獗时,考古学家为保护古墓抢救性发掘的无奈之举,据说盗墓贼最疯狂时,和考古队同时挖掘,只是运气不佳,没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盗洞</p> <p class="ql-block"> 《左传•桓公》记载:“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这个曾经打败大秦帝国的周王朝诸侯小国,在历史长河中几乎已被世人遗忘,但是随着考古发掘,这个沉寂了2800年的古国,再次进入众人视野。遗址中以墓葬遗迹还原西周礼制和丧礼葬俗,以出土文物描摹社会图景和生活风貌,以考古发现补写芮史脉络和时代格局…游览其中,我们从一件件珍贵文物中,一窥当年古芮国钟鸣鼎食、金玉璀璨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我们依次穿过博物馆三层大门: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大门、展馆大门。大门修建的雄浑大气。</p> <p class="ql-block"> 展馆分上下两层,一层是特展,曾经展出过打击盗墓活动的成果,目前没有开放。二层分4个展厅,以“古芮寻微,故国韶光”为主题,再现考古发掘现场和灿烂的芮国文化。</p><p class="ql-block"> 芮国是一个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诸侯小国。周成王在位时建立芮国,国君称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相当于宰相。春秋时期,秦穆公灭芮国。芮国共约4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七鼎六簋的钟鸣鼎食:7件鼎的形制纹样相同,大小相次,6件簋的形制纹样大小都相同。</p> <p class="ql-block"> 这座龙纹铜簠看着有点眼熟,博物馆的的一座建筑就是仿照的这个造型吧。</p> <p class="ql-block"> 镇管之宝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玉器代表,距今已5600余年。它肥首大耳,圆眼凸起,面上隐隐有数道褶皱纹路,身体卷曲形成首尾几乎重合的环形,煞是可爱。红山文化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活跃在辽河流域,而这件玉猪龙却出土于位于黄河流域,距今2800多年的芮国国君夫人芮姜墓中,实在令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 梯形牌组佩出土于芮姜夫人墓中。据工作人员介绍芮姜夫人墓出土文物571件,她的身上铺满了珠链玉坠玛瑙,尊贵之极。这位芮姜夫人有个儿子叫芮伯万,他身为芮国国君却风流成性,疏于朝政,于是被芮姜夫人赶到魏国去了。这件事情被周桓王知道了,立刻派秦国出兵去教训把持朝政的芮姜夫人,没想到芮姜夫人亲率军民击退秦军,于是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左传•桓公》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玉握</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咋舌的是芮姜夫人墓中还出土了六件小巧而精致的青铜器,它们放置在芮姜夫人手部不远位置,据考古人员推测,它们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把玩的“弄器”,其中最精美的就属镂空龙纹方盒和套鼎。</p><p class="ql-block"> 弄器虽然是用来把玩的,但也会有点实用功能,比如这件镂空龙纹方盒可以用来放香熏。这件青铜器盒体下面铸有四只老虎,身躯微微拱起,仅用肩部支撑上面的重量,老虎腿关节部分,各穿有一个小横轴,轴上附着一个圆轮,器物可凭借轮子在地上滚动,足见设计之精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与众不同的是这件套鼎,它由一大一小两个鼎套叠在一起,两个鼎形制基本相同,套鼎的脚是4个裸体女奴造型,她们双膝跪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奴隶社会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七璜联珠组玉佩出土于芮桓公大墓,佩挂在墓主人芮桓公胸前。它由七件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玉璜、一件圆形龙纹玉佩和727颗红玛瑙珠共同组成,在璜与璜之间用三排玛瑙珠连接,整体成龙形。器物表面抛光整修,柔润细腻。</p> <p class="ql-block"> 这套剑鞘是国内首次见到的镂空金剑鞘和玉剑。它产于不同时期,兽面纹玉剑产于西周晚期,镂空龙纹金剑鞘产于春秋早期,据称是芮桓公得了周王朝赏赐的玉剑后自己配制的剑鞘。玉剑为青黄玉受沁呈棕褐色,剑锋作柳叶形,剑体中间起脊线,剑柄前端作兽面纹,兽耳部还有穿孔,为剑格,下端呈长方形,底部有切割痕。金剑鞘上刻三组12条龙纹,把商周时期吐长舌,或有角,或无角的夔龙形象整体集合在这一器物上,让人惊叹古人的精巧技艺。</p> <p class="ql-block">煤精石组合项饰</p> <p class="ql-block"> 此铜钲的出土为铜钲用法提供了实证。在墓中钲与建鼓出土在相邻位置,建鼓下方有立柱,因此推测钲可能是斜插在建鼓的立柱上进行演奏。</p> <p class="ql-block"> “錞于”是古代军队的打击乐器,常与鼓配合,用于古代战争中指挥进退。古人有“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的说法。这里的“金”指的是青铜器,这就是“鸣金收兵”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这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錞于,将錞于出现的时间提前了几十年。过去认为錞于率先出现在山东半岛,随后影响到南方再传向北方。而此錞于的出现加大了王畿地区首先出现錞于的可能,有助于将錞于这种乐器的发展过程补充完整。</p><p class="ql-block"> 这件青铜錞于整体呈椭圆筒形,上宽下窄,如一座巍峨的穹顶。宽阔的肩部,如鼓起的风帆,腰部收紧,线条流畅。平口设计,顶端正中的半环钮,素雅别致。整件器物虽素面朝天,却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还原了芮国人的饰棺之仪,展现了考古遗址中提取的周代贵族棺饰柳翣和鱼跃拂池葬仪。</p> <p class="ql-block"> 一座藏在黄河边小村庄中的博物馆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唤醒了一个2800多年前的小国,吸引我们进一步去探索韩城这座蕴含深厚历史的古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