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初次知道磁器口的名字,还是几十年前在长篇小说《红岩》里。那个年代,有许多革命者潜伏在重庆的郊区磁器口,例如化名华子良的疯老头韩子栋。当“红岩上,红梅开……”的歌声响彻神州的时候,江姐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便耳熟能详了,而曾经卧虎藏龙的磁器口却其名不彰。不过在我的心里,磁器口却鲜明而模糊地存在着。鲜明自不必说了,模糊是因我并未去过那里,想像不出那个神秘的地方是什么样子。</b></p><p class="ql-block"><b> 今年五月,女儿虹霞在策划重庆成都八日游之时,并未与我勾通,就将磁器口列为必至之地。这就是所谓“知父莫如女”吧,所以当我走进磁器口的时候,心情是愉悦而期盼的。</b></p> <p class="ql-block"> 磁器口位于沙坪坝区东北部嘉陵江畔,距重庆市中心15公里。停车场在后街附近,所以我们要从后街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 景区门外有一只巨大的茶壶,许多游人在拍照,外孙女妙妙欢快地跑过去排队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走了不远,我惊异地站住了。眼前呈现的是一个下沉式广场,周围是依山就势建起的吊脚楼集群建筑。我被震撼了。古镇 !我从来不知道,磁器口竟然是风格迥异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 吊脚楼广场边的揭示牌显示:磁器口古镇始建宋代咸平年间,距今已一千多年。明清时期瓷器渐渐成为镇里的主要产业,最发达时“蜀瓷厂〞 多达七十多家,每天江边码头进出货船达三百多艘,商服业也随之兴旺。这些商人们渐渐地称这里为瓷器口,这样更为贴切、顺口,因为瓷与磁两字相通,又被叫为磁器口,直至今日。</p> <p class="ql-block"> 在我去过的地方也曾见过一些吊脚楼,多是临水或靠山的房屋,有一半是搭在水中或空地的柱子上。磁器口古镇的吊脚楼则是成排连片,风格多样,层次清晰,高低错落,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古朴典雅的木制建筑,与远处市区的高楼广厦相对比,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时空错位感。</p>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在东北一个“地无三尺平”的小镇长大,如今走在磁器口古镇也是上坡下坎的街路上,恍然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我就听说了一句话: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走在或宽或窄的青石板路上,仿佛与历史交融在一起。脚下的每一块石板,似乎都能讲述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留下的是散不尽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异样的风貌,不同的美食,这种用金桔做成的桔饼,我就是头一次见到,既便在盛产金桔的粵桂闽也不曾见过。</p> <p class="ql-block"> 左转右折,来到了古街区的正街,也称明清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虽然是主街,石板路看上去也就五六米宽,最窄的地方只有三米多点。有意思的是,路较宽两边的房子就高些,路窄两边的房子就矮一点,比例很是协调。</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居民宅院和商业店铺,<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多为清末和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有典</span>型的西南山地建筑特征,随坡就坎,不拘成法,层叠参差,韵味隽永。</p> <p class="ql-block"> 在古街上逛着,无意中听到一个导游向游客解说着:这里仿佛是唐宋明清延至现在的一个清淡的梦……。我觉得这样的形容不为过,抬眼看看那些雕梁画栋门棂窗花,都应该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一个身着民族服饰的重庆妹子在街边亭亭玉立,像是在等什么人,也许是在为自已的店招徕生意。</p> <p class="ql-block"> 妙妙与外公不同,对古色古香的东西兴趣缺缺,在路边店里编了几条彩辫,这才有点高兴。</p> <p class="ql-block"> 磁器口古镇有多处文化遗产,宝善宫是建于清代中期的道观,抗战期间这里被改建成小学,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曾在这里就读四年多。至今这里仍保留着丁先生用过的课桌。</p> <p class="ql-block"> 打糍粑的老汉,穿戏服的帅哥,与刚才看到那个民族少女,都是在街头上表演,都是招徕顾客的手段。</p> <p class="ql-block"> 只有观剧园这样的小剧场,才能看到川剧、变脸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艺表演。</p> <p class="ql-block"> 巴渝风格的茶馆,在不多长的老街上就有十来处。重庆人喜欢喝茶摆龙门阵,相信这些茶馆必定会留下过历代文人名士的足迹。仅在八十年前的抗战时期,傅抱石、巴金、冰心、徐悲鸿、李四光、郭沫若等许多名人在这里工作、教学和创作,丁肇中、周光召、朱光亚等一代精英在这里就学成长。</p> <p class="ql-block"> 古镇历史厚重,遗存甚多。在与正街相交的横街边,有一处建于唐代的宝轮寺。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被四叔朱棣纂位,带着几个大臣逃出南京后削发为僧,流亡在西南各省,曾在宝轮寺隐修,终日晨钟暮鼓参禅打坐,托钵化斋粗茶淡饭,一待就是5年。因“帝隐于寺”,宝轮寺又被称为龙隐寺。</p> <p class="ql-block"> 正街尽头是嘉陵江边古渡口,高大的红木立柱牌坊巍然耸立。据说此门原称“隐龙门”,想来也与“帝隐宝轮寺〞有关。现在称为“迎龙门“,则更为喜庆吉祥。倒是悬挂在木柱上的那幅楹联,读起来让人心潮鼓荡,意气风发:“潮涌大江流凭栏时气壮嘉陵胸怀沧海,风动千嶂行极目处尧天歌乐禹甸民安”。</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年老恋旧的缘故,我对古城古镇古村老街情有独钟,只要外出旅游,总是尽可能找这样的景点逛逛,这些年写下的这类遊记也有二十几篇了,而且一直兴致不减。</p> <p class="ql-block"> 毕竟年纪大了,体力不济,有的地方也只能伸头探脑地瞅瞅,拍拍照,无力去寻幽揽胜了。听说古镇还有文昌宮名人墙等景点,很想去,腿脚却不给力了。不过心里并不觉遗憾,有此一游,足矣。</p> <p class="ql-block"><b> 赞美磁器口古镇的诗词文章有多少,我还没看过。但是我觉得正街入口黄桷坪牌坊的楹联就很传神:"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磁器口古镇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景象,白天人们和睦相处,夜晚灯火辉煌,展现了古镇的繁华与热闹。这句话不仅概括了磁器口的日常景象,也体现了其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 距磁器口古镇一游已经有些天了,古镇美景每每入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潇洒男人</b></p><p class="ql-block"><b> (美篇号1906508)</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甲辰年六月二十二 于牡丹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