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海外之旅—柏林见闻

蕙质兰心

<p class="ql-block">蕙质兰心</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6230234</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柏林游览。</p><p class="ql-block"> 若要问我,来德国最想看的是什么?第一个是新天鹅堡,第二个就是柏林墙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柏林墙的存在。成年之后,也知道柏林墙被推到了,东德、西德统一了。其中的历史和细节,则是本次旅游才知晓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纠正了我的一个概念。一直都都以为柏林位于东德西德的中间,被“柏林墙”一分为二,一半位于东德,一半位于西德。但事实是,整个柏林都位于东德境内,西柏林只是西德位于东德的一块飞地。柏林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东德政府围绕西柏林建立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柏林墙的修建隐秘而迅速。总长度156公里、高3.5米、厚20厘米、“L”形的混凝土墙仅用2天时间便“拔地而起”。此后,随着时间推移,和逃亡者挑战的升级,它也不断在加高、加固、加防,最终成为相隔150米的两堵混凝土墙,其间是有着铁丝网、电网、瞭望塔、巡逻警犬的“死亡地带”。</p> <p class="ql-block">  然而,“有压迫就有反抗”。柏林墙建立28年来,共有11万人尝试去翻越柏林墙,仅有约5000人通过各种方式(蒙混、飞奔、跳楼、开车闯关、藏身汽车后备箱、挖地道、造潜艇、坐热气球、自制索道等,俨然一场关于翻越柏林墙的创意大赛),成功实现肉身翻墙。还有180人因此而丧生,其中有61人是被边防哨兵给枪杀的。</p><p class="ql-block"> 在勃兰登堡门附近,有一处地方,铁网上绑着一排醒目的白色十字架,上面有人物照片、文字和鲜花。祭奠的就是上述61个因穿越柏林墙而被哨兵枪杀的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拍下了其中一个,并用翻译软件翻译了一下。18岁,多么好的年龄,多么年轻的面庞!</p> <p class="ql-block">  他是第一位在逃亡中死于枪击的东柏林市民。</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位“逃亡者”的故事是这样的:1961年,18岁的彼得·菲西特和朋友一起翻越柏林墙。朋友成功地跨过了铁丝网,彼得却没那么幸运,他已经爬到了柏林墙的顶部,只需要再加最后一把劲,就可以达成目标,就在这个时候,枪声响了……。彼得滑落回柏林墙东侧。身中数弹的彼得倒在柏林墙下,血流如注。他就这样在墙下躺着,没有一个东德警察前来管他。</p><p class="ql-block"> 彼得不停地呼喊救命,喊声惊动了西柏林一侧的边防军人。军人们扔过来一个急救包,但是太晚了,彼得已经失去了自救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彼得终于停止了呼吸。他的血已经流尽了,在他蓝眼睛里最后映出的,依然是东柏林。50分钟以后,东德警察抬走了他的尸体。</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个都壮烈凄美、催人泪下。</p> <p class="ql-block">  柏林墙共截断192条街道,32条铁路,8条轻轨、4条地铁、3条高速公路。时至今日,在柏林的一些路段的地面上,还特意保留有柏林墙的“遗迹”——一条贯穿旧城20公里长的石头小径,显示柏林墙曾经的位置和走向。</p> <p class="ql-block">  最终,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将一个城市分割30年之久的柏林墙还是倒塌了。拆除柏林墙的行动最初是从用锤子砸开始,后来渐成星火燎原之势,最后直接动用了推土机和挖掘机。在畅快淋漓地“墙倒众人推”的同时,幸好还尚存一丝理智,保留下一部分,作为历史的印证。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柏林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  1990年,德国政府将所剩余的长达1316米的柏林墙分为180块,邀请来自21个国家的180位艺术家在墙上绘画(可惜没有中国画家)。它们的主题内涵基本都围绕当时柏林墙倒塌前后的故事和情绪展开。画家们用画笔和喷漆在墙上留下了饱满的色彩和奇趣的想象力。把原本冰冷的一道墙装点成缤纷的画廊。</p> <p class="ql-block">  画作中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所要传达的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懂的,这里只能挑几幅</p><p class="ql-block">“看得懂”的,记录如下。</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Dimitri Vrubel的《兄弟之吻》,意在讽刺冷战时期前苏联和东德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如今,它成为柏林墙的“名片照”。</p> <p class="ql-block">  德国女艺术家1990年反战作品《和平鸽》。一对和平鸽各自嘴衔着红丝线,共同串起勃兰登堡门。反映了东、西德人民希望和平和自由的共同心声。</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将德国国旗与以色列国旗融合之作。 纳粹与犹太,这是德国人对血淋淋的历史的直面和反省。</p> <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也是用了德国国旗🇩🇪的黄、红、黑三色,绘制了手脚相连的人物,表达东柏林和西柏林应该是一体而不是分割的。</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作,一辆行驶中的轿车破墙而出,形象地展现了东德人民一直以来的诉求。</p> <p class="ql-block">  这面墙上,作者邀请世界各地的路人在墙上留下手印,表述隔离期间柏林墙是不能触碰的死亡地带。</p> <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表达的意思是,在每一面墙下,都曾呼吸着一群渴望自由的生命,他们终将汇成一股冲决一切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关于下面这幅画,导游的解读是:第一幅个窗口:莫斯科有红墙,美丽的墙;第二个窗口,中国有万里长城,世界上最伟大的墙;第三个窗口:在世界各地都有墙;第四个窗口:而在柏林有什么?有柏林墙!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分割我们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标志,砂岩建筑,仿希腊雅典卫城的廊柱建筑风格。它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德国的历史变迁,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曾经的勃兰登堡门,成为东西德之间的边界,和柏林墙一起见证了德国近半个世纪的分裂,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它成为了德国统一的象征,和平、自由和团结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在勃兰登堡门附近,有一个叫“新岗哨”的纪念馆,最初是一个普鲁士士兵的休息站,后改为阵亡将士纪念馆。十几米高、几十平米大的展厅,幽暗空旷,屋顶上有个圆圆的天窗,一束光从天射下。在光束的前面,有一尊黑色的雕像——母亲与亡子——一个悲伤的母亲,怀抱着在战争中死去的儿子,蜷缩在地上。一个简单的雕塑,不加渲染,却能刺痛人心,让人体会战争的伤痛。据说每年5月8日,二战结束纪念日,德国的领导人都会来新岗哨战争与暴政牺牲者纪念馆献上花圈。</p> <p class="ql-block">(上图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  当年,在柏林墙之间设有数个检查站。柏林墙拆除后,检查站也都消失了,目前只“保留”了这一个,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ie)。当时这里是东、西柏林间盟军军人唯一的出入检查站,也是所有外国人在东西柏林间唯一的一条市内通路。</p> <p class="ql-block">  查理检查站的北边,立有一块牌子,一面是“伊万”代表苏联士兵,伊万的背面是“查理”代表美国士兵。</p> <p class="ql-block">  在柏林的街头,还有很多大型展板,题材都与柏林墙有关。比如一位女士对着破了洞的柏林墙拍照,还有“华沙之跪”。1970年12月7日,西德总理勃兰特在二战华沙犹太人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的一跪,震惊了世界,当时最广为人知的一句是“德国总理跪下去了,德国人民站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参观景点是间谍桥。该桥名为由钢铁铸成,横跨东、西德。桥身被漆成绿色,西德的一侧为浅绿色,东德的一侧为深绿色。桥的两头,还竖立着一些战争留下的断墙残壁。让这座桥名声大噪的是美苏多次在桥上交换间谍。</p> <p class="ql-block">  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区,我们的大巴车路过一处场地,排列着大小不同、高矮不一的一大片黑灰色方形水泥主体。导游告诉我们这是美国纽约犹太裔建筑师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臭名昭著的纳粹宣传部原址上,设计建造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群”,2711个纪念碑,占地近2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足球场大。2711这个数字,是建筑师根据纪念地的面积而定的,它没有象征意义,与被害人数字也毫无关系。纪念碑群没有形象的雕塑,没有刻骨铭心的碑文,仅是通过这样一种抽象的方式,将一段集体记忆无声地重现,同时,将德国人真诚的反思渗透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据说,碑群下方是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欧洲犹太人当年惨遭纳粹德国迫害和屠杀的历史资料,播放每一位受害的犹太人的名字,据说每天24小时不停地播放,播完需要6个半月。</p> <p class="ql-block">(上图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防止二战历史重演,德国对二战和纳粹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刻反思,并利用法律、教育、公共机构、政要参加纪念活动等形式来保证这种反思一直进行。这种反思,我们每一个来到德国的人都能感受得到。</p><p class="ql-block"> 德国用自己直面历史、弃恶扬善决心,和过去一刀两断的良知与勇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谅解、信任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2024-08-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