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北方大学医学院</b>,何许院校?这个名不见今传学校的前世今生是什么?为解释疑问,并深度了解“<b>北方大学医学院</b>”,前些时间专程去<b>北方大学创建地</b>邢台<a href="https://www.meipian.cn/54sggena"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b>走访“北方大学”旧址</b></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院系设置</span></p> <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5日,<b>北方大学</b>正式成立于邢台,首先设立了行政学院、工学院、<b>医学院</b>、文教学院、财经学院,五个学院和财经研究室、历史研究室两个研究所。1947年迁到长治后,又设立了农学院和艺术学院(原文艺研究室)。</p> <p class="ql-block"> 当年这个<b>北方大学</b>的简称也是“<b>北大</b>”,不过,此“北大”非彼“北大”!</p> <p class="ql-block"> 在邢台市南关以西的中华基督教会-北方大学校部旧址和邢台学院校园内直隶第四师范-北方大学医学院旧址的两个展馆中,都看到有“北方大学医学院”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与诸多高校的血脉渊源</span></p> <p class="ql-block"> 恰逢“旧址”负责人在接待什么领导和记者,发现我是“北方大学医学院”的后代,顺便也让我讲了讲北方大学医学院的那点事。略感遗憾的是,在展厅“<b>北方大学与诸多高校血脉渊源</b>”的图表中,竟然没有看到“医学类院校”。这方面我还真知道一点,建议增加:50年代的“<b>第一军医大学</b>”、1978年恢复高考时的“<b>白求恩医科大学</b>”、今天的“<b>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b>”,就是源于当年的“<b>北方大学医学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校史</span></p> <p class="ql-block"> 在<b>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b>校史及“<b>白求恩医科大学</b>的前世今生”中,很容易追溯到,他们的前身就是,<b>北方大学医学院。</b>然而这里<b>北方大学医学院</b>再往前的溯源,仅仅到1939年的卫生教导大队或前总卫生学校,看来准确性还是差了一点!</p> <p class="ql-block"> 根据我手中老爸留下的<b>《烽火硝烟中的白衣战士》续一</b>中的记载,北方大学医学院最早起源应该是诞生在1937年12月的八路军<b>129师医生训练队</b>!</p> <p class="ql-block"> 为好好挖掘“北方大学医学院”的历史,我第一次(原来仅仅是翻阅)仔仔细细把<b>《烽火硝烟中的白衣战士》续一</b>看了一遍,还真让我发现了很多过去不是很了解的事情,另外还巧遇一些“意外收获”。后面我将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尝试尽可能详细讲述一下<b>“北方大学医学院”的前世今生</b>。</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组成的八路军,跨过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在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和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胜利后,八路军129师主力以及115师344旅(1938年2月并入129师指挥序列),挺进到晋东南,以太行山为中心,开始了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工作。抗日战争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医疗卫生工作的保障,以巩固军队和人民群众的战斗力。时任<b>129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b>决定筹办<b>医生训练队</b>,以加强部队的卫生医疗救护人员。医训队由卫生部长钱信忠直接领导并兼任教员,朱琏副部长(兼野战医院院长)也兼任教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7-38年的129师卫生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两页发现好多熟悉的名字:独立团卫生队长<b>张立山</b>、688团卫生队长<b>欧阳奕</b>、补充团卫生队长<b>赵安泰</b>……,当然还有卫生部部长<b>钱信忠</b>(北方大学医学院院长)、学生队长<b>詹少联</b>(6纵/3兵团卫生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2军卫生部部长张立山</span></p> <p class="ql-block"> <b>张立山</b>(后12军卫生部部长)<b>是老爸近多年的直属领导</b>,他跟王近山(769团团长/6纵司令/12军军长/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在红军时期就建有“<b>过命</b>”的交情。<b>王近山1938年到769团任团长时,就把独立团卫生队队长张立山调到了769团</b>。王近山离开769团后,张立山到“医生训练队”学习,1940年<b>王近山任新8旅代旅长</b>(1942年为386旅第二任旅长),<b>张立山“医训队”毕业后又跟王近山到了新8旅</b>……。老爸1947年1月北方大学医学院毕业到6纵时,<b>王近山</b>任司令,卫生部长<b>詹少联</b>(后3兵团卫生部部长)、野战医院院长<b>张立山</b>(后12军卫生部部长)、医政科副科长<b>雷铭奇</b>(后12军卫生部副部长)。</p> <p class="ql-block"> <b>欧阳奕</b>,1933年<b>红军卫生学校</b>第四期学员,后任红一军团野战医院所长。抗战初期<b>老爸参军到688团时,欧阳奕是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卫生队队长</b>,后来历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1旅卫生处处长、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卫生处处长、太岳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5纵队卫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62军卫生部部长、第十九兵团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b>《烽火硝烟中的白衣战士》续一</b>这本书就是欧阳奕送给老爸的,扉页上还特别写了“<b>望珍藏</b>”三字。</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下:老爸1937年参军的344旅(旅长徐海东)688团,团长陈锦绣1938年1月牺牲,老爸1938年入党,多年浴血奋战到抗战胜利后,当年688团的同期战友几乎全部牺牲/失联……。欧阳奕是后来跟老爸一直保持联系的688团战友的唯一一人。有关344旅688团跟129师的关联,请参见我另一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etu5pj"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战太行✰“红军团”--688团与769团</a>》。</p> <p class="ql-block"> <b>赵安泰</b>曾任红一方面军第5军团卫生员、调剂员,第3军团11团卫生协理员,红四方面军第31军卫生部看护员、司药长、所医务主任、团卫生队长。抗战开始就跟王近山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1937年11月12日,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王近山从772团抽调1营2、4连与3营11连共三个连,以及1000多名刚参军的新战土组建成了一个新兵团,1938年1月13日改编为129师补充团,<b>赵安泰</b>任补充团卫生队长。同年7月28日划归386旅建制(1940年6月补充团改编为129师386旅17团)。1939年6月赵安泰到129师医生训练队学习,1940年4月毕业后,历任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卫生处长、13纵卫生部部长、61军卫生部部长、第二军医大学政委……。</p><p class="ql-block"> 赵安泰后来跟老爸的交集并不多,但是却<b>有一个无巧不成书的故事</b>:我1978年在西安交大上学时,曾跟老爸一起去临潼一个部队疗养院看望他们北方大学医学院的一个同学(可惜叔叔的名字我忘记了,后来老爸的通信录也遗失)。在他家吃饭聊天时,他得知我在西安交大上学,就说:当年他们<b>教官赵安泰的儿子跟我一样,也在西安交大计算机专业上学</b>;一问名字,竟然是我同班同学赵华森。天啊!这世界也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 来自129师的<b>赵安泰</b>与来自115师的<b>欧阳奕</b>两人,竟然多次一起出现在“续一”书中并肩战斗;一个是13纵(61军)卫生部部长,一个是15纵(62军)卫生部部长。而赵安泰在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三期的同学<b>张立山</b>则是12军卫生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钱信忠与詹少联</span></p> <p class="ql-block"> 钱信忠和詹少联都出自徐海东(1937年8月-1938年8月任115师344旅旅长)的红25军。1934年11月已是224团卫生队看护长的詹少联随红25军78师开始长征,部队进入陕南后创建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由于224团撤编,詹少联调任223团看护长后不久,军医院院长钱信忠就决定由詹少联任医务主任。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后,钱信忠卫生部部长,詹少联任129师卫生部学生队队长。准备筹集<b>医生训练队</b>时,钱信忠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詹少联。于是,任命<b>詹少联为医生训练队的筹建负责人</b>。詹少联在榆社县城通过商务印书馆石印了《临症秘典》,并动员了在县城开业的四个医生参军当教员,此外,还有韩刚、刘和一、韩卓然、任抟久、王芝安、穆久如、常维国等高级医务技术人员在“医训队”任教,詹少联自己也顺理成章的<b>成为医生训练班的首期学员</b>。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一期学员名单</span></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八路军129师医生训练队正式开班,<b>詹少联、何正清、欧阳启旭(来自769团卫生队)</b>等都是野战卫生学校第一期的学员,共有21名学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一期学员</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一期学员集中学习8个月后,学员们便结束学业重返自己的岗位。医生训练队第一期学员毕业合影,<b>中排右1为詹少联,</b>毕业后詹少联到129师医政科任副科长(1940年任白求恩和平医院院长),<b>欧阳启旭</b>到八路军晋西秦赖支队任卫生队长兼主治医生(后历任第一野战医院院长、北京协和医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二期学员</span></p> <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医训队第二期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马厩村正式开课,1939年4月毕业。其中<b>潘阳泰</b>入校前是769团卫生队长,毕业后任385旅医务主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三期学员名单</span></p> <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129师卫生部举办了第三期医生训练队(1939年6月-1940年4月)。这前三期医生训练队的很多学员,都是129师各级卫生部门的领导,后来他们大部分都到<b>北方大学医学院当过教员</b>(客座教授)。巧了 这第三期学员的76人中,<b>赵安泰跟张立山又是同期同学</b>。</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八路军成立后,设立在延安的“<b>八路军总部</b>”或称“<b>十八集团军总部</b>”,是八路军的最高领导机构。1938年12月,为了便于指挥前方部队作战,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成立<b>八路军总部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b>,亦称<b>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前方总指挥部,也</b>称“<b>前方总部、前总</b>”或“<b>集总</b>”。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陆定一、前总后勤部长杨立三、前总卫生部长孙仪之。</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在我军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后,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和扩大。根据党的六中全会的决定,把陕北的许多学校和机关也向晋东南(即太行山)迁移。<b>前总卫生部</b>(驻地襄垣县南村)和抗大一分校(驻地潞城县古璋镇)就是在这一形势下迁到了晋东南。</p> <p class="ql-block"> 为了适应抗日形势的发展和部队日益壮大的要求,“前总”决定加紧培养卫生医务人员。孙仪之部长即前往抗大一分校挑选人员(支队长杜义德,后6纵政委王近山的搭档),组建了<b>前总卫生教导队,</b>队长沈叶是老红军因负伤留在后方、指导员温善德是抗大四期学员、主任教员于宁是抗大一分校杜义德手下干部。1939年秋,<b>前总卫生教导队</b>改为大队建制,成为<b>前总卫生教导大队</b>,迁移到武乡县土河村。于宁任大队长、江学彬任政治协理员。</p> <p class="ql-block"> 前总卫生教导队仅仅招收了两期学员,第一期药剂班(1939年8月-1940年4月)和第二期军医班(1939年10月-1941年4月)。</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年初,前总<b>卫生教导大队</b>扩建为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前总卫生学校,或称<b>八路军前总卫生学校</b>。孙仪之部长兼任校长,于宁改任教育主任(教务长)。前总卫生教导队的第二期军医班于1940年3月变为<b>前总卫生学校第一期</b>学员;由于1940年年底的“<b>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学校(</b>简称<b>野战卫生学校)</b>”的成立,他们毕业时候则成为:<b>野战卫生学校的毕业生。</b></p><p class="ql-block"> 这个<b>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学校</b>是怎么回事?来自哪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总卫生部与129师部合并前后的卫生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 早在129师医生训练队第三期学员毕业的1940年4月,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批准,129师卫生部决定<b>在医训队的基础上筹建129师卫生学校</b>。钱信忠部长直接领导建校工作,于<b>1940年6月,129师卫生学校</b>在山西省辽县羊角村正式成立。钱信忠兼任校长、政委,吴成绪任总支书记,穆久如任教务主任。教员逐步增加了李润生、李明、王克玺等。</p> <p class="ql-block"> 1940年11月,十八集团军前方总部和129师的后勤部门合并(注:<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3年9月,彭德怀被调回延安军委总部。10月6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129师师部与八路军前方总部合并,保留129师番号,沿用八路军前方总部名义,直至抗战胜利</span>)。随后,<b>“前指”和129师的两个卫生部也进行了合并</b>,钱信忠任卫生部长,孙仪之任政委,成立称为:<b>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野战卫生部</b>。</p> <p class="ql-block"> 合并后的两个卫生部所属的“<b>前总卫生学校</b>”与“<b>129师卫生学校</b>”也进行了整编合并。合校后定名为<b>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学校,</b>简称<b>八路军野战卫生学校</b>或简称<b>“野战卫生学校”</b>(特别加有“<b>野战</b>”二字)。<b>钱信忠</b>兼任野战卫生学校校长,<b>涂锡道</b>任政委,<b>于宁</b>任教育主任。<b>詹少联</b>(后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已经是<b>白求恩和平医院</b>院长。</p><p class="ql-block"> 合编后的<b>野战卫生学校</b>,专业课有生理、病理、解剖、细菌、药物、诊断、内科、外科等约二十门课程。学校先迁到辽县(左权县)黄漳村,1941年初,学校又迁至和顺县土岭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路军卫生学校毕业证章</span></p> <p class="ql-block"> 有人会把<b>八路军野战卫生学校</b>跟<b>八路军卫生学校</b>搞混,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学校。位于延安的<b>八路军卫生学校</b>,其前身会追溯至1931年11月建立的我军第一所军医学校——<b>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b>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改名为<b>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b>(欧阳奕是红军卫生学校第四期学员)<b>;</b>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卫校改称<b>八路军卫生学校</b>,于1938年3月在陕北富县张村驿重建学校和附属医院。1940年9月,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在延安办学的<b>八路军卫生学校</b>正式更名为<b>中国医科大学</b>。所以,若说起“新中国军医的摇篮”,<b>八路军卫生学校</b>当之无愧的排为“<b>第一摇篮</b>”,第二摇篮就非<b>八路军野战卫生学校</b>莫属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毕业于八路军卫生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路军野战卫生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医学院的三个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入朝参战前三个老战友在河北辛集的合影。其中,时任12军卫生部副部长的<b>雷铭奇</b>,他是1937年9月跟老爸同期在344旅参军的,入伍后不久他就成为<b>八路军卫生学校</b>12期的学员(1939年3月毕业);时任12军随营学校卫生科长的<b>王泰云</b>,老爸769团的战友,他是<b>野战卫生学校军医科</b>六期毕业学员(1943年7月毕业);老爸时任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院长,入校时是<b>野战卫生学校</b>学员,毕业于<b>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一期</b>(1947年1月毕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野战卫生学校5、6、7期学员名单</span></p> <p class="ql-block"> <b>野战卫生学校</b>第五期的<b>刘子文</b>(开国女中校),重庆解放后,她和<b>苏棣</b>在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四总队任卫生科科长,老爸是总队卫生所所长。我大学毕业到北京后,刘子文任304医院院长/顾问,她跟我说:我们跟你父母关系太特殊。我是你父母的“媒人”,老李(时任12军政治部主任李开湘)是婚礼上的证婚人……。</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初春,野战卫生学校根据上级指示,实行精兵简政。在校<b>学员由四百多人减少到119人</b>(其中党员105名),当时只剩下二个军医期和一个调剂期。精简人员回部队去。4月,涂锡道政委调离学校,肖大煊接任政委。下半年,学校迁到辽县上武村。并根据野战卫生部的决定,学校成立干部班,提高在职干部的理论和技术水平。<b>干部班从部队选拔学生,学制四年</b>(野战卫生学校第七期1941年6月-1945年4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2-1945年的八路军卫生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 顺便说明一下,1945年何穆任院长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是新组建的,此时,晋冀鲁豫军区有两个“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p> <p class="ql-block"> 1945年3月,老爸奉命到“<b>野战卫生学校</b>”学习(学制两年)。同年8月份野战卫生学校更名为“<b>晋冀鲁豫医学专科学校</b>”;1946年1月,再次更名:<b>北方大学医学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名字前面标红点的都是后来联系上的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 1945年<b>野战卫生学校</b>有两期学员入学,1月份开学的是学制一年的<b>军医速成科</b>;3月份入学的是学制两年的<b>军医科</b>。说实话,过去我很长时间都认为老爸和他战友们上的是“<b>抗大</b>”,直到在此书中看到这个“学员名单”,才搞明白:他们不是“<b>抗大</b>”,而是“<b>北大</b>”,是<b>北方大学医学院</b>的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吉林大学校史中的野战卫生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两期学员入学不久,日本鬼子就投降了。大家都兴奋的个个热泪盈眶,同时又觉得有那么点点的遗憾,因为没有在前线跟战友们一起庆祝这浴血奋斗八年换来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10日,上党战役打响,<b>野战卫生学校</b>的师生们积极参加了对伤病员的救护治疗工作。上党战役胜利后的1945年10月,<b>野战卫生学校</b>迁校到长治,并改编为<b>晋冀鲁豫医学专科学校</b>。改编后,钱信忠兼校长、刘和一任副校长、肖大煊任政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6年1月的晋冀鲁豫卫生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 “续一”书中的信息:1946年1月10日,<b>“医学专科学校”即将转为“北方大学医学院”</b>。如此看来,1946年1月“速成科”毕业的学员就应该是<b>晋冀鲁豫医学专科学校的唯一毕业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6年1月毕业的学员毕业证</span></p> <p class="ql-block"> 太巧了,从<b>《烽火硝烟中的白衣战士》续一</b>书中看到<b>陈其及伯伯</b>(老爸同期同学常华阿姨的丈夫)的毕业证,颁发者还是“<b>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学校</b>”。为什么即不是“北方大学医学院”,也不是“晋冀鲁豫医学专科学校”?也许是时间太短了,“医学专科学校”还没有正式改编好,仅仅四个月就转为了“北方大学医学院”。</p><p class="ql-block"> 从1946年1月学校名称仍然是“野战卫生学校”的毕业证来看,书中的“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第二期”的学员,应该实为“<b>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第一期</b>”学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邢台总部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5日北方大学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的综合大学。大家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创办的<b>抗日军政大学(抗大)</b>,主要是了为抗击日寇的侵略,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快速)培养军政人才,在那种特殊的条件下,还不能称为综合大学。而<b>北方大学</b>,已经着眼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为夺取全国政权后的国家建设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同年2月,<b>八路军野战卫生学校</b>就转为<b>北方大学医学院,</b>并且(4月)从长治迁到了邢台直隶第四师范(旧址)。</p> <p class="ql-block"> <b>北方大学医学院是“北大”里面最特别的一个学院</b>。一,北方大学医学院并非新组建的,而是由“<b>八路军野战卫生学校</b>”直接改编而成;二,医学院重点是培养前线医护人员,采取军事管理和军事编制,学员全部是来自晋冀鲁豫各军区部队的现役军人。<b>医学院隶属北方大学和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的双重领导,</b>钱信忠兼任院长,刘和一与李新农任正副教务主任;三,后来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时候,医学院并没有跟着一起过去,而是另外发展为“医科大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医学院在邢台的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位于邢台学院校园内的直隶四师旧址,是<b>北方大学医学院</b>和文艺研究室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就在北方大学刚开学不久,国民党政府便发动全面内战,蒋介石将西南大批军队调往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企图抢占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从郑州、石家庄南北两侧打通平汉线,进攻解放区。为了避免战火,使这所新生的大学有一个安宁的学习环境,<b>北方大学决定向太行山上的晋东南老革命根据地转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在长治高家庄村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长治,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古称“上党”,因其“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而得名。11月中旬从南太行回京,专程绕到长治马厂镇高庄村寻访“北方大学”旧址,看到这里正在修建“北方大学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堂大厅也成为北方大学的大会礼堂</span></p> <p class="ql-block"> 1946年10月,<b>北方大学</b>从邢台陆续迁至长治高家庄。高家庄当时归潞城县第五区管辖(现长治市郊区马厂镇高村),是一个有着百十户人家的中等村庄,地形开阔,村中有一座修建于1931年的天主教堂,占地几十亩,建筑宏大,<b>北方大学的校部和部分学院</b>就设在这里。教堂旁边,有一座安神医院,据说也是北方大学当年最重要的教室宿舍旧址。</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b>北方大学</b>迁来之前,这里已有另一所大学,那就是<b>晋冀鲁豫军政大学</b>,校长刘伯承,所以又被称为刘伯承大学,成立于1945年9月,是由抗大总校奉命进军东北时,中共中央决定抽调150名营团以上干部组成干部大队,同抗大太行分校、太岳分校合并为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属于晋冀鲁豫军区领导下的学校,1945年10月底正式开学。第一期学员在1947年4月毕业,分配到各部队中,地方干部分回原地工作。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军政大学迁到冀南根据地的南宫、衡水一带办学,其原长治办学校舍都由北方大学各院校接手。</p><p class="ql-block"> 从时间上看,北方大学与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曾有过几个月的共处一地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医学院在安昌</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时高家庄周边各村全是北方大学下设的各院系。<b>行政学院</b>和<b>文教学院</b>与校部同驻高家庄;<b>工学院</b>驻高家庄附近的张庄、李村等地;<b>财经学院</b>设在高家庄附近的马厂;<b>艺术学院</b>在北方大学迁来长治时,原有一个文艺研究室,1947年4月扩建为艺术学院,院址在张庄;<b>农学院</b>于1947年3月建院,院址原在张庄,后迁到长治城内东华门一带;而<b>北方大学医学院</b>则设在高家庄村西北约3公里的安昌古镇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医学院安昌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b>北方大学医学院的所在地是安昌</b>,是原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军工部所在地。1946年10月,“军工部”离开后,北方大学医学院进入安昌。不过北方大学医学院的领导、教师、学员400多人并没有全在安昌村,还有一半住在邻村安阳。院长钱信忠和主要领导住在<b>安昌</b>,而专家教授们则同学员一样分住在两个村,所以教师们有时讲课,不得不步行几里路前往其他点的班级讲课。11月中旬去过一次,已经找不到旧址了,问了好几个人,没有人知道几十年前的事(因为是中午到的,村委会也没人)。</p> <p class="ql-block"> 医学院前期的学生实习,主要依靠长治城内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何穆),后设<b>诊疗室</b>,1947年6月发展为<b>医学院附属医院</b>,医务主任安中彦、副主任黄天真、教导员郑一天。附属医院的设立,既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又为师生和当地群众治病提供了方便。</p> <p class="ql-block"> 这个课程比重是1947年以后的,老爸他们毕业的时候,外语课程还没有。老爸的外语仅仅局限于药名。没搞明白的是,为什么是学“德语”?</p><p class="ql-block"> 由于<b>“北方大学医学院”的性质要“治病救人”</b>,学员们学习的时候,医治疾病的义诊已经展开。当地农村环境是恶劣的,卫生习惯没有养成,困扰乡民的最普遍的病便是生疥疮。由于“北方大学医学院”进驻安昌、安阳两地的“近水楼台”,两村群众得到“医学院”教官及其学员们的诊治不在少数。渐渐,附近村庄风闻此消息后,前来就诊治疗者越来越多。学员们每日的加班成了家常便饭,治疗疾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医学院(第一期)毕业证</span></p> <p class="ql-block"> 1947年元月,学院突然召开紧急会议,校长范文澜,院长钱信忠主持会议,讲话说:解放战争进入到如今,今年是将是一大转变。我们要去争取更大胜利,要打大仗,要解放全中国,部队急需大批有技术的卫生人员做战争后勤,救死扶伤的保障,组织决定让你们提前结束学习,等推翻了蒋家王朝,再接而且<b>首先要接你们回来再继续学习</b>。就这样,这期学员简单的举行了毕业典礼,各自收拾课本,背上行李,按命令开赴各自的岗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第一期毕业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张“<b>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第一期毕业合影”</b>照上的日期是“1947年元旦”,正好对应上了老爸他们毕业证上的时间-1947年1月1日(民国36年)。这跟我前面的分析:《烽火硝烟中的白衣战士》续一书中的“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第二期”,实为“第一期”的结论不谋而合。不过这张“毕业合影”照片我是第一次看到,问了其他几个北方大学医学院的后代,都没见到过这照片。</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的背景看上去不像是高家庄村的那个教堂,也不知道是否是安昌的哪个教堂。据说,长治地区曾是天主教大区,那时叫潞安教区,和太原教区并称山西两大教区,是山西天主教的重要传播地区,长治地区的教堂比较多,这张<b>北方大学医学院</b>的毕业照可能是在另一个教堂前拍照的……。原想去实地考察一下,可惜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有机会一定到长治转几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学毕业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枚“<b>北大毕业纪念</b>”章是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第四期(1946年3月-1948年3月)学员<b>马向魁</b>前辈的,他们是百分之百的北方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入学毕业都是“北大”)。我觉得这枚“<b>北大毕业纪念</b>”章,应该是“北方大学艺术学院”的作品。而艺术学院是由原“北方大学文艺研究室”(主任陈荒煤)于1947年4月扩建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光未然(张光年),院址在长治张庄。艺术学院附设美术工厂,制作证章、乐器,还曾印制领袖像30多万份。1947年1月份毕业的学员,还没有艺术学院,所以他们只有毕业证,没有“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毕业于山西长治的北方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分散在晋冀鲁豫各个部队。老爸分配到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司令员王近山)16旅(旅长尤太忠)卫生队。此时<b>詹少联</b>任6纵卫生部部长,跟老爸一起在344旅参军的<b>雷铭奇</b>时任6纵医务处长、老上级<b>张立山</b>在6纵野战医院当院长、<b>王泰云</b>在6纵17旅(旅长李德生)49团卫生队;老爸同期同学<b>刘金玉</b>分配到18旅(旅长肖永银)卫生队。有关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的组建,<b>参见《</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etu5pj"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b>战太行✰“红军团”--688团与769团</b></a><b>》。</b></p> <p class="ql-block"> 1947年,6纵跟随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紧接着发起鲁西南战役,打开了南进通道。随后,兵分三路,千里跃进大别山。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先后越过陇海路,涉过黄泛区,跨过沙河、涡河、汝河(<a href="https://www.meipian.cn/2aforac8"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汝河血战中的铁血先锋与绝命后卫</a>)等重重障碍,于8月末胜利到达大别山,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些战友都是谁啊?有认识的告诉我!</span></p> <p class="ql-block"> 历经淮河战役、渡江战役、千里追击扫荡江浙、挺进大西南、解放重庆……。1950年老爸调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四总队任卫生所所长;1951年组建志愿军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为战而生,和平后番号取消)任院长入朝参战;抗美援朝胜利12军凯旋归来时,医疗二所(原二分院)调志后更名“3205机动医院”留守朝鲜;1955年年底3205医院全院回国,直接南下开赴台海前线福州军区后勤部住泉州;1956年年底3205医院整体转到铁道兵第一军,再次北上到内蒙古包头市……。多年的征战与变换单位,很多战友都失去联系。</p><p class="ql-block"> 大概在1977年,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第一期的学员,为庆祝毕业30年,曾经搞过一次的大聚会(大概30多人,忘了是在鸡公山还是平顶山),可惜没找到他们当年的合影。好在有这次聚会,找回来不少失联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母跟北方大学医学院北京的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和毕业证都是京生哥找出来的,照片应该是70年代末,老爸老妈和张义明、王尚林、王忠仁、常华(前中,右边陈其及,左边老妈)等,在陈其吉(常华的红军丈夫)家照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跟京生哥在北京游玩</span></p> <p class="ql-block"> 插点题外话:老爸的同学中,张义明伯伯后来在北京空军,住在北京台基厂,出门右转就是王府井大街,所以我到北京总是吃住在他家。张义明伯伯的京生哥的兄妹三人是我最熟悉的,我在工厂当工人时京生哥在内蒙兵团,我上大学后京生哥回京在法制报社工作。</p> <p class="ql-block"> 跟老爸一起分到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的刘金玉,他夫人陈德昭阿姨也是老妈的战友,枫树下的照片拍照于朝鲜。</p> <p class="ql-block"> <b>北方大学一共存在了两年零八个月</b>的时间,在长治就办了一年零八个月。1947年暑期,北方大学陆续回迁邢台。至1948年5月,除农学院、医学院外,本部及其他院系全部迁回邢台。</p> <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北方大学迁回邢台。9月,<b>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大合并为华北大学</b>,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任副校长。1949年,<b>华北大学迁到北京</b>,后改名为<b>中国人民大学</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大合并为华北大学时,<b>北方大学医学院没有跟随并入华北大学</b>,而是独树一帜的另外独立发展,其历史沿革如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华民国上加盖</span><b style="font-size:15px;">公元</b><span style="font-size:15px;">的华北医科大学毕业证</span></p> <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b>北方大学医学院迁到石家庄,与白求恩医科大学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医科大学</b>。两校的附属医院同时合并,仍称<b>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华北军区卫生部长钱信忠兼校长,耿毓桂任校政治委员、陈淇园任教育长、刘和一任副教育长。</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1日,<b>华北医科大学</b>改隶军委卫生部领导。2月命名为:军委<b>天津军医大学</b>。</p><p class="ql-block"> 1950年7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军医大学”。</p><p class="ql-block"> 1951年7月9日,天津军医大学被命名为<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b>。</p><p class="ql-block"> 1954年2月26日,<b>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合并</b>,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b>第一军医大学</b>。<b>迁校长春</b>。</p><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11日,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领导,学校定名为<b>长春医学院</b>;</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15日,长春医学院改名为吉林医科大学。朱德为学校亲笔题写“<b>吉林医科大学</b>”校名。</p><p class="ql-block"> 1978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逝世39周年纪念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恢复校名庆祝大会--<b>白求恩医科大学</b>。 </p><p class="ql-block"> 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成为“<b>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b>”。</p> <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b>第一军医大学</b>跟1975年广州的“第一军医大学”毫无关系,仅是名称相同而已。<b>1975年的第一军医大学</b>,其前身是于1951年创建的<b>东北军区军医学校</b>,后陆续调整为“第十一军医中学、第十一军医学校、齐齐哈尔医学院、解放军军医学院”,1970年迁入广州、1975年转隶更名为第一军医大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史沿革图</span></p> <p class="ql-block"><b>附件一:白求恩医科大学</b></p><p class="ql-block"> 1946年的晋察冀军区也有一所著名的大学,即<b>白求恩医科大学</b>。它是1939年由白求恩大夫直接参与创建于河北唐县牛眼沟的<b>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b>。1940年2月,为了学习和纪念白求恩,晋察冀军区将学校改名为<b>白求恩学校,</b>附属医院改名为<b>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战火暂停,白求恩学校返回东山坡复课,改名白求恩卫生(医科)学校,除继续培养部队选送的卫生人员外,开始招收地方知识青年入学,并在《晋察冀日报》刊登招生广告。3月,第一批新生开学,编为军医15期,这是学校首次公开向地方招收学员。时值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赴东北受战事所阻,与张家口医学院合编。6月,中医大继续开赴东北后,白求恩医科学校和张家口医学院合编,中医大留下的小部分师生和原张家口医学院师生并入,正式成立白求恩医科大学。军区卫生部部长殷希彭兼任校长,卫生部政委姜齐贤兼任政委。耿毓桂任副政委,张文奇、陈淇园分别担任正副教育长。</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b>白求恩学校</b>更名为<b>白求恩医科大学</b>。</p><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军医11、12合期及军医18期毕业,这是白求恩医科大学在解放战争中的第一届毕业生。8月,冀察冀军区各地卫生学校合并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设分校。</p><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白求恩医科大学移驻石家庄。7月,原分属两军区的白求恩医科大学和北方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华北医科大学。两校附属医院同时合并,仍命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平医院第一分院转移阜平,后华北军区卫生部对所辖医院统一整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附件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知道,白求恩1938年9月15日,在五台县松岩口村,创建了“模范医院”。其实在太行山左权县也有一所129师的“模范医院”,詹少联就曾任129师模范医院。欧阳启旭曾任129师模范医院1所所长。</p><p class="ql-block"> 1940年初为纪念白求恩,中央决定把他创立的模范医院更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此后,各地建立的国际和平医院在名字前一般都加白求恩三字。129师的模范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医院,詹少联任院长。1942年7月,白求恩医院与附属医院、野战医院、兵站医院合并为<b>白求恩和平医院</b>,詹少联任院长。</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组建<b>晋冀鲁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b>院长何穆。同年欧阳启旭奉命组建第一野战医院。</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随着解放区区划的调整,到1946年,解放区已经有<b>八所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及42所分院。八所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分别是:<b>延安</b>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晋冀鲁豫</b>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晋察冀</b>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苏北</b>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山东</b>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晋绥</b>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翼热辽</b>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b>华中</b>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p> <p class="ql-block"><b>附件三:与北方大学有关的高等院校</b></p><p class="ql-block"> 北方大学从1946年1月5日正式成立,到1948年8月24日与华北联大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仅两年多。</p><p class="ql-block"> 北方大学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大聚合的地方之一,它是划时代潮流的一部分,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之一,与新中国诸多高等院校血脉相连,后来繁衍了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艺术单位:</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大学——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1950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p><p class="ql-block">中国农业大学——北方大学农学院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农艺系合并发展为今日的中国农业大学,该校前校长乐天宇即为原北方大学农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北京理工大学——北方大学工学院后来和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合并发展成为今日的北京理工大学。</p><p class="ql-block">中国歌剧院、中国舞剧院——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后来和华北联合大学艺术班合并发展成为中国歌剧院、中国舞剧院。</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由北方大学历史研究所发展而来,原北方大学校长范文澜生前一直担任该所所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