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慕前贤高山仰止,反求诸己砥砺前行

小医老杜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愿激励着无数读书人为之努力奋斗,有些古人真就达到了既是清官又是名医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许叔微宋朝人,绍兴二年进士,任集贤院学士。学士是个什么官职,小医老杜确实不太明白,对比一下也能知道个大概,包拯是龙图阁大学士权开封府府尹,许叔微职级可能低于包公。</p><p class="ql-block"> 许叔微童年坎坷,十一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从那时起许叔微就立志学医救人。因此他是既读医书又学四书五经准备应试。</p> <p class="ql-block">  三十来岁时,许叔微的医术就很高明了,但在仕途上却始终卡在进士考试上。这时就来了一个机会,当时的宰相蔡京病了,找了很多医生也没看好,就有人推荐了许叔微,许叔微几付药下去,蔡京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奸臣虽然可恨,可他们更懂人情世故,蔡京拿国家利益送人情,决定赏许叔微个官职。</p><p class="ql-block"> 许叔微正值年轻气盛的年纪,不想与奸臣牵扯过多,本着“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信念,果断拒绝了蔡京的举荐,然后又周游各地看病去了。</p> <p class="ql-block">  公元1132年,五十二岁的许叔微终于高中进士,任职翰林院集贤院学士。</p><p class="ql-block"> 当官后的许叔微曾宦游各地,每到一处除了处理政务,闲暇时间就是给人看病 颇有医圣遗风,在此期间,抗金名将韩世忠前来就诊,因志趣相投两人成了朋友。</p><p class="ql-block"> 钱钟书先生说:“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岂止是婚姻,官场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初“三更灯火五更鸡”苦读的学子们削尖脑袋想进官场,一旦进去了发现善良的理想主义者根本斗不过老奸巨猾的官僚主义者,于是一部分人又主动退出了。</p> <p class="ql-block">  许叔微既治病救人又想抗金救国 ,无奈皇帝躺平,秦桧当权,目睹岳飞遇害,许叔微深感失望,愤而退隐专心看病。</p><p class="ql-block"> 韩世忠也不满朝政,与许叔微先后归隐。两人交往更加频繁,有感于许叔微的精湛医术,韩世忠亲题“进士名医”牌匾,悬挂于叔微医庐。</p><p class="ql-block"> 一个孤儿从无人问津到名扬天下,个中辛酸外人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 许叔微穷苦出身,深知人民群众生活的艰难,因而成名后不计报酬地治病救人,实在是穷小子逆袭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道路虽有千万条,有些人的人生轨迹却是相似的 ,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进士名医”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提到富n代、官n代大家是不是就想到纨绔子弟的形象?今天说的这位官三代出身,身上非但没有半点纨绔之气,反而有菩萨般心肠,从小就有济物之心,他就是明朝的“进士名医”的王肯堂。</p> <p class="ql-block">  王肯堂出生于官僚世家,他爷爷王臬是进士,他爸爸王樵也是进士,官至南京都御史。王肯堂童年就爱读书“顾读岐黄家言,辄心开意解,若有夙契者。”17岁时,他因为母亲有病,而“锐志学医”。后来“既起亡妹于垂死,渐为人知,延诊求药,户屣恒满。”眼看王肯堂就要成为一方名医了,他爹王樵赶紧叫停了王肯堂的医疗行为。</p><p class="ql-block"> 王樵认为医乃小道,科举才是正途。不愿王肯堂因治病救人而耽搁科考。王肯堂不忍拂了长辈好意,暂时停诊专心备考,结果他三十岁考中举人,四十岁考中进士,也入了翰林院,后来还差点就进了内阁。</p> <p class="ql-block">  王肯堂虽不大规模给人看病,但同事朋友有个病灾的,他还是给看的。由于疗效不错,他还是很受患者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路他就和许叔微前辈一样了,听闻日本丰臣秀吉侵朝,王肯堂就动了锄强扶弱之心,主动要求上前线,结果被权力以“妄议国事”给打压了,王肯堂自然也不受这鸟气,就辞职了。</p><p class="ql-block"> 辞职后的王肯堂立即重操旧业,挂牌行医。由于他医学功底深厚,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1599年王肯堂的父亲去世,遗产由他的几个孩子平分。王肯堂将自己应得的那份遗产转赠送给弟弟,自己却过起“经生生活”就是为了专心看病。</p> <p class="ql-block">  有的人为了财色名利不惜出卖人格灵魂,有的人却为了理想甘愿放弃富贵荣华。追思前贤,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是太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