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德高为范,身正为师

党建引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遵师重教社会风尚。</p> <p class="ql-block">  一、 师德师风的时代意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示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p><p class="ql-block">(一)思想政治素质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底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p><p class="ql-block">(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是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不同职位行为要求。</p><p class="ql-block">(三)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高位引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遵循教育规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和师德师风建设规律,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也都展现出师德师风建设“底线要求与高位引领”的双重内涵,体现出内在的不同要求。</p> <p class="ql-block">二、新时代师德修养的社会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教师原有行为规范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异。比如传播优秀文化中,要求不得通过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教师原有师德规范与我国教育政策变化之间的差异。比如在规范从教行为中要求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德建设新需要与原有师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师德修养的社会动力。同时,在外在社会动力和内在动机系统相互作用下,激活了教师产生师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发挥师德动机系统的内在驱动效应,使教师重新反思、修正和提升自己的师德心理结构与表现水平。</p> <p class="ql-block">三、新时代教师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教师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师的使命根本。教师工作关键在于“传道”,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教育教学活动浸润到学生心田之中,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学生培养成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教师要在使命担当中求成长。承担社会职责,广泛参与公共生活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一种责任,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发展机会和资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使命担当本身给予教师新的生长机遇。一是教师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更能为深入地探讨伦理、社会和政治尺度上的一般性、根本性问题,从而能超越一己之得失而在更广泛的制度体系层面去审视教育活动,从而浮现和彰显教师工作的德行维度;二是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能帮助其保持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并了解不同人群的教育立场;三是教师在践行服务国家使命过程中,能更深化对教师专业的身份认同,追问教育的意义及其终极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不断认识自己、觉察自己并实现价值自觉,真正担负起学生引路人的角色。</p>

教师

师德

师德师

使命

教育

建设

社会

学生

要求

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