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铁军精神 ,奋进伟大征程

玫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记杭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红色老区苏中研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6月4日</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我们50余名来自杭州各区的研学者乘坐大巴直奔黄桥战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毅、粟裕的雕像肃立在大厅的展台中央</b></p> <p class="ql-block"> 1938年,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开创了茅山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抗战国共合作时期任鲁苏皖边区游击军(二李(李长江、李明扬))第3纵队第8支队(团),支队司令陈玉生(外公),陈玉生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受二李派遣去江南新四军领取弹药时见到了陈毅司令员,陈玉生部未完成归队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1940年新四军在挺进苏北,建立苏北指挥部前、后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二次重要的较量。</p><p class="ql-block"> 5月下旬,新四军挺进纵队在反击日伪军1000余人的进攻后,转移到江苏省泰州西北的郭村(今属江都县)休整。6月28日遭遇国民党顽固派二李部的包围、进攻,新四军被迫自卫还击,拉开了郭村保卫战的序幕。在敌我兵力悬殊的危机时刻,各路新四军前来增援,或在外线主动出击牵制敌方兵力,并调动二支他方部队战场起义加入新四军。其中一支部队就是陈玉生(外公)部。此次战斗历时8天,共歼国民党军3个整团,俘700余人(内团长两人),缴获步枪6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取得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为争取李明扬、李长江部团结抗日,将俘虏700余人全部释放,并归还其部分枪械。</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新四军拉开了现实版的“东进序曲”的大幕</b></p> <p class="ql-block">  在新四军东进黄桥后,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多次派兵向新四军进攻。为了顾全大局、团结抗日,新四军撤出姜堰,交由“两李”部队接防。韩德勤把新四军主动撤出姜堰视为软弱可欺,亲自指挥南下黄桥与新四军决战。</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陈玉生率部参加了黄桥战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父亲周维生就在这时从新四军第六支队派往新四军一师二团二营任营政委,亲身经历了黄桥决战。</span></p> <p class="ql-block">  黄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 1940年10月,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战胜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率政府军89军1.5万,歼灭其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的郭村保卫战和黄桥决战二场战役为日后苏中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杭州市新研会秘书长陈天开代表我会向黄桥战役纪念馆赠送书籍、资料。</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我50余名研学者向黄桥战役牺牲的革命先烈敬献了花篮。这里也是粟裕将军部分骨灰的安葬地之一,他魂归黄桥,和牺牲的战友们在一起!保佑着这片土地繁荣昌盛!革命先烈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在黄桥战役纪念园前我与北京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一师分会秘书长吴刚(表弟)合影。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共同怀念外公(陈玉生)、我父亲(周维生)在黄桥的峥嵘岁月。我们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重担,就是要让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是粟裕1983年的亲笔题字。纪念塔高耸入云肃立在黄桥市中心广场上,同时也是肃立在黄桥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b></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来到根思乡,走进抗美援朝时期荣获特级英雄的杨根思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杨根思牺牲的日子是1950年11月29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被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span></p><p class="ql-block"> 杨根思离开我们74年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2009年9月14日,杨根思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英雄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过时!</p><p class="ql-block"> 杨根思曾有“三不信”的名言,即“不信任务完不成”、“不信困难度不过”、“不信敌人打不死”。今天我83集团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的旗帜仍然高高飘扬!将一代代的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杨根思1944年在家乡苏中根据地参加新四军,随着部队南征北战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吃苦耐劳,参军第二年他就入了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杨根思1945年跟随新四军一师来到浙江的湖州组建编入苏浙军区,参加天目山反顽战斗等。1946年北上山东组建编入山东野战军、到华东野战军、到第三野战军九兵团20军,杨根思参加了泰安、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重要战役。在解放战争期间,杨根思因为在一次对战中“三送拉雷”的典故,获得军中一致好评,大家为他送上了“爆破大王”的美誉。多次拿下“战斗英雄”的称号,还在军中学会了爆破技术,兼任队伍里的爆破小能手。杨根思为新中国的成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1950年他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杨根思又带着这个荣誉称号到首都北京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和建国第二年国庆观礼,受到了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p><p class="ql-block"> 可见杨根思这位全国战斗英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战斗磨练出他坚强的斗志!他是一线千万革命战士的典型代表!他无愧英雄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20军入朝参战。在11月的长津湖战役中,杨根思与自己所带领的本连第三排的战士,被安排到小高岭地区进行坚守,随后,杨根思和战友们与逃亡至此的美军先进行了一天一夜的艰苦的战斗,在这期间杨根思和战士们一共击退美军八次进攻, 当时杨根思带领的队伍只剩他自己和另一名伤员。 杨根思在深思熟虑过后,下令让那名伤员带着机枪往外撤离,而他自己则收起仅剩的一包炸药,躲在隐蔽处等待时机。 没多久,美军再次发起第九次攻击,当在场的所有美军一窝蜂来到山顶的时候,杨根思突然抱起炸药、拉动了导火索,毅然冲向美军的队伍,与敌人同归于尽。 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兑现自己立下的誓言“与阵地共存亡”!</p> <p class="ql-block">  杨根思同志将自己28岁的生命献给了祖国、人民!杨根思安葬在辽宁省沈阳市抗美援朝陵园内,他的伟大壮举深深印在朝鲜和中国人民心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泰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幸平从上午参观黄桥战役纪念馆开始一直陪着我们,这是正在给我们讲述杨根思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在根思乡我们看到家乡的人民为杨根思造建的温馨的林园,有河塘小桥、绿阴小道围绕在烈士塑像、纪念碑、他的生平留言牌、纪念馆周围,像似给烈士的英魂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园!他如果活着也该是五世同堂的曾祖父了,他用他的英勇事迹陪伴着、传承给子孙后代!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园的会议室幸平副会长为我们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活动。泰兴市所属泰州市(地区),黄桥古镇和根思乡都属泰兴市,黄桥战役纪念馆(1979年筹建)和杨根思纪念馆(1955年筹建)属泰兴市的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他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泰兴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我新研会徐宏(主编)老师,带来了并宣读了我市会顾玉龙会长的一份亲笔信,顾会长亲自组织了此次活动,后因故自己不能亲身参加此行。此信,信里信外写满对家乡的回忆、思念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鉴往知来 未来可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守正创新 携手传承</b> ,</p><p class="ql-block"> 苏中在<b>“</b><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上谱写了浓墨重彩,悲壮辉煌的雄伟篇章。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苏区,抗战时期的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老解放区。特别是在新四军发展壮大的峥嵘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的战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奠定了铁军精锐主力的地位,发挥了南征北战常胜之师的作用。勤劳勇敢的苏北人民,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的祖祖辈辈前赴后继,向死而生,威武不屈,捐躯报国,用忠诚和生命把苏北锻造成革命圣地、红色沃土、英雄故里。我为我的故乡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b> <b style="font-size:20px;">“当年,1975年高中毕业季。我的学校——七圩镇中学,组织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夏令营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了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的家乡——泰兴县杨根思公社。祭奠瞻仰这位保家卫国、舍身取义的国际主义英雄战士。整整五十年,半个世纪啊,弹指一挥间,穿越时空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不同的年龄,同样的敬仰,改变的是容颜,改变不了的是信念,流逝的是岁月,流淌的是热血。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我们这代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赓续血脉,接力奋斗,我辈虽老但责无旁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平津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指出的那样: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我们要牢记肩负的使命责任,高举党的旗帜,当好铁军传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此同时,在我们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深切地感受到了苏中革命老区党委政府在坚守红色根脉,建设共富老区中的政治担当和卓越成就,深切地感受到了老区人民发扬斗争精神,建设美丽家园的崭新风貌和丰硕成果,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传承红色基因,发掘红色资源,深化历史研究中,彰显出来的敬业精神,文化底蕴和史识才干。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顾玉龙会长的信表达了我们的心愿</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搞好这次研学考察活动,海安、如皋和泰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超前谋划、精心安排、周到保障、盛情接待,彰显了兄弟般的情义和战友般的真诚,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礼!同样的使命和信念把我们结合在一起,我们热情地期盼着长期而精诚的交流合作,盛情地期盼着相约在杭州。愿我们在铁军精神的感召下,并肩战斗,携手同行,共同开创新四军历史研究的新局面。最真诚的祝福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我市新研会陈天开秘书长代表市会向杨根思纪念馆、泰兴新研会赠送书籍和由我研究会书画院徐法龙《军魂》、潘金星《杨根思烈士的三不名言》、老师为这次活动书写的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泰兴市新研会幸平副会长回赠的书法作品《铁军雄风》</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再见了泰兴古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