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观后感

听雨

<p class="ql-block">寒假里看过沈腾的《风驰人生》(二),在这部电影里他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当朋友邀我一起观看最近很火的沈腾的新作《抓娃娃》,内心还是有些期待的。</p><p class="ql-block">有很多人说它是一本喜剧片,朋友圈凡是晒观影的,也都是展示它的搞笑。但是我看完电影,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它的搞笑只是电影吸引观众的一个小小的点缀,电影的主题其实和搞笑没有一点关系。翻看网上的评价,有更多的人说它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反讽。</p><p class="ql-block">看完影片,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教育是可以虚拟的吗?</p><p class="ql-block">暂且不说影片中那些存在硬伤的逻辑,我感受最深的其实不是苦难教育对孩子是否有效,而是用15年的时间虚构的一个家庭背景来教育孩子,真的可以吗?</p><p class="ql-block">先不说,孩子的记忆究竟是从几岁开始的,即使孩子记不住3岁之前的事情,难道3岁之前的行为可以完全被篡改?</p><p class="ql-block">也不说一帮子演员,至少十人以上,15年(假设马继业3岁开始被送到老家接受苦难教育,到考大学应该18岁,中间是15年的时间)间,至少白天陪着孩子演戏,邻居们是24小时在岗,而跟踪的人15年天天在你周围晃悠,你竟然会一点也察觉不了。这得傻到什么程度才能对15年间一直跟在你身后得人无知无觉。即使孩子小的时候可能粗心一些,但是12岁以后,还是如此。那这样得孩子真的让人贩子卖100次。一年365天,天天遇到同一批人,这么高的概率和重复度,但凡头上有颗脑袋,都会感觉到奇怪。</p><p class="ql-block">这个不提。</p><p class="ql-block">15年间,父母得职业对孩子而言一直是个迷。什么样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得互动就是家这一个场所。只知道父母打工,从来没去过父母的工作场所,从来没见过父母工作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这个也不提。</p><p class="ql-block">15年间,一定会有露出破绽的时候,得有多么强悍的演戏天赋,才可以在每次就要穿帮的时候完美掩盖住;得有多么强悍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才可以在每次就要被揭穿的时候撒出让人相信的谎言?</p><p class="ql-block">这些都不提。</p><p class="ql-block">我们假定它就是一部讽刺这种虚假教育的影片,但是片尾贾继业考入清北怎么回事?所谓的反讽难道就是那个马拉松比赛拾瓶子这一个后遗症?</p><p class="ql-block">这个讽刺力度,更像是对这种虚拟苦难教育的肯定。</p><p class="ql-block">在得知真像的一刻,孩子就是一句“你们是哪位老师,这上面怎么没有你们?”被骗了这么多年,这样一句话就能代表孩子所收到的伤害和气愤的心情,然后镜头一转,一年后以705考入清北完成后续。</p><p class="ql-block">在真像揭晓的那一刻,孩子受到的伤害和愤懑的心情,怎么会那么简单?和孩子修补关系怎么会那么容易?我觉得这部电影更像在告诉我,只要一切条件足够充分,对孩子进行这种虚假的苦难教育才是最好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