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津古渡口研究

云中笔谈

<p class="ql-block">昵称:云中笔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425608</p> <p class="ql-block">研究托克托县历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君子津”的历史。托克托县文化圈围绕君子津展开的创作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君子津历史文化是托克托县非常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关于君子津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和北齐魏收著《魏书》。 郦道元《水经注》载:河水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并叙述其来由“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200余里”。这个记载告诉我们,北魏时“君子津”的地理位置在赤城与桐过“二县之间”且“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产生的时间“皇魏桓帝十一年”即公元305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郦道元《水经注》后世史籍中频繁出现君子津。</span>魏收《魏书》载:“冬十有二月癸亥,西巡至云中, 北猎野马于辱孤山,至于黄河,从君子津西渡,大狩于薛林山”;“冬十月丁巳,车驾西伐幸云中,临君子津,会天暴寒,数日冰结。十有一月戊寅,帝率轻骑二万,袭赫昌”;“帝闻之,乃遗就阴山伐木,大造工具。二月,车驾还宫。三月丙子,遗高凉王礼镇长安,诏执金吾桓贷造桥于君子津”。《魏书》多次出现君子津这一地名,可以确定在魏收著《魏书》之时,君子津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古渡口。</p><p class="ql-block">那现在为什么有的地方还把君子津的历史记载到汉桓帝身上呢?许多人查阅《汉书》、《后汉书》等史籍,都没有查到汉桓帝时及以后汉代史书中有提及君子津。结论只能是:郦道元《水经注》原本是皇魏桓帝,但在历代传抄和注释时,不知历史上有北魏桓帝,误改为汉桓帝而以讫传讫,一直至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君子津产生时间不是汉桓帝而是北魏桓帝拓跋猗迤(拓跋珪追谥)应该可以确定。</span>但君子津的具体位置在哪却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在清水河喇嘛湾;二在清水河榆树湾;三在托克托县河口(托城)。</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句中“云中城”是指云中故城(托克托县古城镇)还是云中盛乐宫(云中故城东40里)或定襄盛乐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是确定君子津位置的重要依据。根据三城位置和君子津在此城西南方向的历史记载,再按照河口、喇嘛湾、榆树湾所在位置对应上述三城,可以得到:如果“云中城”是指云中故城或云中盛乐宫,按西南方向所指则北魏君子津起初就应该在托县河口方向,郦道元注述有误。如果“云中城”指“定襄盛乐城”,加上“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句的依据,则君子津位置应该在榆树湾或喇嘛湾了。</p><p class="ql-block">这里需要研究郦道元作为北魏人,应该知道当时定襄盛乐是云中郡治,但不是云中城。难道郦道元还能把盛乐城称为云中城?如果是“盛乐城”,为什么郦道元不直接说“济在盛乐城西南二百余里”?</p><p class="ql-block">笔者为寻根问底,认真研究了《水经注》。《水经注》中多次提及“云中城”,在同一书里应该是指同一地址。如描写芒干水过云中城时记载:“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芒干水又西南,径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径武川镇城”。可以确定,芒干水是没有流经过现在的和林境内的。从上下文多处“云中城”分析,“云中城”应该指托克托县古城镇云中故城,所以笔者认为“君子津”位置确定指现在的托克托县东胜州故城一带(现在河口、托城)证据是充分的。黄河多次改道,但东胜州故城一带(桢陵县故城、沙陵县故城、东受降城、托城)等始终在黄河岸上,其附近必有码头。</p><p class="ql-block">黄河上设置渡口是刚需,特别是官渡或重要渡口的设置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涉及到当时政权的军事、政治、经济、交通需要和地理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公元295-305年北魏昭皇帝、桓皇帝、穆皇帝三帝并存,各管一部,桓帝管理范围在代郡之参合陂(今凉城一带)北,其西幸榆中时过黄河重要交通节点可能在榆树湾一带,但是其东行代地也可能是在榆中(今十二连城)过黄河,那就是河口(托城)位置一带了。所以,《水经注》“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一事也可能是魏桓帝从榆中过黄河“东行代地”时发生的,正好途经现在“河口”一带。</p><p class="ql-block">隋、唐一统后,其重要军事需求发生改变,在榆中附近建渡口保障黄河上的交通畅通更符合当时隋唐经略云中对渡口的需求。唐开元九年(721)三受降城受朔方节度使统领,西起灵武东到东受降城(今托克托县),沿黄河设六城水运使,专管黄河水运。“六城”指当时的丰安城、定远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东受降城(位于今托克托县东胜卫故城西北角大小荒城)、振武军。东受降城紧临黄河,脚下就是黄河水运重要渡口。李吉甫 《元和郡县国志》载:“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阔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滨关,渡口处名君子津。河滨关在县(河滨县)东北,贞观七年置”。经李逸友先生考证,城坡古城即河滨县遗址,其对岸就是现在托县河口(托城)一带,所以再一次可以确定(特别是唐朝时)“君子津”的位置就在今托县的河口一带。辽金元时河口航运渐盛,元1267年忽必烈自中兴路至东胜州(今托克托县)设立10处水驿,东胜州城成为黄河水驿之一。“据至元十九年制令揆之,则听商贾贩运,国家优予保护,既立水驿以利漕运,复设巡军以利商运。官商船舶之往来繁盛情形,殆可想见。而自西徂东,以达于各地者,盖以东胜为集散转运之地。今之托河即古之东胜也。(《绥远通志稿•水路》)。</p><p class="ql-block">《中国地图集》明代地图中君子津明确地标在东胜卫故城旁,即今河口(托城)一带。清康熙征葛尔丹亲自率军在河口(设立湖滩和硕官渡于河口)过黄河。随着河口镇的设立,河口古渡(君子津)在乾隆时期成为了重要商埠市集,是“晋蒙粮油故道”的重要集散地。</p><p class="ql-block">君子津命名和传承的历史故事反映了我国历史上鲜卑族建立北魏后认同华夏传统文化,采取汉化政策,接受并传承了守诚信、崇正义、尚美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唐辽金元明清传承下来,更体现出我国古代中华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君子诚信精神永世长存!</p> <p class="ql-block">《水经注》原文:</p><p class="ql-block"> 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芒干水又西南,径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径武川镇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河水)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定襄郡,汉高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名椅桐者也。</p><p class="ql-block"> 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p><p class="ql-block"> 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p><p class="ql-block"> 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吴东山,西径故里南,北俗谓之契吴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