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甲申三百年祭》

纵横一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读《甲申三百年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先生于1944年3月写就的史学论述,当时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4天,主要讲了明朝灭亡的经过、原因,供后人借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申,即崇祯17年,即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溢而死,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年,距郭沫若的祭文发表,正好三百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读,是因为翻阅张岱的《陶庵梦忆》,读到《钟山》一篇时,文中提及“甲申之变”,遂追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初阅,可是久远之前的事了。粗略算,那应该是1984年。这一年,是我人生的大转折之年;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从一个商业公司下的基层企业的工作班组,连跳三级,直接调入了市级机关;时,我离36周岁还差五个月,正好卡上了“年轻人进机关不得超过35岁”的年龄上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机关,与我之前所在企业,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天地和工作氛围,在企业,就是干活、流汗、拿工资,简简单单、直直白白;在机关,哪里知道,读书看报也是工作。那时段,正赶上市里正要求学习“甲申300年祭”。说实话,当时,读报,翻小册子,讨论发言,都做了,但内容整个就没能记得住,甚至全然不知“甲申”为何物?“三百年祭”又为何因?倒是,关心时政,了解历史,这个学习习惯,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和养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追阅,重读,让我了解了“甲申之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文说:“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今年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周年纪念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的灭亡,认真说,并不好就规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崇祯死难之后,还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庆的永历,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永历帝为清吏所杀,还经历了一十八年。台湾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不算在里面。但在一般史家的习惯上是把甲申年认为是明亡之年的,这倒也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因为要限于明室来说吧,事实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仅存形式的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就中国来说吧,就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年间一直都没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争一直都是没有停止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这无论怎样说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不用说也就是"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的雅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他在初即位的时候,曾经发挥了他的" 当机独断" ,除去了魏忠贤与客氏,是他最有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在削籍大臣,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次在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史》批评他" 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 (《流贼传》)。这个论断确是一点也不苛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然,崇祯的运气也实在太坏,承万历、天启之后做了皇帝,内部已腐败不堪,东北的边患又已经养成,而在这上面更加以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把当时陕西的灾情叙述得甚为详细,就是现在读起来,都觉得有点令人不寒而栗:"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p><p class="ql-block">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仅存之遗黎,止有一逃耳。此处逃之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此盗之所以遍秦中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秦地而言,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而盗则稍次之;西安、汉中以下,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则档次之。" (见《明季北略》卷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的确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很扼要地说明了明末的所谓" 流寇" 的起源,同隶延安府籍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先后起来了的。”</p><p class="ql-block">……余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写《甲申三百年祭》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p><p class="ql-block">《甲》文近二万字,有述有考有论,内容涉及明亡、闯兴、闯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于1944年3月10日脱稿,郭沫若修改后交给董必武审阅。3月19日,《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4月,《辟众》杂志也刊载了一组纪念明王朝灭亡的文章,有柳亚子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翦伯赞的《桃花扇底看南朝》,鲁西良的《明末的政治风气》等,配合《甲申三百年祭》,形成一股舆论风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毛泽东十分赞赏。4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并加长篇按语,"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这篇文章成为全党整风文件,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至5月间,毛泽东演讲中谈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21日,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写信给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p><p class="ql-block">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p><p class="ql-block">在乘车前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又说起了《甲申三百年祭》,他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