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军人的情怀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李增溶,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五堡村人,1919年出生,1945年6月参加八路军,隶属晋察冀军区华北纵队。参军时他26岁,一走就是60年。据李刚讲,2008年因病去世,去世时遗体上覆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参谋部和济南军区及许多老将军献了花圈。享年89岁。当他最后回到故里的时候,只是他的一个骨灰盒,而且他将永远地静静地躺在他日思夜想的故乡的土地上,一块高耸的石碑记录了他戎马一生的光荣生涯。</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4日下午,应国家一级播音员,矾山民俗协会特邀顾问曹淑萍同志之邀,前到矾山镇五堡村,也就是曹淑萍同志的出生地及她的娘家做客。元旦期间她从北京回来,给我打电话说她的许多亲人要她向我表示感谢。因为我写的【再谈五堡村一段已经尘封的往事】一文发表后,揭开了一段五堡村鲜为人知的尘封历史,特别是曹淑萍的姥爷李增溶,二姥爷李增湘等人的家族历史。说让我到她的家中,和她的父母再谈谈,也许还有我们不知道的事情。盛情难却,于是我相邀矾山民俗协会的郑建国,范春林,王树忠,栗玉蓉一同前往。到达五堡村曹淑萍家时,受到了曹淑萍及她的父亲曹继德,母亲李汝梅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曹淑萍亲手做了一桌饭菜招待我们,这桌饭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是在农村也是一桌待客的上好的饭菜。曹继德老先生已经80多岁,李汝梅也75岁了。两位老人还准备了两瓶100多元的陈酿和红酒,啤酒,真是农村人十分热情好客的传统展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在同他们的谈话中,很快就提到了李汝梅的父亲,也就是曹淑萍的姥爷李增溶。李增溶是五堡村李尚舒【千李九】之子李二甲的儿子,1919年出生,一生娶过三位妻子。第一位是张沛莲,黑山寺人,早年病逝。第二位妻子是刘玉英,怀来县后郝窑村人,是李汝梅的生母,在李汝梅两个月时病逝。第三位妻子是矾山镇南关村的任友琴,是李刚,李勇和李娜的生母,今年83岁,仍然健在。李增溶是在1945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顶替他的弟弟李增淮而去参加的八路军。那时八路军的征兵条件是一家有哥俩以上的就要有一个人去参军。他的弟弟李增淮在被征兵之列,但是李增淮刚刚结婚,又在当地教书。李增溶的妻子已经去世,一个女儿刚刚两个月,寄养在奶娘家,没有什么负担,只好由他顶替弟弟李增淮去参军了。据说当时的地方和部队都认为他岁数大,不想要这个兵。好在他读过张北师范学校,是一个有文化的人,部队正缺乏这样有文化基础的人。就这样和堂弟李增湘,塔儿寺村的周德维等矾山17名青年一起参加了八路军。到部队他们知道所在的部队是华北纵队,杨德志是司令员,属于晋察冀军区。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1986年从部队离休时是一位正师级的军队干部,住解放军青岛某干休所。他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后的对日军作战,见证了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全过程。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参加了解放石家庄战役和平津战役,1949年10月1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集团军199师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后南下参加了衡宝战役和解放南方许多城市的战斗。1950年随67军199师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奉命回国,驻山东省青岛市解放军某部。2008年因病去世,是一位一辈子的职业军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闲聊中,曹继德找出了许多过去他们拍摄的黑白老照片,还有一叠李增溶过去写给他们的信件,这些已经成为文物级的东西很少看到了。我大致数了一下,李增溶亲笔写的书信大约40封,还有张家口,宣化等地亲戚们写给曹继德,李汝梅,曹淑萍的信件,共有57封。从时间上看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到1986年20多年的信件,而且保存的十分完好。只能在这里看到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而又铁骨柔肠的军人的飘逸洒脱飞龙走蛇的字迹和铁骨柔肠的军人情怀。他是军人也是丈夫,他是军人也是孩子们的父亲,他是军人更是从五堡村走出去的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六十多年的人生之路,书写出一段让人们难以想象的辉煌人生。</p> <p class="ql-block">  军人,在训练中遍体鳞伤时没有哭过,在炮火硝烟中面对十倍与我的强敌没有哭过,面对负伤流血牺牲没有哭过,而在千万里之外,看不到年老体弱的双亲,特别是丧母以后,作为父亲却无力照顾自己苦命的女儿的时候他哭了。哭在了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哭在了那无尽的思念之中。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名军人,更是一位聚少离多的女儿的父亲。我翻阅了这几十封出自这位老军人之手的信件,每封中都集中提到‘你是我的女儿,是我苦命的女儿。’这个女儿就是李汝梅,也就是曹淑萍的母亲。据李汝梅讲,她两个月时,她的母亲就病逝了。她先是到怀来县后郝窑的姥姥家过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在黑山寺住几个月,最后是在五堡村的奶娘家长大的。现在奶娘已经不在了,她和奶娘家的兄弟姐妹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就象亲姐妹一样。在每封信中都要询问女儿的身体状况,而且从青岛买药给寄回来。甚至要求女儿去青岛看病治疗,逢年过节总是要女儿寄几十元钱,衣服和一些食物。在我国农村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过来的人都是知道的,在生产队干一天活也挣不了几角钱,甚至是几分钱,有很多人劳动一年连口粮都挣不回来。所以寄回的几十元钱就是雪中送炭,对于象他们一家七口来说那时一笔十分可观的钱啊。也就是这笔不多的钱帮着他们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在读李增溶的信中,仿佛字里行间都寄托一种极度的忏悔之意。我们知道‘忏悔’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宗教用语,是教徒们再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在神甫面前表示悔过自新的用语叫作忏悔。而李增溶却是以一位老军人和老父亲的身份,向他的家人,向他多年未能照顾的女儿忏悔。这种情怀出自一位从血与火的战争中走出来的军人之笔,是多么的高尚与伟大。我们的国家也正是有成千上万的这样的人,舍小家为国家拼杀在战场上,保卫着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我们的共和国才能有今天。</p><p class="ql-block"> 在一些信件中,还提到了过年过节了,给你们寄去一些花生,糖果,生姜还有几件衣服等等。在那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这对于一家七口人连口粮都挣不回来的人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只有这位远离家乡的父亲能够做到。因为在山东省青岛市他还有一个五口人之家,一个人的工资,还要照顾这位远离父亲的苦命女儿一家。这是一位父亲在他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来弥补自己对女儿的父爱,让女儿尽可能过的好一点。而女儿也会经常写信给父亲,并寄一些家乡的土特产,比如黄米面,莜面,小米,绿豆等,尽自己对父亲的孝心,而且经常到青岛去看望父亲,继母及弟弟妹妹们。这种书信往来持续了几十年,从未间断,真正的父女情深啊。</p> <p class="ql-block">  有一封比较特殊的信件,是上世纪的1970年的信件。那时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清理阶级队伍的政治运动,部队也不例外。因为李增溶是从地主家走出去参加八路军的,必然受到调查。那时他离开家乡已经有近30年了,但是,部队的专案组依然还在审查他和堂弟李增湘,说他们曾经参与了到农民家收租子的问题。当时他们已经是部队的师团级 的领导干部了,部队专案组还派人到五堡村进行调查,没有调查出什么问题而不了了之。当时他曾经给女儿李汝梅写了一封信,询问家里的情况,而女儿怕惹事,没有及时回信。李增溶紧接着就又写来了一封信,问她们为什么不回信,在信中他说;‘我相信党中央,毛主席,一定会还我一个老兵清白的,你们不给我回信我着急,是不是家里也被审查了,你们不用害怕,就是问题反映到党中央毛主席那里去,我也不是地主,而我是一名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革命军人。’读了这封信我十分感动,一位从血与火的战场上走过来的军人,连生命都准备献给革命的人,也难逃政治运动的审查,共产党人审查共产党人,这是什么政治运动啊。那时也许是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军人情绪最低落的时期。他在盼望女儿的来信,能告诉他家里的情况,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他当时甚至有解甲归田回家乡盖几间房子,种地养老过田园生活的想法。可见政治荣誉对于一个曾经在无数次战斗中冲锋陷阵,不怕流血牺牲的军人是多么的重要。但是,他始终相信党组织和毛主席一定会给他清白的。最终这个愿望在1976年实现了,他又重新回到部队领导岗位上去工作了,这可能是他一生中遭受到的最大的屈辱吧。我们现在回想那一段历史,有多少人选择了随波逐流,就会有多少人选择力挽狂澜。有多少人选择同流合污,就有多少人选择坚贞不渝。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绵延数千年历经万劫而不亡,并非是因为我们当中不会产生坏人和败类,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得我们总能不断锤打自身,排除污垢杂质,浴火重生百炼出真钢纯金。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回顾我们中华民族中有多少人抛家舍业投奔革命。从一个个普通的青年成长为我党我军优秀的指战员。他们既有铁骨铮铮的抗击敌人的精神,又有铁骨柔肠的慈父慈母的热血心肠,这就是我们这个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之魂。</p><p class="ql-block"> 曹淑萍的父亲曹继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朴实农民,不善言谈,把岳父的来信一直保存了几十年。他拿着信对我们说‘这是我老丈人的来信,我一直保存着。这是他老人家留下的念想,我经常打开看看。每年四大节气的时候,我都去给他上坟扫墓,因为他不仅是我的岳父,更是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说着眼睛中闪动着思念的泪花。李增溶的女儿李汝梅拿出一个小钟表,外壳是金黄色的,上面雕刻着一圈小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时间是上世纪的1995年9月,由中央军委颁发给参加抗日战争老兵的纪念。李汝梅说‘这是我去看望我父亲时,他给我的纪念。我一直珍藏着,看见他就象看见我的父亲’。是啊,这就是一位的老干部留给女儿女婿的遗产和纪念,这也是那一代军人的作风和他们的风格。这样的军人才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真正的军人。</p> <p class="ql-block">  在曹淑萍姐弟五人当中,曹淑萍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她在初中毕业后,被选拔进矾山公社广播站当广播员,几年后考入涿鹿县广播电视台。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五百多人,经过面试,笔试和专业考试,最后她是唯一的一位被选进广播电视台当主持人的人选。从涿鹿县广播电视台退休后,她参加了北京曹灿朗诵播音学校组织的考试。经过面试,笔试和朗诵主持后,成功被选中。现在她虽然已经退休,却依然活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并且成为国家一级播音员。她就继承了她姥爷李增溶身上具有的那种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那种军人的精神。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位国家一级播音员,这是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出的辉煌。在几十封信中,有写给曹淑萍的几封信,在每封信中,她的姥爷都谆谆教诲她,不要怕吃苦,要好好锻炼,才能成为人才。也就是在这种言传身教的考验中,她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p> <p class="ql-block">  在四十多封信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询问女儿的身体状况,家里的情况,还有最主要的是询问下雨没有,村里的庄稼长的怎么样,人们的生活条件如何等等。特别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的农村现状。这位老军人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他的家乡和他的父老乡亲们。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情跃然纸上,这就是那一代人,为共和国的成长流血流汗的人们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人才是最可爱的人,共和国的大厦是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建立起来的。还有他们同时参军的17名青年,战争结束后能活着回家乡的,只有李增湘,李增溶和周德维三个人,那14人都永远地离开了家乡和亲人,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反复拜读了这位老军人李增溶的四十多封家书。从信中体会到了一位离家多年的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女儿的忏悔之心。作为一名军人就意味着无限期的奉献,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从白雪飘飘的北国,打到四季如春的南疆,从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到冰天雪地的朝鲜去参战。他无时无刻都在眷恋着矾山的故乡,思念着自己亲生的女儿和亲人及父老乡亲们。但是,他们能把思念化作一种力量,为了不让亲人们不再受苦受难,就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们完成了党中央毛主席和全国人民交给的任务,这才是真正的共和国的军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