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9b9b9b"><b>山水绕腰柳绵绵,梦里依稀醉寿园。<br></b><b>人在画中赛神仙,想把今朝比昨天。</b></font></h1> <h1><b><font color="#9b9b9b">昨晚做了一个梦,梦里有祥云、彩虹、仙鹤、玉兰、高耸的山,碧绿的湖、哭泣的龙、骄傲的风,还有一条长廊</font></b><font color="#9b9b9b">。</font></h1> <h1><font color="#9b9b9b"><b>那长廊一眼望不到头,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br></b><b>长廊依湖而建,湖名为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是颐和园的主要水体,占全园面积的3/4,也是北京最大的湖泊之一。从正前面看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碧玉。有几只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柳影随波动,画廊添丽色,寿山立而威。真是“玉带桥边影绰移,昆明湖上绿涟漪。” “万寿依临,千顷粼光,十里画栏。” </b></font></h1> <h1><b><font color="#9b9b9b">有水有舟,昆明湖也有一船只是从不起航,此船是由巨石雕刻出来的石船又名石舫,长30多米,有两层,为中式二层歇山卷棚顶,进深三开间,面阔一开间,一二层均有围廊。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暗示清王朝如磐石般坚强,水无法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他的一首诗中也表现出来:雪棹烟蓬何凝冻,春风秋月不惊澜。载舟昔喻存深慎,磐石因思永奠安。</font></b></h1> <h1><b><font color="#9b9b9b">到了颐和园,应是画中游。“画中游”是一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位于颐和园万寿山的西南坡转折部位,是一处极具山地特色的园中园。 这一景区始建于乾隆年间,由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画中游殿、石牌坊等组成,依山而建,借山形呈错落之势。登上澄辉阁2层,8个亭柱巧妙地形成了多种画幅的“画框”,让游客在不同方向体验独特视角的景色。向南远眺,可以看到昆明湖波光粼粼;向西望去,远处的玉泉山、西山景色尽收眼底。我更喜欢一处处灰白色有故事的房檐,低沉、称重、宁静安祥,不语而语。</font></b></h1> <h1><b><font color="#9b9b9b">看山看水看文化,那少不了仁寿殿。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期间处理朝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主要场所,也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颐和园里的龙凤自然也无处不在。最著名的是仁寿殿前的一对龙凤。铜凤昂首挺胸,傲视前方,脚下踩着江山社稷海水江崖;铜龙则略显无力,龙爪伸向前方,似在献礼,本应把握龙珠,龙爪却空空如也。慈禧大权在握,光绪虽然是皇帝但却无权。那龙又被戏称为“乞丐龙”。仁寿殿玻璃屏风上装饰着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殿内还摆放着一辆慈禧太后的奔驰轿车、景泰蓝凤凰、鹤灯、甪端熏炉等用品。此殿展示了清朝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和文化内涵,是了解清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font></b></h1> <h1><b><font color="#9b9b9b">颐和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浓缩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园林文化,是了解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审美、传统哲学的重要途径之一</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