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万里行》——高台民居

渔夫(大陆)

<p class="ql-block">  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古城东南侧,是一处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族聚居区。高台民居现有640多户居民, 4000多人口,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与喀什古城隔河相望(吐曼河)的高台民居,是一个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在高崖上形成的奇特生土民居建筑群。居民区里巷道狭窄弯曲,过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随处可见,生土建筑比比皆是,保留多处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和清真寺。高台民居曾被中外游客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它既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绝佳场所,也是维吾尔族美化环境、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进入高台民居标志性的大门,沿主路进入高台民居,穿过手工作坊街,走过一条条狭窄弯曲的小巷和颇具特色的众多民居,你会惊讶和感动于维吾尔族人民在大漠边缘顽强生存的智慧与神奇的创造能力。</p> <p class="ql-block">  高台民居的维吾尔语本名叫“阔孜其亚贝希”,意为“高崖上的土陶”。因为这座土崖的土层中有一种当地人称为“色格孜”的沉积胶泥,质地细腻,粘性好,很适合制作土陶,因而历史上有大量的土陶匠人聚居此地,开设了很多土陶作坊。久而久之,土陶就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绝技。也正是因为此地土陶作坊多,才有了上述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  维吾尔族的居住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对故土的依恋。而喀什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三面环山,可利用资源非常有限。近水、防晒、防沙、空间利用便成为高台民居建筑的核心理念,那就是,就高处建屋,临水源而居。高台民居就是在这个理念催生下产生的维吾尔族世代聚居区。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原生态楼中楼建筑群格局。</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种宗族观念和对家眷故土依恋的影响,好多大的民居院落内的住房多达一、二十间,楼上的很多民居都是七、八代人传承下来的。而那些依崖而建的房屋,更是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又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连成一片。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其中,还有16条小巷是死胡同。如果没有本地人带路而冒然进入其中,外来人一定会迷路,一时半会儿是走不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高台民居房屋大多都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木头去枝之后,没有刨削加工,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整个街区看上去仿佛都是晃晃悠悠、松松垮垮的。但据导游介绍,这里的房子都很牢固,许多房子都已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有些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民居,甚至是世代相传,保留了三四百年。其房屋的结构、屋顶、墙体、门窗,甚至颜色都依然如故。这里的每一户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后代延续的家族史。</p> <p class="ql-block">  除最多见的“过街楼”和“半街楼”外,在小巷的深处还可看到将楼房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远远处望去,就象战争时期的碉堡一样。这些未经规划、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又排列出幽深、四通八达、曲曲弯弯的民居小巷。沿着小巷内的任何一条小道走去,均可到达各自民居和城区主巷。</p> <p class="ql-block">  高墙窄巷,既能通风,也能遮挡阳光,在带走热量的同时,也能阻挡风沙的侵袭,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维吾尔族庭院沿街外墙大多采用土坯砌成,抹上麦草泥,数十年甚至百年依旧如故。民居院落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居民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布置都是根据具体条件的实际需要而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修建。高台民居里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层楼房、三层楼房甚至有七层楼房。七层楼房一般是崖上建有三层、崖下四层,从崖上、崖下都可以上下进出,宅主通过绝妙设计和充分利用地形的特点,土崖上的三层可以从崖上进出,崖下四层即可以从三层下到最底层,也可从最底的一层沿上下互通的楼梯到达任何一层。</p> <p class="ql-block">  高台民居中维族居民的庭院有非常强烈的封闭性。这一既能满足维吾尔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起到防风防雨的遮蔽作用。</p> <p class="ql-block">  维族民居的室内建筑分为主人居室、客厅及两侧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居室内不设木床,几乎都睡在土炕上。他们的土炕,不同于我国北方农村的火炕,而是用黄土填实的土坑,土炕往往占去整个居室面积的一半或三分之二以上</p> <p class="ql-block">  高台民居除了曲径通幽的街区小巷和民居奇观外,还有古老的土陶作坊、铁匠铺、木匠铺、铜匠、首饰匠、帽匠、裁缝等各种手艺人。</p> <p class="ql-block">  在高崖民居的土陶街上,一家牌匾上写有“高崖上的土陶人家”的土陶作坊映入眼帘。这是一家八代人都居住在高台民居的非遗传承人家,他是“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第六代传人。店主吐尔逊·肉斯塔木老人现在仍然沿用相传了800多年的古老传统方法制作土陶。地下的千年泥土、木制的脚踏旋转盘,用手捏塑、用木头烧窑,这就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古老工艺。</p> <p class="ql-block">  这个正在作坊里手工捏制土陶的老人,就是吐尔逊·肉斯塔木,他是目前最老一辈的土陶匠人。随着手上力度的变化,一把优雅细长的小酒壶土坯在陶轮上快速旋转之下,迅速成型。成型后的小酒壶,仅用一根细线和一把刀叉,就在陶土坯上刻出了拙朴却又独具民族特色的纹理图案。</p> <p class="ql-block">  在作坊街上,像吐尔逊·肉斯塔木这样古朴的手工作坊随处可见,历代生活在高台民居的维族居民,很多家庭,就是以一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而这些手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传承,成为了高台民居的灵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土陶手艺已传承至第八代,吐尔逊·肉斯塔木的孙辈。但是爷孙做出来的土陶制品仍然没有现代工艺元素,没有固定的标准,全凭手感经验,一切都在匠人心中。也就是老一辈人怎么制作,现在就怎么制做。一只只墨绿或浅棕色浅黄色的土陶,全都保持着土陶最初的模样和最自然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除土陶艺人外,高台民居还有鞋匠、篾匠、小刀制作、皮匠和乐器“冬不拉”等艺人。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我们都是走马观花式的一带而过,仅仅是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据说,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历史上的高台民居也曾与喀喇汗王朝的王宫建在同一个高崖上,后来被洪水拦腰冲断,形成南北崖,南崖就是今天的高台民居。</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高台民居是当地居民在缺乏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运用智慧和适应自然环境下的产物。然而,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自然灾害与时间光阴面前,高台民居却又显得非常脆弱。仅仅一场毁灭性的地震和一次又一次沙尘暴,都会瞬间毁坏几代人建设起来的房屋和整个家园。</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高台民居则是一首骄傲中带点苦涩的西域之歌。它的旋律中交织着古丝绸之路的悠久文明,也交织着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岁月无情的蹉跎。居民们依托自然环境创造出建筑杰作的同时,也承载着恶劣环境带来的哀愁与苦涩。</p> <p class="ql-block">  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喀什古城和高台民居,便是最好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  正当大家结束高台民居的游览,准备前往耿恭祠观看晚上10点的喀什古城落日时,导游却突然开口提出:我们明天还要早起,前往二百公里之外的“白沙湖”和“喀拉库勒湖”游览。为此,我们要在今晚9点30分提前结束游览,返回酒店休息,以便为第二天的高原反应做好身体上的准备。无奈之下,大家只好怀着没有观赏到落日的满腹遗憾,提前结束了喀什古城当天的游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