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问我对未来理想中的生活定义是什么,我让他猜,他想了想说,应该是“精致”。和他开玩笑说:“我没病,无需精致。”他问我怎么理解。我说我理想中的生活是“自在”,而精致,在我看来是病态,是资本为收割普罗大众的钱袋而专立的“人设”,我要它作甚?朋友被逗乐、说活得通透真好。我告诉朋友:我与他提出的两个词代表两种思维方式,也是东西文化自价值观延伸至生活态度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次很有趣的对话,再次激发了我意识深层不安分地活跃,于是,我决定写下这篇短文。一位教授说过,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认识基础是还原论,它将高级还原为低级、将整体还原为被肢解的部分加以研究,比如药物研发中的动物实验、细胞实验。与此相反,中华文明的认识论是整体论或者说一体轮,天地人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身心一体。</p><p class="ql-block"> 以此为基础,西方文明追求完美和精致,然而此二者背后的真相是极端和偏执,是身心撕裂、是肉体与精神的割裂,其本质是反人性的。中华文明强求和谐之美、均衡之美,无过无不及。纳万物之灵以为灵,故而得神。世间万物虽不为我所有、皆可为我所用,不为物累不以己悲,故而得自在。</p><p class="ql-block"> 都说商业繁荣是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核心驱力,再试着谈谈中西方对待商业的价值观差异:西方文明倡导“奢侈并快乐着”,引导人们去享受丰盛的生活、奢华的陈设、精致的器物,“限量版”一度成为小圈子里追捧的热词和身份彰显。加上大众娱乐式的媒介不良导向,让羊群里失去方向的追随者们身心在攀附中撕裂,坊间里才会见怪不怪的流传着“卖肾买苹果手机、卖血买LV”的荒诞。中华文明则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政治经济学家管仲的政治建言中就有“奢靡”论,核心是“贵所见而贱所贵”。意思是说要治理好一个邦国,让百姓乃以维持生命的粮食之价格控制在很低的价格,这样穷人就有活下去的希望;让珍珠翡翠那些无用的东西非常昂贵,促使贵族和富人们去追捧赏玩以令其有喜好和追求、而这些物价在市场的流通中也能增加国家的财富累积。百姓足其所足亦乐其所乐,社会呈现的是一幅祥和安宁又富足的盛世画卷。</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立足人际关系视野中谈谈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曾经一度,人们大谈西方文明中个体至上、羡慕其对隐私的保护,乃至于认为那才应该是人类理想中的生活天堂。过去的三年大疫,犹如当头一棒,从眩晕中清醒过来,才发现在地球村里,所有物种事实上都如一根稻草上的蚂蚱。中华文明在定义人际关系时,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身与心、自己与家庭、家族乃至国家的关系视为一个整体。且以自我而言,仁义礼智信,在我们的身体上分别由肝心肺肾脾五脏来支持。所以当留心一下周围,你会发现脾弱者,往往言而无信;肝和心有郁火者,常常不仁不义;更有意思的是礼,肺的首要功能是敛、即收敛气以避免其上浮,故而礼是规矩、是不能逾越的法则,可是回到现实中,礼仪课到底在讲啥呢……</p><p class="ql-block"> 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梳理中回归到中医食养,就不难明白基于理论的源头和认知的逻辑,营养学注重的是补给、是对抗,而立足于中医理论的药食同源轻养食膳,注重的是防患于未然、治疾于未发、调养于未复和未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