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泾古镇的人间烟火气

白衣侯

<p class="ql-block">  朱泾是昔日上海西南地区的四大古镇之一,自古商贸繁盛,水乡风情迷人,被誉为“吴越文化发祥地”(可能要加上“之一”)。一千八百年前,朱泾已经由东汉三国大将朱治得名:到了南北朝,朱泾已有聚居村落,当时叫"朱泾里",至唐代已是较具规模的集市。</p> <p class="ql-block">  从南北朝梁中大通六年为朱泾里,由胥浦县管辖,为今朱泾地名之始。朱泾有学名的历史最少也有1500年——有点牛是不是?</p> <p class="ql-block">  对一些信众来说,东林寺是朱泾古镇最为辉煌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东林寺坐落在东林街150号,始建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原名观音堂,后改为东林禅寺,700多年来历经战乱,几度重建。如今的东林寺,其实是一座人造的山体奇观,所谓“佛是一座山,山即一尊佛”,山佛一气,佛山一体,金碧辉煌,香火旺盛,人声鼎沸,往日沉雄静肃的氛围已经难以寻觅。</p> <p class="ql-block">  东林寺前面就是市河,市河的南北各有一条长街,以杨家桥为界,市河北面的长街,东为东林街,西为西林街;市河南面有三条老街,其实就是一条长街分为三段,自东向西依次为仓桥街、新汇街和广福街,广福街的尽头,是南向的南横街——这市河南北的几条街构成了朱泾古镇的大体框架。而东林街商店林立,闹腾嘈杂,老街风范已经荡然无存;西林街却是教堂矗立、深宅隐然、古桥横卧,东西街的风貌可谓泾渭分明——所以,朱泾古镇最有味道的老街当属西林街。</p> <p class="ql-block">  西林街是朱泾还算完整的一条老街,狭窄的市河、斑驳的老建筑、街旁的烟纸小店等等,百姓好像还生活在遥远的历史里,与邻近百米的朱泾商业区并不相干。而西林街上最吸引人的乃是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吴家老宅,这可能是朱泾古镇几经劫难而依然保持完整的唯一一个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仰望吴家老宅西面高大的山墙,可以想见其规模之大。</p> <p class="ql-block">  吴松棂宅,俗称吴家老宅,区级不可移动文物,是一座四开间两进两层楼的老建筑,雕梁画栋、粉墙黛瓦,在五十年代初曾做过师范的校舍。几百年的风雨将其洗练得斑驳厚重,如此完整的三百多年的老建筑,在上海的古镇老街中较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老宅的门关着,所幸遇到了居住在里面的一位老人,他为我打开了门,主动热情地陪着我参观了所有能走得上去的楼层和房间(受宠若惊啊),给我讲了很多事,但他的一些古怪的举动——如上了楼,便立即会把门关上,并插上门栓,如果他不是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在偌大的寂静荒芜的古宅里真会把我吓得落荒而逃。 </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老人杂乱的房间。整个宅子只有老人和他的老妻居住,残破,苍老,阴黯,给人阴森森的感觉,但外面院子里的阳光却又是那么的明亮温暖,这强烈的反差,也许就是吴家老宅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了。</p> <p class="ql-block">  吴家老宅这个在朱泾镇乃至其他古村镇都少见的建筑,虽说是“保护建筑”,但也正在加速衰败的进程中。这个豪华老宅内东西两边都有通道,里面楼层类似通转楼,其木雕砖雕艺术水准极高,但整个宅子也在衰败之中,最后面的房子已经濒临倾倒,用一杆长竹支撑着墙面。</p> <p class="ql-block">  老人把角落里已经废弃不用的毫不起眼的小房间门上那门框、门槛上的精美残破的木雕都一一指给我看,这些细节他不讲,我是绝不会发现的。可以想见这个老宅子以前该有多么的辉煌!而他指给我看的屋脊上的砖雕,有的已经被毁了,有的也看不清楚,想来也是极其精美的。</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西通道顶上的木雕。过道里的木雕尚有如此精美,主屋里的想必更加精彩——可惜这位老人不是老宅的主人,具体是什么性质不得而知,老人也没说,也不想说,只是说主人在南京,几个主屋是进不去的。</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后宅两个已经废弃不用的小房间(楼上已经不能上去了,属于“危房”),但门框上居然有精美的雕花,这个小小的细节,是对吴家老宅豪华程度最为妥帖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  东通道比西通道狭小,顶上没有木雕。</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毕,老人送我出门,临别时竟然从塑料袋中拿出一叠证件,如退役军人证、党费缴纳单等,一定要我拍照,并要我务必把它们上传到文章里,还给我讲了很多他在部队里面的事——非常不可思议啊!看着这位六十年代的老军人老党员,肃然起敬之余,断断续续联想起了他在老宅里给我说的很多话,虽然口齿不清,说的还是四川话有点听不明白,但联想起在老宅里遇到的另一位老人:他的老妻看到我仔细盘问我的情节——对,就是“盘问”这个词——这使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他这些古怪举动后面所蕴含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还是上传一张他的老战士优待证的封面吧。其他的证件就收藏在我的相册里了,因为它是一个老军人辉煌的历史,也是他的隐私。</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很多年古镇游遇到的最奇特也很难忘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西林街上的教堂,虽然不是礼拜天,但里面坐满了人,不知是在布道还是在干什么。</p> <p class="ql-block">  西林街的最西面是一座很古老的石拱桥——济众桥。据说这是朱泾镇现存的唯一的一座古桥,建于明洪武年间。济众桥南北走向,单孔武康石材质拱桥,长28米、宽2.4米、跨度8.8米,高高的桥面几乎和桥堍的房子屋脊一般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着爬满桥身的枸杞藤,关于这座桥遥远但不可考的故事在我心中一闪而过。</p> <p class="ql-block">  过了济众桥便是广福街,再往南是南横街——这是没有商业化的老街。拐出南横街,便是朱泾古镇的水口:水草丰茂、碧波荡漾的秀州塘。</p> <p class="ql-block">  秀州塘边上的老粮库已经是人去屋空,和苏州湘城老街上的粮库一样,早已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了。</p> <p class="ql-block">  南横街上的米行业同业公会旧址。边上一个高高的围墙里面非常气派的宅院不知叫什么名字。</p> <p class="ql-block">  宅子里面在装修,门关着,“偷偷”地闪了进去,宅子里豪华精彩的程度让我有点吃惊。工人看到了我,对我摆了摆手示意我出去,于是拍了几张照片说了声谢谢就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建筑肯定是有来历的,有资料说里面举办过很有特色的什么展览,但是对其前世今生却都语焉不详。</p> <p class="ql-block">  广福街、新汇街和仓桥街没有什么大的商店,漫步街上,古镇浓浓的生活情趣跃入眼帘,充满了温馨的人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玫瑰花掩映下的木工作坊里的老木匠,丝毫不理会我的“非法闯入”,心无旁骛地干着他的木工活。</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店现在没生意,里面有两个人在闲聊。店外,一位老人抽着烟,脚跨在店铺的窗沿上,旁边一位大嫂也是身子扑在窗沿上,两人都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屋内的人互动。</p> <p class="ql-block">  街头有两位居民在下棋,看神态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而旁观者也似乎融入到了这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  开一个茶馆不易,因为不赚钱啊,于是这些老人们自带茶杯,坐在几个店铺门口云里雾里地聊着巴以冲突和俄乌战争,有两个甚至还为了罗斯福号航母到底是不是被拖鞋军的蹩脚导弹击中而争得面红耳赤……</p> <p class="ql-block">  仓桥街上有一幢民国年间建造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坐北朝南,钢混结构,共三层,整体呈对称结构。这是区保护建筑孙旭初宅,日军侵入金山时,这里做过日军指挥部。现在它周围的建筑都已经被拆除,孤零零地矗立在小河边上,与马路对面热闹的仿古建筑商业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p> <p class="ql-block">  走在老街上,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长河。老街的两旁,是古旧的店铺,那褪色的招牌和斑驳的门窗,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沧桑。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很慢,让人不禁遐想:曾经有多少人也如自己这般走过这条街,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梦想。也许,这里曾见证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对恋人在某个角落许下永恒的誓言;或许,也曾有一位怀揣壮志的青年,从这里出发,走向未知的远方,去追寻自己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朱泾古镇,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等待着有心人去翻阅、去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