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一建军节,不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每一位进过军营的老兵,对绿色军营的深深思念;对一身戎装穿出最正气的模样而自豪;对军人这个崇高的身份而致敬!在即将来临的建军97周年,祝战友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当过兵,那是一段光荣自豪的经历,曾经当过铁道兵,那是一段灵魂深处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日铁道兵,终生铁军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7月是原铁道兵奉命开进大兴安岭整整60周年。作为原铁道兵的一员,有幸和我的战友们共同经历了大兴安岭的铁路建设,有幸见证了钢铁巨龙延伸到祖国最北端的城市一漠河。岁月悠悠、军魂永驻,尽管铁道兵早己退出解放军的系列,但铁道兵的丰功伟绩、铁道兵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曲《铁道兵志在四方》,雄壮豪迈抒情优美的旋律,满腔热血无限忠诚的歌词,激励着数十万铁道兵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60年代,因木材短缺延缓了我国基本建设速度,而大片原始森林却没有开发利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大兴安岭属原始次生林地,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木材蓄量达五亿多立方米,被称为“绿色宝库”。1964年党中央决定开发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由林业部和铁道兵共同组织大兴安岭林区会战,并决定由铁道兵和林业部联合组成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同年7月,会战指挥部即505指挥部在加格达奇成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7月,原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奉命向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开进。铁三师驻加格达奇,承担加格达奇至大杨树段;铁六师驻塔河,承担加格达奇至塔河段;铁九师驻嫩江,承担嫩江至大杨树段。采取“分段施工、齐头并进”的办法,开始了嫩林铁路的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兴安岭地处北部边疆,年平均气 温-2.8℃最低温度-52.3℃,每年从9月至次年4、5月为冻结期,无霜期仅80至90天,沿线土壤冻结深度为2.5米至4.5米,“滴水成冰、吐痰成钉、吃水用麻袋、开门用脚踹”,被称之为难以生存的“高寒禁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5年、1958年先后两次开发过大兴安岭,由于极度严寒,站不住脚,先后下马。1964年第三次开发,铁6师27团13连7班班长王世忠在老家的烤烟房中获得灵感,和战友们苦心琢磨,发明了“地火龙”取暖法,解决了取暖大问题,打破了高寒地区无法生存,不能施工的禁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夏季白天有牛虻叮咬、晚上凌晨蚊子小咬齐上阵、铁道兵战士用顺口溜形容,“兴安岭三件宝,蚊子牛虻加小咬,夏天也是三班倒”,睡着波浪床(木杆铺炕,粗细不平)、吃着红高粱(供应部队的军粮)、喝着“三省汤”(省油、省盐、省菜),五黄六月吃干菜(没有路,蔬菜运不进来),白菜冻得像冰块、豆腐冻得像块铁、猪肉要用大锯拉、切菜就得斧子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铁道兵3、6、9、师的官兵,以“热血横扫漫天雪,汗水化透千年冰”的英雄气概,在崇山峻岭中开路,在雪岭冰河上架桥,在打破禁区的实践中,大胆创新了适应高寒地区施工的多种方法,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兵精神,硬是把钢轨铺进千年沉寂、人迹罕至的原始大森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2月,铁三师新兵在塔河集训结束。我们女兵连全体女兵,分配到师通信站、师医院、各团卫生队参加嫩林铁路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10月,加格达奇至塔河段铁路铺轨通车,打通了岭南和岭北的交通要道。1967年6月嫩江至加格达奇段铺轨通车,打开了绿色宝库的大门,大大缩短了从内地到大兴安岭林区的路程。1968年12月塔河至樟岭也铺轨通车。1972年8月,铁三师又将嫩林干线大铁路延伸到古莲河。至此,贯穿林区南北,全长676.7公里的铁路全线通车。1970年年9月、1981年2月、1986年12月铺轨通车林碧线(林海至碧水)、塔十线(塔河至十八站),塔韩线(塔河至韩家园子)三条支线。至此,大兴安岭铁路运输网基本形成,千里林海任由钢铁巨龙驰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1983年底,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在大兴安岭完成修建嫩林铁路、呼中铁路支线、塔十铁路支线,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使嫩林铁路贯穿在大兴安岭山脉,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建设祖国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64年一2024年,60年的变迁让原始大森林焕发了青春,使林中有城,城中有林加格达奇更有特色,如今的漠河北极村,更是吸引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的胜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加格达奇的北山上,有一座造形奇特的建筑,那是两根放大的钢轨,各宽1.3米,高20米,中部是铁道兵兵徵,把两根钢轨紧紧连接。主碑的前面是一头高5米的玻璃钢雕塑马鹿,栩栩如生,昂首欲行,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机。马鹿是大兴安岭林区特有的动物种类,象征着大兴安岭地区各族人民对铁道兵的大力援助。为铭记铁道兵奋战大兴安岭的丰功伟绩,1988年7月,“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胜利竣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距离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不远,还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两侧的松林中长眠着近300名烈士,在贯穿于大兴安岭的钢铁大道下,每2公里就有一名牺牲者。两座纪念碑,铭记着铁道兵奋战大兴安岭修筑铁路的变迁、发展、繁荣的光荣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7月.杭州.万松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