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博物馆

转莲

百度:通辽市博物馆 <p class="ql-block">通辽市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建国路文化体育广场北侧,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7300平方米,现有12个基本陈列,隶属于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75年,创立哲里木盟博物馆。1999年,哲里木盟博物馆更名为通辽市博物馆。2003年10月,迁入科尔沁区建国路地址。截至2019年末,通辽市博物馆有藏品47393件/套、珍贵文物1034件/套。</p><p class="ql-block"><br></p> 图片译文《通辽古代历史》 <p class="ql-block">通辽古代历史上</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通辽市位于西辽河平原中心地带,西辽河是一条承载悠久人文历史的大河,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上,因与长江、黄河并列而名扬中外。</p><p class="ql-block">早在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便在这片一地上生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开始逐渐兴感起来,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哈民、南宝遗址为代表的一个个聚落古国,并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夏商时期这里的农耕业十分发达,形成许多地域方玉,面后南迁中原,西周时期这里有大日然卷顾下畜牧部族明生中现,并与中原华夏族频繁交融。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东胡与西部匈奴、共同创造游牧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并相继归附中原王朝,增添西汉王朝大一统力量。魏晋南北朝时期。乌桓和鲜卑在这里发展壮大后,率先南下中原,同其他北方民族一道,汇入中华民族大融合潮流中,催发大唐一统的盛世。来辽金时期,这里是契丹发源地,契丹建立辽朝,与北宋并列,而后女真取代契丹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三朝相连,同宗中华文脉,同称中华正统,形成区域性统一,又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为后来元朝全国大统一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辽水奔流,大河滔滔。纵观西辽河平原数千年历史,可以清晰看出,生活在这里的历代北方民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陈列展览将这一时期通辽地区古代史分成五大段循序展出,以利人们从一个地域史角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壮观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段</p><p class="ql-block">在距今约8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地处西辽河平原中心的通辽地区,是中国古代北方氏族先民的生息繁衍之地。他们使用石器,制造陶器,建筑房屋,从事狩猎采集业和开拓原始农耕业,形成一个个氏族聚落,并与环周氏族聚落密切往来,又与中原氏族遥相呼应,相继发展了兴隆洼文化、新乐下层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并形成了特色突出的哈民、南宝类型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克服艰难,辛勤劳作,促进氏族聚落不断壮大,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被考古界誉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第二段</p><p class="ql-block">在距今约4000年至2700年前的夏商周时期,通辽地区是西辽河平原氏族人群的兴繁之地。夏代至早商时期,中国北方气候温暖湿润,生活在通辽地区中南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高台山文化群族,从事发达的农耕业,开创早期青铜文明,形成较大的地域方国,后来气候转冷,开始陆续南迁。到晚商至西周时期,夏家店上层文化族群进入通辽地区,开拓畜牧业,发展晚期青铜文明,形成最早的畜牧部族,推动了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萌生。前后千余年间,这些族群的不断壮大南迁,为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萌发和初现贡献了力量。</p><p class="ql-block">第三段</p><p class="ql-block">在距今约2700年至1800年的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以通辽为中心的西辽河平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引人注目地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由春秋时代众多诸侯小国,发展成战国时期的七大强国,其中燕国北部疆域扩展到西辽河平原,修筑长城,设立郡县,这是通辽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开始。而散居西辽河平原北部的众多夏家店上层文化部族邑落,逐渐发展成东胡部落,又进而形成部落联盟,开创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并与中原诸国频繁往来。继而秦汉大统一,西辽河平原愈为中原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草原和中原交往更加密切,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第四段</p><p class="ql-block">在距今约1800年至1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发祥于通辽地区的东部鲜卑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早在西汉初年,东胡被匈奴击溃,分成乌桓、鲜卑两支,退居游牧西辽河平原,势蹙贫弱。到魏晋时期,经四百余年发展,东部鲜卑成为北方草原的强势民族,到十六国时期,先在西辽河平原南缘建立前燕政权,而后又在中原等地相继建立后燕、西燕、南燕、北燕等四个政权,活跃达一百余年。东部鲜卑南下中原融合,给后来拓跋鲜卑南进中原和统一中国北方探索了道路,为中原汉族增添了新的血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贡献了力量。</p><p class="ql-block">第五段</p><p class="ql-block">在距今约1400年至800年的隋唐宋辽金时期,通辽地区是契丹发祥发展的重要区域。隋唐时期契丹游牧在西辽河流域,从弱小走向强盛,成为大唐王朝北方重要属部。五代时期契丹建立辽朝,统一北方草原,通辽地区属辽上京道临潢府管辖,是京畿重地,经济文化兴盛繁荣。辽代晚期国力衰弱,女真灭辽建立金朝,通辽地区又属金临潢府及东北路招讨司管辖。从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看,宋辽金经济往来频繁,文化交流密切,同尊儒学治国,同宗华夏文脉,是中国古代史上王朝分立时期对中华大国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一体的深切认同。</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通辽市古代历史陈列(上),展示通辽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辽金时期的历史。其段节环环相连,历史脉络清晰,用历史文物和历史图版相结合的形式,反映通辽地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进程及历史作为,体现通辽地方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是一部生动直观的历史教科书,对人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欢迎大家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辽古代历史下</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通辽市位于西辽河平原中心地带,有着悠久丰富的人文历史。通辽市古代史上部波澜壮阔,通辽市古代史下部,即元明清时期通辽地域史更为壮观。</p><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通辽地区先为蒙古汗国辖地,继为元朝“腹里”重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蒙古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举国一统,南北一家,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带来了通辽地区的社会进步。</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通辽地区先为兀良哈三卫蒙古游牧之地,后为科尔沁蒙古部游牧之所。兀良哈三卫是大明王朝的藩属,骁勇善战,有力地屏护了明朝东北边疆。科尔沁蒙古部反对战乱,支持统一,襄助建立大清王朝,也促进了通辽地区的社会发展。</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通辽地区于清初建旗设盟,发展游牧经济,习称科尔沁草原,是清王朝北疆长城;清朝中后期,中原汉族相继进入科尔沁草原,开发农业,增殖人口,同蒙古族一道,在风雨飘摇的近代社会,成为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强柱石。</p><p class="ql-block">草原广阔,蓝天辽远。纵观元明清时期通辽地区七百余年历史风云,可以清晰看出,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边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本陈列展览将这一时期的历史分四段展出,以利人们深入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共同”的重要思想。</p><p class="ql-block">第一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距今约750年至650年的元朝时期,通辽地区先是于1214年成为蒙古汗国辖地,而后于1271年成为元朝上都“腹里”重地。元朝统一全国,实现中华民族大统一,国号取汉学《周易》“大哉乾元”之意,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元代通辽地区,蒙汉杂居,民族交融,社会平稳安定;农牧并举,商业兴盛,社会经济十分繁荣;文化发达,吸纳南北文明,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遗物,见证了草原社会的发展水平。元代是通辽地区发展的重要时期,体现了国家统一对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第二段</p><p class="ql-block">在距今约650年至400年的明朝时期,通辽地区先为兀良哈三卫蒙古部游牧之地,继为科尔沁蒙古部游牧之地。兀良哈三卫于明朝初年归附明王朝,仍驻牧于西辽河地区,成为明朝东北边疆重要藩属。到明朝中期三卫牧地扩展到朝阳承德一带,与明朝建立了更为稳定的臣属关系。明朝后期草原战乱不止,三卫被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等部击溃瓦解。科尔沁蒙古部随之据有从松嫩平原至西辽河平原的广阔牧场,逐渐发展成东北地区的蒙古强部之一,西辽河平原也就有了科尔沁草原的新名称。</p><p class="ql-block">第三段</p><p class="ql-block">距今约400年至200年前清朝前中期,是通辽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朝末年,科尔沁蒙古部积极参加(后金)清朝统一战争,为清王朝创建屡立战功。清朝初年,清廷将科尔沁部划为十旗,会于哲里木盟,驻牧科尔沁草原。盟旗是清代蒙地特有的政权组织形式,盟旗首领皆为科尔沁贵族,与清皇室世代通婚。盟旗牧民多为精于骑射的战士,平时放牧,战时出征,经年游牧在大草原上。清朝前中期哲里木盟蒙古族,努力发展草原经济,兴繁草原社会,是清王朝坚固的北疆长城,保卫了中华民族的安稳发展。</p><p class="ql-block">第四段</p><p class="ql-block">距今约200年至100余年前的清朝后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腐朽、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通辽地区和全国一样,进入动荡不安的近代社会。科尔沁草原素以土地肥沃著称,从清朝康熙年间中原汉族陆续来到这里进行农业垦种,到光绪年间形成垦种移民高潮,及至宣统末年的二百余年间,农业移民增至200余万人,垦种土地达6000余万亩,相继在农业垦区建起三府三厅一州十三县。中原汉族移民历尽艰辛,世代从事农业开发,为推进草原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中原人口压力、壮大东北边疆防务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通辽市古代历史陈列(下),展示通辽地区从元代到清代的历史。其删繁就简,脉络清晰,用历史文物和历史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反映通辽地区在这八百余年中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清代晚期,通辽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随同中国历史大势,从中华民族自在到中华民族自觉的历程,开始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对人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欢迎大家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