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志杰</p> <p class="ql-block">几天下来我明白了,四进第比利斯的缘由。从阿塞拜疆的舍基至第比利斯是东线;自第比利斯往亚美尼亚的埃利温走得南线;去卡兹别克山里朝向正北;5月6日经哥里抵达库塔伊西是西线,再往西就是黑海之滨——巴统。我们在格鲁吉亚,以首都第比利斯为中心走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p> <p class="ql-block">旅行去格鲁吉亚,凡是我同辈的朋友,上山下乡时农场的场友还是有共同兴趣的摄友都会说,是斯大林的故乡。其实,前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的出生地在哥里,他在那里渡过了童年和少年,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生在社会的下层。哥里位于第比利斯西面什达——卡特利州首府的库拉河畔,那里的斯大林纪念馆修建于1957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去哥里,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旅行团主要是为了参观斯大林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北方的小伙子,在大学里学得俄语,毕业后去格鲁吉亚工作了多年。他对我说,斯大林是个有争议的著名历史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纳粹德国是有功的,在前苏联时期的工业化进程中也是有功的,但是他的过失也很严重,他的家乡人面对他时心情很复杂。格鲁吉亚独立后曾经要拆除在哥里的纪念馆,是在夜里悄悄地进行的,结果遭到当地民众的反对,又复原了。我在网络上也看到有此一说。有争议也是一种存在。</p> <p class="ql-block">我和皮皮外公的照片的背景是斯大林出生时的小屋,纪念馆就紧挨着小屋而建。为了建馆当年拆迁了周边的老旧建筑,并盖起了坚固的水泥结构的棚顶来保护小屋。据传,斯大林4岁以前是生活在这栋小屋里。</p> <p class="ql-block">小屋里保存着斯大林年幼时生活的原貌,那天没有对外开放。我拍了几张近照,可以清楚地看到窗户和外墙的原样。</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走道楼梯宽敞,图片资料与实物布展于两个层面。</p> <p class="ql-block">接待我们的讲解员自我介绍,是哥里人,年轻时就在纪念馆工作至今,已经七十多岁了。对馆内的陈列了如指掌。我们的参观跟着她走,不太清楚她说得是俄语还是格鲁吉亚语,她说了之后有导游梅琳翻译成中文。</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的一生</p><p class="ql-block">1878年出生于哥里。原姓,朱加什维利,斯大林姓氏是成年后自己改的,寓意钢铁。</p><p class="ql-block">1894年斯大林到第比利斯的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p><p class="ql-block">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p><p class="ql-block">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斯大林站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边。</p><p class="ql-block">1902至1913年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7次,其中6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p><p class="ql-block">1912年在列宁指示下创办《真理报》笔名斯大林。</p><p class="ql-block">1918年起担任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联共(布)中央总书记。</p><p class="ql-block">1924年列宁逝世后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p><p class="ql-block">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列的青花瓷盘是斯大林的母亲曾经使用过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陈设的桌椅、沙发是按斯大林于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原样布置的。</p> <p class="ql-block">陈列的斯大林亲笔手稿。</p> <p class="ql-block">我是隔着玻璃橱拍摄的,并对照片给予了放大处理。</p> <p class="ql-block">在各国赠送的礼物陈列展室,两面锦旗比较瞩目。</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楼外的院子里安放了一节火车车厢,是二战时斯大林前往雅尔塔参加会议的专列,防弹的。</p> <p class="ql-block">可以入内参观,照片拍自专列上的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离开哥里继续往西,在库塔伊西的老饭店晚餐。</p> <p class="ql-block">库塔伊西是格鲁吉亚三个直辖市之一,另外两个是首都第比利斯和黑海海滨城市巴统。此行格鲁吉亚,这三个城市我们有机会都涉足了。夜幕降临时游览了库塔伊西的市中心区,我利用大家闲逛的时间,在城中的一隅架起了相机拍照。在此展示的其中几枚是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晚下榻在库塔伊西的Kutaisi INN酒店。看上去是一家连锁的经济型酒店相当于国内的“锦江之星”连锁店。</p> <p class="ql-block">在途中多次看到我国的建筑工程公司在格鲁吉亚架桥筑路。还亲眼目睹了我国的建筑工人在悬崖峭壁上编织钢筋网格。我们的“一带一路”是实实在在的做好事。由于在行驶中不便拍摄。</p> <p class="ql-block">在哥里附近大约十几公里有一处旅游打卡地——乌普利斯特岩石城(Uplistsikhe)意称:领主的堡垒。在哥里的那天偶遇东正教的复活节,国定假日,所以参观改期。结束了巴统的行程,返回途中亲历了,一眼望去像一处远古时代的洞穴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口几棵苍天大树似乎在说,这里是一方古老的土地。那些被砍伐的树木,因病而至。</p> <p class="ql-block">进入岩石城像往常一样先打量一下周边的环境。紧挨着一条河——库拉河,河边有一片牧草地,一群白羊正在啃草。岩石城选址于此,水源不成问题,还能就地牧羊。不言而喻,风水宝地。在岩石上凿洞而居,也许是人类的本能,联想起我国陕北的窑洞,很难说是学哪里的。我国有龙门石窟、莫高窟等石窟文化,南亚、东南亚也有,佛教界有种说法,人居石窟能贴近地心,诵经便能悟道。这就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乌普利斯特的自然联想。</p> <p class="ql-block">我们躬身经一条洞穴甬道进入岩石城。这里的规模很大,史料上说,鼎盛时有2万人在此聚居。它的开凿成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考古学家的研究,从洞穴的使用功能来看,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形态,有教堂寺庙、公共剧场、监狱和住宅等等。发掘出来的文物经测定,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曾经是格鲁吉亚早期的伊比利亚王国的中心地带,其地位直到公元4世纪后才逐渐被姆兹赫塔和后来的第比利斯取代。在此,看到了一段早期格鲁吉亚的物化历史。</p> <p class="ql-block">岩石城遗址没有一条完整的步行参观道可走,游客在岩石上手脚并用爬上爬下。我的腿脚已经没有那么灵活,还背着两台相机,就在那里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挨个待在里面,试图找点古人穴居的感觉。像一只井底之蛙,又像倦缩在兔子窝里,如果抱一捆茅草铺在洞穴里睡觉一定不会失眠。社会是日益进步了,人的生存能力却不断地退化。如果有人突发奇想,建一个洞穴旅店,有人来住吗?我是会的。</p> <p class="ql-block">导游梅琳提供了几张经艺术加工后的岩石城图片,给我们还原了两千多年前乌普利斯特洞穴古城的盛况。洞穴古居的美是超乎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哥里、库塔伊西等地的沿途,格鲁吉亚的乡村风光是很美的,只要有临时停车,我就抓机会拍照,即使随拍也是美的。我喜欢乡村,总觉得乡村要比城里美,也许是风华正茂时在农场那几年的砺炼对自己的改变是脱胎换骨的。或许出生时镇上老道士的拨卦说我五行缺土,命里注定魂归乡里。</p> <p class="ql-block"> (待续)</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年7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