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作者:王文元</b></h1> <h1><b> 今天,正值大雪节气。前些天,京城下了今冬来的第一场雪,朋友圈内刷爆了与雪有关的图片和消息。可见,大家对雪的喜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我似乎对朋友们的这些兴奋与激动有些无动于衷。我也喜雪,是喜欢雪的洁白,喜欢雪后的宁静,更喜欢雪后邀三五好友,围炉闲话,品茗闻香。唐代白居易有诗曰:</b></h1><h1><b>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br></b><b>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b></h1><h1><b> 可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对雪却有些不忍直视甚至还有絲絲的排斥。</b></h1> <h1><b> 一</b><b><br></b><b> </b></h1><h1><b> 那是一九七五年的一个冬月,我所在的团组织了一次千里野营大练兵。当时,连队批准我休假探亲,这是我离开家乡第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刚到家不到一周,一封电报催我回到了部队参加拉练。经过紧张的准备工作,我们就随大部队出发了。这次拉练,我们连配备了三个站,出动了三台无线电接力通信车。由连长石希国、指导员冯存宝二位领导带队。途经固安、南宫,与第五天到达了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到达大寨的这天,这里刚刚下了一场也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虎头山上白雪皑皑,农家小院到处堆满了积雪。我们白天上山参加劳动,搬运石头,垒筑梯田,晩上开设电台,沟通联络。<br></b><b> 这里寒风凛冽,一片冰天雪地。我们驻训劳动,一呆就是六七天,其艰苦可以想见。按照原来的计划,拉练指挥部决定整个部队拔寨起营,离开大寨,向黎城三营出发。大寨到黎城,按现在的里程计算,不到二百公里。我们是早晨撤了电台,检查了车辆,吃了早饭,就随大部队上路向着黎城驶去。<br></b><b> 那时的公路,大部分都是土路。大雪仍然封山,路上厚厚的积雪还没有融化,有的路面已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那时的口号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越能锻炼部队官兵们的意志。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蜗行,不时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雪厚路滑,官兵们坐在车上,心也是悬在空中。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后来干脆给车轮子带上了防滑链。尽管这样,还是危机四伏,稍不留意,就可能坠下悬崖。记得我们站的司机叫汪德春,是一位一九六八年入伍的老同志,多次跑过长途,也遇到和处理过许多的突发险情,可以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但是,遇到像这样的路况,也是战战兢兢。在驶过一段上坡的路后,汽车在下坡的时候,方向盘怎么也不听使唤了,车子开始往下哧溜。坐在驾驶室的我,双手紧紧的抓着车前方的拉手,后背上已是大汗涔涔。我一边嘱咐老汪冷静,一边也是不断的告诫自己别慌。老汪尽力的控制着方向盘,轻轻的踩着刹车,最终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把车停下,此时,官兵们悬着的心才稍稍的松驰下来。不仅是我们的车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其他车也是一样,险情不断。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到二百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十多个小时,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到达了三营营部驻地。下了车一看,整个营院也是白茫茫一片。第二天的指挥部例会上通报,昨天有一台指挥车差点坠下山崖,想想真的是心惊肉跳。</b></h1> <h1><b> 二</b><b><br></b><b> </b></h1><h1><b> 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们去山西大同执行“向阳红五号”通信保障任务。实际上“向阳红五号”是一艘远洋调查船,它是为后来的“580”任务寻找落区进行的第二次测量考察。因为保密的需要,我们仅知道为“向阳红五号”远洋调查做好通信保障工作,其他一概不知。<br></b><b> 当时的通信保障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有线通信方式;另一种是无线通信方式;还有一种是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我们则是第三种方式。这年的二月下旬到达大同,连队派出了三个站,先期出发,后来指导员冯存宝同志乘火车也赶到了大同,了解选址设站的有关情况。去往大同的分别是一站、五站和六站。一站驻某发信台台部,六站驻空十军机关大院,我们五站则驻在大同西北边的一个大山沟里,这里是原北京军区某通信总站43连的驻地。这个连队也是一个坑道连队,主要担负大同地区驻军的有线通信保障任务。除了维护遍布在各个山头的明线线路外,还有坑道里的载波机务站和电话交换机的值勤值班,任务十分繁重艰巨。<br></b></h1><h1><b>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部,曾被称为</b><b>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b><b>境内多山和丘陵,干旱少雨。放眼望去,远山顶上,残存的烽火台依稀可辨,仿佛又使人们看到了这里曾经狼烟四起、战马嘶吼的惨烈;山脚下、田野边的古石碑,记载了千古风流人物欲血疆场、马革裹尸的不朽功绩。站在山巅,才可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b></h1><h1><b> 初到大同,是煤土黄沙漫天飞,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大同刮大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可见,大同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恶劣。我们到后,待安排妥当,就进行了紧张的选址设站工作。43连的营房距离坑道口部足有三四公里,我们的电台只能选在离坑道口部一处稍稍平坦的山地上。这里地势较高,从两山间向前望去,视野开阔,有利于电磁波的传输和幅射。<br></b><b> 无线电接力通信的工作频段为超高频。由于受工作频段的制约,被称为视距通信。通信质量和通信距离的远近,与天线高度以及单方向的视野内有无障碍物有关。因此,理论上说,天线越高,视野越开阔,通信质量和距离越好,就像现在所知道的卫星通信一样。经过多次的调整测试,最终固定了电台位置,与其他几站联试联通,信号稳定,通信质量良好,语音信号和电传信号都达到了要求。<br></b><b> 随着 “向阳红五号”远洋调查船于这年的3月8日再次开赴预设海区,开展第二次科学调查工作,我们便也投入了紧张的值勤值班的任务中。一天24小时,分为三班倒,个个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偏偏老天不长眼,雁北地区下了一场多年来未曾遭遇过的大雪。虽说立春过后,气温应该回升,可雁北地区的气温还在零下十几度左右徘徊。这里本就刮风不断,加上一场大雪,给我们轮班值勤又增添了不小的困难,尤其是临晨两点的交接班,更是十分艰难。我们住在连部下边的一处由仓库改成的宿舍,室内临时垒了一座取暖用的土火炉,六七个人就生活在这方天地里。接班下班要走三四公里,踏着齐膝深的积雪,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有时踩在石头上,不小心就会摔上一个跟头。夜里交接班时,深一脚浅一脚,也不知那儿是路那儿是沟了。在小小的通信车里值班,更是冻的直打哆嗦。通信车内有一个取暖用的火炉,烧的是木炭,不管怎么烧,在冰天雪地的雁北大山里,车内温度也就七八度左右,穿着大衣,带着棉帽,实在坚持不住了,换着下车跺跺脚,脸上脚上都冻上了冻疮。为了完成好这次任务,大家也真的是拼了。值班时聚精会神的盯着仪表,守着电台,传达着一条条指令,决不漏了任何一条信息,保证“向阳红五号”科学调查任务的顺利进行。虽然,任务艰巨,条件艰苦,但我们担当的使命光荣,大家从内心深处,感受了暖暖的自豪。<br></b><b> 说到条件艰苦,确实是一点也不夸张。军区某通信总站43连,驻在这条件艰苦的大山沟,土地贫乏,也没有多少农副业生产可搞。每到冬天都是从内蒙拉来土豆和大白菜,作为整个冬季的储备蔬菜,中午晚上基本上就是这两样天天吃。主食是高梁米和小米,偶尔有些白面馒馒和大米饭。连队也想办法改善伙食,把小米磨成面,压成面条作为粗粮细做。可是这小米面里的沙子太多,战士们亲切地叫它为“钢絲面”。盛在碗里,碗底下沉着一层细细的沙颗粒,吃在嘴里,你不能细细的嚼,否则就会咯了牙。在这时,你完全可以不必含英咀华,只能是狼吞虎咽,也不会有人说你吃相不好,体验过了,你就会终身难以忘怀。连队的官兵们经年累月的驻守在这大山深处,虽说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他们那种卫国戍边,乐于奉献,蓬勃向上的精神至今我也是难以忘却。<br></b><b> 眼见着任务进行到了四月底,城区的杨树开始吐出了嫩叶,大家期待着春暖花开的到来。可是,一场“五月飞雪”,又使大家的心情随着这场落雪而降到了冰点。那时的我们,不期待降雪,也无心赏雪,想到的是坚持不懈,把任务进行到底。<br></b><b> 多年后,随着“580”任务的解密,我们方知道“向阳红五号”科学调查船,是为1980年5月,我国第一次洲际导弹发射试验所做的前期海区落点的海水、海流、海温取样留存,并记录气象、气流、风速雨水量的调查。为后来的洲际导弹的发射,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每当想到这里,似乎我们也有值得回忆和留恋的峥嵘岁月,那为此而付出的辛苦也是值得的。</b></h1> <h1><b> 三</b><b><br></b><b> </b></h1><h1><b> 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季节刚刚过去,三十多年前的那次欢送老兵退伍的一幕又重现在眼前。当时,我们营的退伍老兵转运,是在河北邯郸火车站上车,然后分赴各自的家乡。早晨,各连的退伍老兵五点钟集中,集体乘车离开连队,前往邯郸火车站侯车。不同省市,不同方向,因车次不同,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送完所有的老兵。</b></h1><h1><b> 我记得这天是个阴天,气温也较低,老兵们分次分批的登车告别,那难舍难分的场景,让人心酸落泪。看着一个个朝夕相处的战友,远离故土,离别亲人,在大山深处一干就是四五年,把自己最美的青春献给了军营。为连队建设,为保卫祖国洒下了一腔热血。官兵之间,战友之间,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训练,同施工,同值班,同劳动。一口锅里吃饭,一个屋檐下睡觉。正像一首歌里唱的,“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每到分别,七尺男儿也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一个个都变得脆弱起来,临分别了,大家紧紧的相拥在一起,止不住的热泪而盈眶。望着远去的列车,让你不忍回头,默默的送去最后的那一点余光。<br></b><b> 这次老兵转运的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在下午三点左右就结束了,我们集中乘车返回连队。本来可以经邯长公路回去,但带队的教导员提出走北线,顺便去位于武安山里的一个维护站看看。车行不久,天空飘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密,不一会路面上已经积雪。由于累了一天,有的上车后就打起了盹。当车行驶到山区一条不知名的小道时,迎面来了一辆拖拉机,这时司机踩刹车有点猛,车子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整个车子调了一个个,我们也被重重的甩到了车的一侧,撞击使我们有的扑在了地上,有的扭着腰不住的叫喊,司机也是惊出了一身的冷汗。我们几个赶紧打开了车门,平缓一下受惊了的情绪,倒吸一口凉气,好且有惊无险,调转车头,又继续往连队赶去。等到了营部时,已是晚上七八点钟了,吃了面条,住在营部招待所,第二天赶回了连队。</b></h1> <h1><b> 望着飘落的雪花,与我是已旧的时光。过去的沧桑岁月,随着片片雪花慢慢的沉寂。眼前这雪,眼前这景,银装素裹,妖娆万分,好一派北国风光。多数人看着粉妆玉砌,而在我看来是一种伤感的凄美。只有当你享受这世界带来的宁静与祥和时,才会凝视这天地间的白,才会体会到什么叫惊艳了时光。可你是否懂得,这是因为有多少同我们一样的人,此时还在冰天雪地里,用他们的坚实脚步,在守护着身后这片美丽而又艰苦的时光。</b></h1> <h1><b><i><br></i></b><b><i>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歉意。<br></i></b><b><i>仅以此文向那些仍然战斗在冰天雪地里的英雄们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宁静和祥和的生活钢枪紧握、值勤站岗!</i></b><b><i><br></i></b><b><i> </i>王文元</b><b><i><br></i></b><b>写于2019年12月7日.大雪</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