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是在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的基础上建立的专题性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包括: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华清池五间厅和兵谏亭八处西安事变旧址。 纪念馆所在地位于张学良将军公馆,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青砖红瓦,四周筑砌青砖围墙,大门开在北墙正中,顶部都是花形铁钉,状若刚刚绽放的花蕾。现为了参观方便将其封闭,并将原来的侧门作为正门使用。正门处陈列着张学良在西安时乘坐过的汽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0世纪30年代别克世纪210C型。 三栋小楼按东西排列,都是三层高,最底下一层有半层位于地下。三栋小楼分别称作A楼(西)、B楼(中)和C楼(东)。A楼主要用来接待宾客。B楼是客厅、会议室。C楼为张学良将军、赵四小姐和其子张闾琳的住所,还包括一个小型会议室,西安事变就是在这个小会议室里讨论决定的。 门口的一颗大树,见证着这里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展出包括五个基本陈列:西安事变史实展、张学良将军生平展、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张学良公馆旧址复原陈列和杨虎城止园别墅旧址复原陈列。 东楼(A楼):西安事变发生前,该楼是公馆管理函电的职员和驻外东北军军官来西安公务之住所。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等先后住进该楼,协助解决西安事变。 中楼(B楼):1935年10月至1937年3月,该楼为公馆机要秘书、公馆侍卫副官办公之地及卫士住所。 西楼(C楼):1935年10月至1937年3月,张学良从汉口调防西安,就和眷属一直住在这里,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陪同蒋回南京。这里也是张学良在西安的住所与办公的地,西安事变的酝酿、发生及和平谈判的重要场所之一。 从两面包抄的楼梯直接上到西楼第二层,左手边是会议室,这里生动地再现了1936年12月24日西安事变和平谈判的历史瞬间,周恩来、宋美龄坐在中间位置,张学良、杨虎城位居南侧,宋子文一身西装位居北侧。 楼上有张学良办公室,1936年12月14日宋美龄派蒋介石顾问端纳,携带她给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亲笔信飞抵西安,了解事变真相和张、杨意图。张学良在此接见了端纳,并向他阐述西安方面的主张。 办公室旁边是接待室。 这是楼上的休息室。 会客厅。 张学良的起居室。 张学良儿子张闾琳曾在这里生活起居。 走进东楼,这里陈设了西安事变时期,中共代表团曾经居住过的房间。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的全权代表,负责上层统战工作。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期间,与各界代表谈话,宣传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下图是周恩来当年的住室。 除此之外,还有中共代表,秦邦宪(博古,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叶剑英的住室。 在中间的小客厅里,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和张学良曾在这里就西安事变后的局势进行长谈。当晚24时,周恩来向中共中央报告了与张学良会谈的情况。 这是当时的中共代表电台室。 在中楼里陈设有《赤诚爱国无悔情—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展,在展厅二楼中间小房间内,陈设有陕西著名雕塑家贾濯非教授创作的一尊张学良将军半身铜像,供游客瞻仰。 展览真实再现了张学良将军的传奇一生,讴歌了张学良将军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东骄子 主政东北”。 张学良(1901-2001) ,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张学良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军事训练,他在1928年至1931年间,三次抗击日寇的战争中,屡立奇功,成为当时的军事英雄。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国难当头、兵谏救国”。张学良面对全国人民日益高涨要求抗日的呼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为在抗日前提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展览的第三部分是“幽禁岁月 磊落余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即被扣留、判刑,先后被囚禁于浙、赣、湘、黔等地,1946年被押送台湾继续监禁。 1994年张学良移居美国夏威夷,直至2001年逝世。 <div> 展厅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夏威夷的海滩场景,摆放着张学良将军晚年每天都坐的轮椅。<br></div> 张学良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生平经历充满传奇色彩。然而,他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事迹之一,莫过于1936年的西安事变。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栋小楼的对面北侧的平房内,展出的是“西安事变史实陈列”。 展览的展出面积约450平方米,展线全长约150米。 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古铜色的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巨幅头像浮雕,渲染出了西安事变主题气氛,导引观众自然进入西安事变当年的历史岁月。 展览内容以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示了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酝酿、决策、爆发及和平解决的全过程。整个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民族危机 救亡兴起”。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华北事变,民族危亡。 在民族危机面前,爱国将士奋起抵抗,江桥抗战、义勇军抗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不屈的爱国军民为民族的生存而战。 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要求国民政府改变政策。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各地民众的广泛响应,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高潮。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统一战线 三位一体”。1935年12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张学良、杨虎城在“剿共”战场上屡次失败,逐渐产生了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不满。 这是当时“西北剿总”辖区、主要部队序列暨主官姓名。 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张学良、杨虎城的统战工作,面对民族危亡,张、杨也逐渐认识到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道理,经过多次谈判,实现了西北大联合。 西北抗日局面逐渐形成。 这是张学良将军穿过的军服、军靴和使用过的军刀。 展览的第三部分是“发动兵谏 逼蒋抗日”。1936年10月蒋介石亲临陕西部署、督促“剿共”。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中,蒋介石奔走于洛阳、太原、济南、绥远等地,极力策动非嫡系势力参加“剿共”,并调动嫡系精锐部队30个师及各式战斗机、轰炸机百余架伺机行动。12月4日,蒋介石完成部署后再次来到西安,威逼张、杨“剿共”。 张学良、杨虎城屡屡劝谏蒋介石抗日均遭拒绝。为挽救民族危亡,1936年12月12日,张、杨两将军依然对蒋“兵谏”,逼蒋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分别在临潼和西安城内扣留蒋介石及随行军政大员,解除国民党军、警、宪、特武装。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等将领向全国和南京政府发出《对时局通电》,说明发动兵谏的意图,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展览的第四部分是“和平解决 扭转时局”。西安事变的爆发,引起国内外和国民党内部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应。 广大爱国民众要求严惩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亲日派调兵遣将、亲英美派主张营救;苏联强烈反对,日本希望中国发生内战,英美主张缓和空气。 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独立自主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经过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与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宋子文等各界人士的沟通、说明,和平解决方案得到各方认可。经谈判,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蒋介石回南京后,软禁了张学良。中国共产党和西安方面苦撑危局,在坚持和平方针的基础上与南京方面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成果。 展览的第五部分是“国共合作 共赴国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双方代表就抗日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展览的第六部分是“永远的纪念”。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作用。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军也因此名垂青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