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到中国修筑长城的历史,甘肃无疑是最早建长城的地方。秦,汉,明三代万里长城的西端都在甘肃境内——临洮,敦煌,嘉峪关,总里程达4000里,占尽全国长城的四分之一,可谓长城资源大省,长城文化底蕴深厚。</p><p class="ql-block"> <b>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b></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 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 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修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立于嘉峪山西麓而得名。这里地势险要,被称为“河西第一隘口”。</p> <p class="ql-block"> 明西征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经历一百六十八年时间,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矗立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p><p class="ql-block"> <b>冯胜大将军塑像</b></p> <p class="ql-block"> 九眼泉</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城下有水,号称九眼泉。冯胜率大军在此驻扎,看中的就是这一汪清泉。有史料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置楼,有楼而后置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p> <p class="ql-block"> 东阐门</p><p class="ql-block"> 东阐门为进入嘉峪关关城的主要通道,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建有阐门楼,红漆明柱,顶盖灰瓦,为硬山顶式建筑。1981年进行维修。</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东阐门的通道,两侧是记载长城历史和典故的铜板雕刻画。</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适合战争防御需要,关城有三道廊,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又称文昌殿,明代建筑,重修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为两层两檐歇山式。阁上原书“文昌殿”,并书“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额。楼的四周有精碓窗花,楼外有回廊,二楼有古式山水画八十余幅。</p> <p class="ql-block"> <b>戏 台</b></p><p class="ql-block"> 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戏台上部为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戏台两侧砖砌屏风上刻有对联一副:“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p> <p class="ql-block"> 关 帝 庙</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是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最大,最负盛名的一座关帝庙,原庙文革期间被毁,只剩下一个牌楼,主体建筑是1998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朝 宗 门</p><p class="ql-block"> 朝宗门,因东瓮城门额刻有“朝宗”二字而得名。含义为“效忠朝庭,忠于君主”。东瓮城劈门向南,不与光华门直通,成为内城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 光 化 门</p><p class="ql-block"> 光化门门洞为五伏五劵错层拱劵式结构,门道长22.69米,宽4.15米,高4.46米,基础,为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铁皮黑漆双扇门。</p> <p class="ql-block"> <b>天下第一雄关</b></p><p class="ql-block"> 1873年,当时的陕西直隶总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伊犁时速经嘉峪关,面对雄伟壮观、气势磅榜的关城,左宗棠感慨之余,亲笔题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匾悬挂于嘉峪关楼上,为雄关又添了几分威严、几分雄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门中楼”奇观</b></p><p class="ql-block"> 站在光化门的入口处有“门中楼”的景象奇观,展现了古代建筑者的劳动智慧。</p> <p class="ql-block"> <b>石击燕呜</b></p><p class="ql-block"> 石击燕呜来自于嘉峪关的一个传说。古代人们出关时会来这里敲击墙壁,如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音,就表示这次出行能平安回来。</p> <p class="ql-block"> 进入这道门,就是登上城楼的马道。</p> <p class="ql-block"> 马 道</p><p class="ql-block"> 马道,因将士骑马上城而得名。主要功能是运送兵,粮草和武器。现为了保护马道,方便游人铺设了楼梯。</p> <p class="ql-block"> 登上城楼乌瞰内城。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主要建筑为游击将军府和演武场。</p><p class="ql-block"> <b>游击将军府</b></p> <p class="ql-block"><b> 演武场</b></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 站在光化门城楼遥望对面,柔远门城楼,嘉峪关城楼双雄并立,彰显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 南 敌 楼</p><p class="ql-block"> 敌楼,是突出于城墙外侧的建筑,具有军事进攻和防御的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墙上巡逻休息和放置兵器的的地方。建于1506年,为一层三间,面积38.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角 楼</p><p class="ql-block"> 角楼又叫戍楼,建在內城的四隅的角台上,是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墙上极目远舒,连绵起伏的长城犹如一条无尽的巨龙伸向远方,伸向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脉。这里是守护中华民族万里长城的龙头,是中华文明永恒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远方的祁连山脉之下,曾经有一条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经济、文化的动脉一一丝绸之路,当年驼队叮铛、叮铛的铃声仿佛还在耳边响起。现在丝绸之路已经变成了一带一路,一列列滿载货物的中欧班列呼啸而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腾飞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b>柔 远 门</b></p><p class="ql-block"> 柔远门为嘉峪关内城楼门,与光化门相对,取意为”以柔致远 安定西陲”。</p> <p class="ql-block"><b> 柔远门内拍城楼</b></p> <p class="ql-block"><b> 嘉峪关內城</b></p> <p class="ql-block"><b> 遥望嘉峪关内城</b></p> <p class="ql-block"><b> 井 亭</b></p> <p class="ql-block"><b> 演 武 场</b></p> <p class="ql-block"> <b>游击将军府</b></p><p class="ql-block"> 也称为游击将军衙门,始建于明代,是关城内武官办公的地方。游击将军府为衙门府,占地面积一千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b>武 堂</b></p><p class="ql-block"> 武堂(西厢房)占地面积38平方米,是中下阶武宿办公的地方。墙上挂“出塞”横幅”和“嘉峪关军事防御图”、“明烽火信号图”。</p> <p class="ql-block"> 议事厅(中堂)</p><p class="ql-block"> 议事厅面积73平方米,为游击将军办公场所。内有人物6人,其中游击将军芮宁35岁,将军身披铠甲,拈须思考,站在沙盘前神情凝重。</p> <p class="ql-block"> <b> 后 堂</b></p><p class="ql-block"> 后堂是游击将军和夫人生活的地方,有会客室、书房、卧室等。</p> <p class="ql-block"> <b>嘉峪关门</b></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门为关城的正门,也叫西城门。门额刻有嘉峪关三个字,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三层条石,数百年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记。</p> <p class="ql-block"> 这条数百年来无数人踩踏和车辆碾压过青石板路,记录着丝绸之路的繁华、兴衰、荣辱。走过石板路,穿越嘉峪关,就来到了关外。</p> <p class="ql-block"><b> 修善嘉峪关碑记</b></p> <p class="ql-block"><b> 毛泽东手书体林则徐咏嘉峪关诗</b></p> <p class="ql-block"><b>160年前为纪念左宗棠而种下的左公树</b></p> <p class="ql-block"><b> 感受嘉峪关,感受明长城。</b></p> <p class="ql-block"> 依靠明长城,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p> <p class="ql-block"><b> 海狼于2024年7月3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