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教名山——五台山

丽航一四方井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也是中国唯一入选世界五大佛教圣地的寺院。从东汉58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五台山也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p><p class="ql-block">从太原到五台山有200多公里远,我们在途中去定襄参观了阎锡山的老家,所以在下午四点钟才到达五台山景区的台怀镇,先找好住宿,再到街上逛逛,在餐馆吃晚饭时,餐馆老板还热情向我们介绍五台山的情况,并告知我们;明天是五爷庙最闹热的日子,你们一定要去五爷庙烧香。</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我们先去了五爷庙(万佛阁),始建于明朝1616年,现在大家看到的五爷庙的建筑群都是清朝时期的建筑,在民国年间重修的,主要建筑有五龙王殿与文殊殿,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与大白塔相毗邻。 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p> <p class="ql-block">走进五爷庙,香火气氛太浓了,游客很多,几乎是接踵擦肩,这样的烧香拜祭现场,我还只在大年初一寺庙里见过。五爷庙在五台山名气最大,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络绎不绝,五爷庙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吸引了无数的香客游人到此朝拜。</p> <p class="ql-block">寺庙里烧香拜佛大殿与寺庙里的戏台相对,距离也很近,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面,烧香拜佛看大戏,两不误。据说,五爷非常喜欢看戏,所以在龙王殿对面修建了这座戏台,可谓是五台山中唯一的戏台。无论你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还是追寻古老传说的神秘感,五爷庙都值得一游。相信来到这里,你一定能够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宗教与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是五爷庙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初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结构为三檐四出廊歇山顶,面宽17.2米,进深11.5米,内供同样大小的佛像一万尊,因名万佛阁。上层供地藏王菩萨与闵公父子,并有七千斤重的铜钟一口悬挂;下层供奉明代塑制的文殊、普贤、观音三大世士像,造型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等。</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门前,有三门木牌坊一座。这座木牌坊庞大宏伟,牌坊中的所有木制构件,都经过精工雕饰,用工精细,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木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实际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五台山的这座白塔塔高达50余米,全为实心修筑,建成实心塔是因为佛教讲究的就是诚心实意。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白塔拔地而起,高耸云天,在台怀诸寺的簇拥下显得巍峨壮观,在任何一个角落几乎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在大白塔的檐底端挂有风钟。每每清风拂面,此铃叮铛作响。我想铃音中定带有那袅袅佛音,能把这福报越传越远。</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教主文殊菩萨的法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原寺庙的塔院。后来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直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又叫藏经阁或大藏经阁,在大白塔的后面。藏经楼为二层楼房,面阔五间,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佛等佛像九尊。正中上方,挂有一块木匾,上书:“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系清朝乾隆皇帝所写。</p> <p class="ql-block">从塔院寺出来,我们回过头来到殊像寺参观,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台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创建于元代,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并称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殊像寺的文殊殿里的文殊菩萨是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塑像。殿内三面墙壁上绘有五百罗汉图,活脱脱就是一幅佛国世界图。浓缩了古印度的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的文殊殿,是整个寺院的主体。文殊殿高出地面一米,殿宇宏富,巍峨壮观。大殿面宽五间,长二十六点四米。殿前月台宽广,踏垛散水井然有序。大殿占地总面积九百八十九点五米,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文殊殿堂。大殿为重檐歇山顶,九脊八架椽,正脊中间安设一柄葫芦,两端饰鸱吻,重脊戗角均雕琢设置了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斗牛等飞禽走兽,佛教传说这些动物为雨神,可灭火灾。殿檐用铁质勾头,滴水剪边,平面用檐柱,一周十六根。大殿下檐是溜金斗拱,为五彩出三昂重拱造,上沿为七彩出三昂重拱造。内槽用七踩晶字斗拱装饰,承托天花和藻井,使殿的重量由斗拱转向柱头,使整个结构纵横交错,十字联结,显得刚劲平稳。</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一座名山的一个景点,一个艺术画廊的一幅杰作。走进这里,人们仿佛走进一个开启智慧的宝库,老人变得年轻,聪明者变得更加聪明。这是一处开悟心灵的宝地,是一朵灿烂的文物奇葩。秀丽的山水陶冶着人们美好的情操,悠久的佛教文化启迪着人们对人类文明的探求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先乘缆车去了黛螺顶,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p> <p class="ql-block">在黛螺顶眺望山下的台怀镇,山下的寺庙布局一目了然,我们去过的五爷庙、塔院寺、停车场。山西五台山,是一座佛教名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p> <p class="ql-block">在五台山留有这样的一幅楹联:此我清凉道场,一万菩萨常围绕;愿尔有缘来者,五台圣境秉志诚。相传,文殊菩萨当年曾发下弘愿:只要你来五台山,我一定会见你,任何形式!古往今来,前往五台山络绎不绝朝圣的人群,特别是信徒到此拜佛求道,不惧艰难险阻,尤以登临五台峰顶,朝拜五方文殊为志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登临五台峰顶,他们或受时间、精力、设施条件等影响,无法登临五台峰顶。于是古人便在五台山台怀镇的东侧,专门修建有一处“黛螺顶”,供人们在此朝奉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留有“不登黛螺顶,就不算到五台山”的说法!而没有登五台峰顶,而有幸登黛螺顶礼拜的人,被称作“小朝台”!因此,五台山黛螺顶,成为每一个礼拜者几科都会必去“打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坐东向西,坐落于山腰平坦处,西与菩萨顶相望,文殊殿内供有五座台顶不同形象的文殊圣像。这里的一幅楹联,更是有特色,楹联中就体现出了“小朝台”3字。上联:信徒朝山,登黛螺顶,是小朝台拜佛;下联:贫僧迎临,念弥陀佛,乃大礼节送宾。</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内分别供奉有东台“聪明文殊”、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圣像。于是,民间就有了:“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旃檀殿建在一座六角台基上,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式建筑,匾额上写着“旃檀殿”,殿宇外观两层, 二层匾额“调御大夫”, 内为一室, 周边有回廊, 殿内供奉一尊站立的旃檀佛, 手结说法印。殿内供有佛祖, 供的是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上的站像。因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 故名旃檀佛。因此此殿也称为旃檀殿。</p> <p class="ql-block">坐缆车从黛螺顶下来时,在缆车上拍摄的大白塔和塔院寺、菩萨顶,台怀镇全景。</p> <p class="ql-block">从黛螺顶下来,我们去了菩萨顶寺中国佛教寺院。位于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菩萨顶上,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明、清时期,蒙古、西藏地区的格鲁派喇嘛到五台山常住,菩萨顶成为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寺内文殊殿供奉文殊驾狻猊彩色泥塑像,两侧是十八罗汉。殿檐长年滴水不断,俗称“滴水殿”。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p> 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宽一公尺,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 菩萨顶木牌楼面宽15米,三门四柱七檐是五台山最大等级最高建筑最精的木牌楼,建于清康熙33年,即公元1694年所立,是菩萨顶崇高地位的醒目标志。牌楼中门上方有康熙33年御笔亲题的“灵峰胜境”四个大字,笔力柔中带刚、凝重大方。在这里回头看台怀镇寺庙群全景一览无余, 菩萨顶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山门前的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游人参观菩萨顶时,往往在这些石阶上俯视台怀镇全景,留影逗留。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 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由于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事迹传说很多,五台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因此吸引了无数人前往欲瞻仰文殊菩萨显灵。 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牌楼——南北朝时期,五台山的佛教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到了北齐时,五台山的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再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五台山是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筑、佛教文化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放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胜幡蹁跹。” 写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奇异风光。